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4篇
  免费   258篇
  国内免费   210篇
测绘学   122篇
大气科学   229篇
地球物理   218篇
地质学   664篇
海洋学   126篇
天文学   58篇
综合类   95篇
自然地理   8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海带雌配子体对无机碳的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pH漂移技术(pH-drift technique),对海带雌配子体克隆的碳素营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带雌配子体对无机碳的利用能力较弱,其pH补偿点为8.85,CO2补偿点为1.635μmol/L。与HCO^-3利用有关的抑制剂:Acetazolamide(Az),4’4’-diisothiocyanatosilbene-2,2-disulfonic acid(DIDS),4-acetam  相似文献   
982.
12种石鲈科鱼类线粒体16S rRNA基因的部分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5属12种石鲈科鱼类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特征,并参照RNA二级结构模型区分配对区和非配对区。结果表明,配对区对G有偏好(33.5%),非配对区对A有偏好(38.5%);与配对区相比,非配对区存在更多的变异和系统发育信息。从序列的Jukes-Cantor遗传距离结果看,石鲈科胡椒鲷属Plectorhynchus、矶鲈属Parapristipoma、石鲈属Hapalogenys、髭鲷属Pomadasys、Haemulon属5个属属间的差异水平都接近或超过了其与外类群科间的差异水平。从构建的ME系统发育树结果看,石鲈科鱼类分成二大分支,未能形成单一类群。在亲缘关系上,胡椒鲷属和矶鲈属较近,石鲈属和Haemulon属较近,髭鲷属与其它4个属较远,髭鲷属在鲈亚目中的分类地位可能应提高到科的水平。初步确定研究中选用的16S rRNA基因片段基本适用于石鲈科属间和属内种间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983.
大规模海上溢油造成的油污上岸现象会对岸滩环境及其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应用高效的岸滩溢油清理技术手段对岸滩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重点岸滩溢油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典型岸滩溢油事故的清理技术和方法,并着重介绍目前国际上先进的岸滩溢油清理技术装备和产品;结合我国岸滩溢油清理技术现状,从政策引导、技术研发、应急管理和公众参与的角度提出对我国岸滩溢油清理能力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984.
玛湖凹陷风城组受火山活动的影响,在碱湖沉积背景下广泛发育了凝灰岩储层。为明确碱湖背景下的凝灰岩储层成因机理,基于玛湖凹陷15口典型井的209块岩心样品,通过岩心宏观和微观观察、X射线衍射全岩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蒸发结晶实验、元素测试、原位碳氧同位素测试、包裹体测温等手段,总结了储层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储层成因机理。研究认为:(1)凝灰岩储层岩性主要为凝灰岩和沉凝灰岩,储层富含火山碎屑物质和盐类矿物,储集空间类型主要包括晶间孔、溶孔和裂缝,尽管储层致密,但仍发育孔隙度大于6%、渗透率大于0.1×10-3μm2的样品;(2)凝灰岩储层受控于成岩作用的发育,其中脱玻化作用、溶蚀作用、破裂作用和烃类充注是促进储层形成的主要因素;(3)火山碎屑的脱玻化作用发生时间早,形成的晶间孔有效的改善了储层的储集和渗流条件;(4)油气的早期且持续充注形成了异常高压,有效抑制了压实作用和自生矿物的充填,促进早期孔隙的保存;(5)风城组碱湖优质烃源岩持续排出的酸性流体形成了发育的溶蚀作用,并且破裂作用的发育促进了酸性流体的作用范围,溶作用和破裂作用共同促进了碱湖致...  相似文献   
985.
矿山-河流系统中重金属污染的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立足于矿山及纳污河流生态系统,从重金属污染源研究入手,分析了尾矿重金属淋滤释放规律和影响因素;阐述了重金属在矿山及相关河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和富集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总结和评述了现有的矿山环境重金属污染的评价方法,指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努力减少尾矿中重金属向环境释放,逐步实现矿床的无废开采;设计不同条件和影响因素下的尾矿淋滤实验,加强酸性废水和尾矿重金属淋滤释放规律的研究,建立酸性矿山废水和重金属释放的预测模型;运用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高精度的Pb、S同位素测试手段,示踪重金属的来源及其运移途径;运用3S技术和高新技术手段提取和识别环境地球化学信息,加强矿山-河流系统重金属污染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的监测;运用地球化学工程技术和植物修复技术治理矿山环境及其影响流域的污染。  相似文献   
986.
李万源  钱正安 《高原气象》2005,24(6):889-897
为了整体地分析中蒙干旱半干旱区冬季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首先利用1961—1997年1月的实测气温资料,分析了平均场和标准差场,然后再选取区内104个分布相对均匀的站点,对1月气温作了经验正交函数(EOF)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分析。结果表明:纬度、地形及西伯利亚高压是影响冬季气温的3个主要因子;区内绝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的年际变化〉2℃以上。根据EOF分析,区内冬季气温异常有“全区一致型”、“蒙古中东部及西部6个分区。区内冬季增暖明显,增暖中心在中蒙南边界的临河一富蕴及拐子湖东西差异型"和"南北差异型"三种模态;根据REOF分析,区内的冬季气温可划分为高原东北侧、南疆、北疆、青海高原、一带,近20年平均增温达2.5℃以上,1977年是由冷转暖的突变年;区内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变化有3~4年周期,部分地区还有8年的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987.
支持向量机方法在冰雹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简称SVM)方法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统计学习理论方法,本文通过对这一方法的学习,总结陇东主要降雹的环流形势特点,利用这一新方法对冰雹分类预报进行了探讨,经检验,效果较好。并与传统的天气分型后制作预报模式进行了比较,验证了SVM方法不需要进行天气分型,这样总样本数多,建立的预报模型效果好。这为基层台站制作天气预报模式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988.
周建琴  蔡英  钱正安  宋敏红 《高原气象》2009,28(6):1211-1219
为客观地检验夏季不同源区水汽对我国西北区降水影响的相对重要性, 在本文中我们划分了东南沿海、 孟加拉湾、 青藏高原及西风带等水汽源区, 选择了西北区全区性湿月1979年7月, 利用NCAR MM5中尺度模式和NCEP再分析值资料作初、 侧边界条件, 对该月分别执行了检验模式性能的对照试验及检验减、 增各源区水汽影响的敏感性试验等共13个试验。文章上篇的主要结果如下: (1)两对照试验为传统的仅月初给定初始场, 连续积分全月的连续积分试验(CONA)及每5天更新初始场, 分6段接力式完成全月积分的分段积分试验(CONB)。(2)两对照试验虽都较好地再现了该月亚洲中、 高纬度较平直的月平均西风环流, 但CONB试验更好地再现了该月淮河-川西半环状多雨带及江南、 华南、 以及西北区少雨的降水分布格局, 还令人鼓舞地捕捉了该月西北区东南部的各次降水过程, 即MM5模式对该月形势和降水的模拟性能较好, 因而其下篇分别减、增不同源区水汽影响的敏感性试验结果也是可信的.(3)对某天气气候事件的事后较长时间的模拟, 采用分段积分模拟方案, 可部分提高模式的模拟效果。  相似文献   
989.
周建琴  钱正安  蔡英  宋敏红 《高原气象》2009,28(6):1220-1232
为进一步检验东南沿海、 孟加拉湾、 青藏高原、 西风带等4个水汽源区对我国西北区夏季降水影响的相对重要性, 本文利用MM5模式, 以1979年7月为模拟对象, 以NCEP再分析值作初、 侧边界条件, 继本文上篇作了该模式对该月的模拟性能检验后, 又分别作了检验减、 增各源区水汽影响的 11个敏感性试验。下篇的结果表明: (1)夏季, 东南沿海源区减(增)水汽后, 主要通过西伸的西太副高西南侧的东南风和西侧的偏南风气流的“干(湿)平流”输送, 第2天将直接影响西北区东部; 继之, 若遇河西走廊低层较强偏东风, 前述“干(湿)平流”还可再继续影响河西及南疆降水的减(增)。即东南沿海是影响西北区的主要水汽源区。(2)孟湾源区水汽的减(增)变化常经北路和东路共同影响西北区的降水。它主要影响青海及河西走廊中、 东部的降水, 也间接地影响西北区东部及南疆的降水。(3)高原(特别是西风带)源区因本身水汽少, 它们的影响要小些。高原源区主要影响青海及河西中、 东部的降水, 也部分影响西北区东部和南疆的降水; 而西风带区主要影响北疆及南疆的降水。(4)作西北区夏季降水预报时, 要关注其上游孟湾, 特别是东南沿海源区水汽、 沿途天气系统及低空急流的变化。  相似文献   
990.
本文采用晋北12个气象站1970年-2008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晋北地区霜冻发生的气候特征.得出以下主要结论:a)晋北霜冻的发生与海拔高度密切相关,海拔越高初霜冻日到来越早、终霜冻日结束越晚;海拔高度对霜冻终日的影响大于对初日的影响.b)在晋北大部分区域,初霜冻日呈现推后、终霜冻日呈现提前的趋势,但年际间变化大,前后两年相差可达30 d以上.c)晋北地区初霜冻日的推后主要是从21世纪开始的终霜冻日的年代际变化不完全同步,大多数气象站以20世纪90年代为转折点,70年代和80年代相对偏晚、之后相对偏早.d)晋北地区霜冻日的变化趋势使该地区春玉米幼苗、成熟后期遭受霜冻危害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为当地春玉米提供了有利的生长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