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1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淮北地区寒武系/新元古界界线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北地区寒武系与新元古界的界线 ,长期以来存在争议 ,主要有 5种划分意见 :猴家山组 /沟后组 ,沟后组 /金山寨组 ,沟后组上段 /沟后组下段 ,金山寨组 /望山组及猴家山组 /金山寨组之间。通过近年来的实地考察和室内研究 ,从叠层石、宏体碳质压膜化石及小壳动物化石组合综合考虑 ,认为该区新元古界最上面的岩组应是沟后组 ,而超覆于区内新元古界不同层位上的长期被描述为猴家山组“豹斑状”灰岩、白云岩 ,实为昌平组 ,属下寒武统  相似文献   
72.
73.
钱迈平 《地质学刊》2008,32(1):11-11
2001年,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地质古生物研究中心张晓红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等古生物学家,对发现于内蒙古苏尼特左旗赛罕高毕上白垩统二连组的镰刀龙类化石研究后,认为是已知镰刀龙类恐龙中第一件在同一个体中保存了大多数脊椎和几乎所有肢骨的标本,是一个新的属种。为纪念中国恐龙研究的开拓者杨钟健先生,故命名杨氏内蒙古龙(Neimongosaurus yangi)。  相似文献   
74.
钱迈平  邹松梅  李爽  等 《江苏地质》2016,40(4):545-551
江苏省泗洪县石集乡毛山村在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土地整治期间,在上更新统塔兰托阶戚嘴组上部棕黄、棕红色粉砂质亚黏土夹浅灰绿色粉砂层中发掘出一体形巨大、保存较完整的淮河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huaihoensis Qi, 1999)骨架化石。虽然中国许多地方的第四纪地层都发现了古菱齿象化石,但多为零散的牙齿和残破的骨骼。此次出土的标本显示,其巨大的门齿说明该象为雄性,第3臼齿磨损程度反映其死亡年龄约50岁,从其股骨长度推测,可能肩高超过4 m,体重超过10 t。对比世界各地已发现的古菱齿象化石,可见在冰期—间冰期反复交替的更新世,古菱齿象为寻找适合的生存环境不断迁徙。冰期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大陆架浅海大多暴露成为陆地,它们迁徙扩散,追寻合适的生境;间冰期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大陆架完全淹没成为浅海,它们被分隔在不同的大陆和岛屿,为适应不同的生境,各自独立演化。如此反复的迁徙扩散—隔离—再迁徙融合—再隔离的交替循环,导致古菱齿象种群的多样化分异。在食物资源丰富、活动空间广阔、掠食动物横行的大陆,它们体形趋向巨大化,如非洲的瑞氏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recki),欧洲的古老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antiquus),南亚的纳玛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namadicus)及中国的淮河古菱齿象;在食物资源和活动空间都很受限制,掠食动物威胁相对较弱的岛屿,它们的体形趋向侏儒化,如地中海岛屿的法氏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falconeri),马耳他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melitensis),莫奈德里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mnaidriensis),塞浦路斯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cypriotes),哈尼亚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chaniensis),蒂洛斯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tiliensis)及日本的诺氏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naumanni)。由此演化出的物种体形大小差异很大,包含了长鼻目(Proboscidea)最大和最小的个体  相似文献   
75.
下扬子区三叠纪海洋风暴沉积与古地理演变钱迈平,郭佩霞地质科学院南京地矿所,南京,210014关键词:风暴沉积,古地理演变,下扬子区,三叠纪.中国东部。PaleogeographicEvolutionandMarineStormDepositsPres...  相似文献   
76.
钱迈平 《江苏地质》2004,28(2):82-89,i001,i002,F003
近年,越来越多的化石证据表明:过去长期被认为只有鸟类才有的,并作为鸟类区别于其他脊椎动物的一些重要特征,如羽毛、叉骨、胸骨、尾综骨、前肢可折叠于体侧、眼眶与下颞孔相连的头骨及耻骨向侧后伸展的骨盆等,却也在1亿多年前的不少小型兽足类恐龙身上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们相信鸟类是从小型兽足类恐龙起源。但迄今发现的所有具鸟类特征的恐龙,在时间上却晚于或至多也只是接近目前公认的最早鸟类——晚侏罗世的始祖鸟,而原始鸟类双弓型头骨似乎在暗示:鸟类可能起源于比恐龙更古老的初龙类。这些都对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提出了质疑。就目前的化石记录而言,鸟类和兽足类恐龙系统演化关系密切是毋庸质疑的。但由于至今未找到在时间上足以演化出鸟类的更古老近裔恐龙,因此还不能说恐龙就是鸟类的祖先。它们可能只是与原始鸟类平行独立发展的姊妹群,二者也许出自一个共同祖先。  相似文献   
77.
200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博士和他的同事在《自然》杂志上报道:在辽宁朝阳城西约3000m处中生界热河群义县组地层,发现一种四肢长有羽翼的小型兽足类恐龙化石。命名为顾氏小盗龙(Microraptor gui),以献给对中国中生代古生物研究作出杰出贡献的中科院院士顾知微先生。  相似文献   
78.
2003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专家汪筱林和周忠和先生研究了辽宁西部热河群上部九佛堂组近两年来发现的大量翼手龙化石中一件几乎完整的化石骨架,认为是一种古神翼龙科翼龙,命名为董氏中国翼龙(Sinopterus dongi),“董氏”种名献给中国著名恐龙学家董枝明研究员。此前古神翼龙科仅在南美大陆巴西有过报道,中国翼龙是迄今古神翼龙科保存最完整和层位最低的记录。  相似文献   
79.
无锡嵩山三叠系下统青龙组叠层石生物丘及其环境钱迈平,范洪源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南京,210016关键词:叠层石,生物丘,三叠系,青龙组,江苏TheStromatoliteBiohermsIntheLowerQinglongFm.InSongshan,...  相似文献   
80.
江西大桥幅(H50E023002)1∶50 000地质图数据库是按《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DD 2019—01)和地质行业的统一标准及要求,在充分搜集和利用1∶200 000、1∶250 000等区域地质调查、1∶50 000 矿产调查工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数字填图系统 (DGSS)进行野外地质填图和数据库建设,结合 Spot、ETM等多种遥感影像对构造及岩性边界不断验证和完善,最终绘制成图。图件运用造山带填图理论详细填绘了测区新元古代地层单位,图面表达以构造建造为单位,对新元古代地层进行了重新划分,并对内部沉积序列进行了重新厘定,限定了宜丰岩组沉积时代和沉积环境。解体了九岭南缘新元古代花岗岩侵入体,查明了各侵入体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接触关系等,识别出测区新元古代、晚志留世、早白垩世3期岩浆事件,建立了构造–岩浆演化序列。图幅数据库的数据内容包含有11个沉积(火山)地层单位、7个变质岩岩层单位和3期岩浆事件,以及12 个样品的锆石 U–Pb 年龄数据,数据量为198 MB。该图幅充分反映了九岭南缘地区造山带结构和地质演化过程,是1∶50 000 区域地质调查最新示范性成果,对江南造山带构造演化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对后续该区域的地质调查工作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