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0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地球物理 | 4篇 |
地质学 | 117篇 |
出版年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2015年10月16日,笔者等在江西塔前—朱溪—赋春钨铜成矿带东北端的婺源赋春考察时,见到可能属风暴沉积成因的二叠纪栖霞组,现作简介,待同仁们考证.赋春地区栖霞组野外观察到的可能风暴成因现象有:(1)岩性为灰岩与薄层黑色泥岩互层(图1),属于广义混积岩—由碳酸盐岩+陆源碎屑岩互层构成的混积层系,应属Mount (1984)定义的“间断混合”和张雄华(2000)定义的“事件突变沉积混合”,董桂玉等(2007)认为多形成于风暴成因的突变环境,称之为“突变式混合沉积”;(2)发育风暴浪成因的丘状交错层理,表现为灰岩层面呈波状起伏(图1);(3)存在风暴浪引发的涡流成因冲刷—充填构造,其凹面见滞后沉积的灰岩砾石(图2,图3a);(4)黑色泥岩常包裹灰岩碎块构成具“眼球眼皮”构造的砾屑灰岩(图2,图3b),此类砾屑灰岩有学者认为属差异压实成因或破碎搬运再沉积成因,但陆鹿等(2014)认为是典型的风暴成因;(5)灰岩层中生物碎屑自下往上减少而构成正粒序(图3a),上部见内栖动物(infauna)的潜穴遗迹化石(图3c),可能是Pemberton(2000)所称的动物逃逸构造;(6)泥岩中见窗格苔藓虫化石(Fenestella sp.)(图3d),这种呈群体固着于正常盐度和较清洁的氧化环境浅海底的动物,应是风暴作用引发富有机质和泥质的混浊水团突然入侵而集群中毒窒息死亡的,并在风暴后的缺氧环境中被迅速原地埋藏;此过程也导致泥岩中的生物碎屑无分选性且缺乏遗迹化石. 相似文献
4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马克·诺瑞尔(MarkA.Norell)等古生物学家2004年宣布一项重大的发现:在中国辽宁省北票市陆家屯的义县组地层,发掘出4具距今1.39亿年-1.28亿年的兽脚类恐龙骨骼化石。研究证明,它们是暴龙(也叫霸王龙)类(tyrannosaurs)早期的祖先类型,因此前发现的暴龙类一般都相当巨大,不少超过10m,而这些恐龙化石身长仅1.5m左右,故命名为奇异帝龙(Dilong paradoxus),意思是令人惊奇的恐龙皇帝。 相似文献
43.
1963年新疆石油地质工作者在克拉玛依以北90km的准噶尔盆地乌尔禾地区,白垩系吐谷鲁群上白垩统灰绿色厚层泥质砂岩中,采到一批不太完整的脊椎动物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杨钟健研究鉴定为一种新的翼龙。1964年该所组队前往调查和发掘,除采到大量翼龙化石外,还采到丰富的龟、鳄、蛇颈龙、虚骨龙、驰龙、巨齿龙、圆顶龙、鹦鹉嘴龙和剑龙类等化石。其中翼龙化石近40个个体,有的保存相当完整。分类:爬行动物纲,翼龙目,准噶尔翼龙科,准噶尔翼龙属,魏氏准葛尔翼龙。特征:翼展可达5m。头骨长,顶骨有一向后突起的小嵴突,中棱… 相似文献
44.
在淮北新元古代倪园组和九顶山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保存着许多燧石相微生物化石。通过对其形态结构、群落组合特征及埋藏保存状态研究,探讨其系统分类、生存环境及区域地层对比,确定这些微生物化石结构的原始性和群落的低分异性。结合相关地层中原始的光球状浮游微生物、Chuaria—Tawuia类型宏体碳质化石生物群及叠层石优势的特征考虑,这些微生物的生存时间是在南沱冰期之前。 相似文献
45.
2000年春,丽水文物部门在金丽温高速公路文物普查时,在丽水市联城镇白前村白垩系朝川组地层中发现了恐龙化石,浙江自然博物馆和丽水文物部门即展开抢救性发掘。其正型标本包括:8个脊椎骨,完整的右肠骨,坐骨近端和完整的耻骨,部分左肠骨,2个完整的后肢,14个尾椎以及一些无法确定的骨骼化石。 相似文献
47.
淮北地区寒武系与新元古界的界线,长期以来存在争议,主要有5种划分意见,猴家山组/沟后组,沟后组/金山寨组,沟后组上段/沟后组下段,金山寨组/望山组及猴家山组/金山寨组之间,通过近年来的实地考察和室内研究,从叠层石,宏体碳质压膜化石及小壳动物化石组合合考虑,认为该区新元古界最上面的岩组应是沟后组,而超覆于区内新元古界不同层位上的长期被描述为猴家山组“豹斑状”灰岩,白云岩,实为昌平组,属下寒武统。 相似文献
48.
江苏句容青山出露一套下三叠统青龙组和龙山段滨海-浅海相泥岩、碳酸盐岩沉积地层,含鱼类、节肢类、菊石、双壳类及牙形石等化石。有的鱼类化石保存在结核中,反映了一种特殊的埋藏环境。沉积学研究显示,早三叠世奥伦尼克阶斯密斯亚阶时期,该区主要为热带浅海大陆架,局部为潮坪。软质海底通常水动力条件较弱,海水富氧清澈,但大风暴或海啸会将海底淤泥掀起,海水因而缺氧浑浊。从化石埋藏保存的状态分析,不同生长阶段的、呈直挺或扭曲挣扎姿态的鱼类化石以及一些其他生物化石均保存在结核中,埋藏在一层灰黑色富含微小草莓状黄铁矿颗粒的泥岩里。显然,当时一场灾变突发,一股富含H2S的黑色泥浆水团侵入了鱼类等生物生活的水域,毒杀并掩埋了这些生物,经厌氧微生物的作用,最终形成包裹鱼类等生物化石的泥灰岩结核。 相似文献
49.
50.
195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苏有林在云南省武定发现一种新的恐龙化石,经两次采集,1990年终于架装成一条较完整恐龙骨架,由1991年董枝明完成研究并命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