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2篇
  免费   155篇
  国内免费   146篇
测绘学   53篇
大气科学   174篇
地球物理   185篇
地质学   435篇
海洋学   75篇
天文学   46篇
综合类   59篇
自然地理   4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2000年以来青藏高原湖泊面积变化与气候要素的响应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星罗密布的湖泊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在自然界水循环和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MODIS MOD09A1和SRTM DEM为数据源,提取了2000-2016年青藏高原丰水期面积大于50 km2的湖泊边界,从内外流分区、湖泊主要补给来源和湖水矿化度三个方面对2000年以来湖泊面积变化进行分析,并结合青藏高原近36年气象数据,根据气象要素变化趋势分区,初步探讨青藏高原湖泊面积变化与气候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面积大于50 km2的138个湖泊整体扩张趋势显著,总面积增加2340.67 km2,增长率为235.52 km2/a.其中,扩张型湖泊占67.39%,萎缩型湖泊占12.32%,稳定型湖泊占20.29%.内流湖扩张趋势显著,外流湖扩张趋势较明显;以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的湖泊整体扩张趋势明显,以地表径流和河流补给为主要补给源的湖泊也呈扩张趋势;盐湖和咸水湖以扩张为主,淡水湖的扩张、萎缩和稳定三种类型较均衡.在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方向发展背景下,湖泊面积变化与气候要素具有显著的区域相关性.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分区结果表明,气温增加、降水增加强趋势的高原Ⅰ区湖泊扩张程度(78.18%)依次大于气温降低、降水量呈增加趋势的Ⅴ区(66.67%),气温、降水量呈增加趋势的Ⅱ区(60.78%),气温呈降低、降水量呈增加强趋势的Ⅳ区(58.83%)和气温呈增加、降水量呈减少趋势的Ⅲ区(50.00%).湖泊面积变化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表明,升温引起的冰雪融水补给对Ⅰ区、Ⅱ区和Ⅲ区湖泊面积扩张的影响显著,加之降水量的增加,湖泊扩张速率明显;Ⅳ区和Ⅴ区湖泊面积扩张主要受降水量增加影响显著.整体而言,气温主要影响以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的湖泊,降水量主要影响以降水和地表径流为主要补给来源的湖泊.  相似文献   
152.
钱自卫  曹丽文  姜振泉  孙强 《岩土力学》2014,35(8):2226-2230
选取宁东地区典型的孔隙砂岩,采用不同颜色示踪的化学浆液进行4次注浆试验;揭示了浆液在孔隙中的扩散、充填规律及注浆次数与被注岩层渗透系数、孔隙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每次化学注浆浆液的充填情况有明显的差别,首次注浆浆液在整个岩样均有较均匀的充填,后续的各次注浆浆液均呈现部分区域积聚充填的现象;随着注浆次数的增加岩样的渗透系数减小,孔隙充填率增加,渗透系数、孔隙充填率与注浆次数的关系可分别采用幂函数及对数函数拟合;4次注浆后岩样的渗透系数减小了97%,说明多次注浆起到了很好的减渗效果。依据试验成果,建立数值计算模型,预测了不同注浆次数、不同开挖条件下注浆孔及井筒的涌水量,并与井筒实际涌水量进行对比,发现两者数据较为吻合,说明依据试验结果建立数值模型进行涌水量预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3.
新疆东天山香山岩体橄榄石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东天山香山镁铁-超镁铁杂岩体位于东天山镜儿泉-黄山镁铁-超镁铁质岩带的西段,由香山东、香山中、香山西3个岩体组成。其中香山中产出中型铜镍矿,香山西为小型铜镍-钒钛铁复合型矿床。香山岩体橄榄石为贵橄榄石,Fo值多为81.90~85.66,Ni含量为638×10-6~2 283×10-6。模拟计算得出香山岩体母岩浆w(MgO)=10.70%,w(FeO)=10.66%,属于高镁玄武质岩浆。香山岩体橄榄石中Ni含量的最大值为2 283×10-6,母岩浆中Ni含量为326×10-6,是由原始地幔发生14%的部分熔融而成。香山岩体在橄榄石结晶过程中伴随硫化物熔离,隙间硅酸盐和硫化物对橄榄石作用明显,造成早期结晶橄榄石成分改变。  相似文献   
154.
冬季气候变暖对山西省冬小麦可种植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山西省境内较为均匀分布的70 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70-2012 年冬季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了负积温、最冷月平均气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采用累积距平法确定其突变点,以突变点为界分为前后2 个时间段,依据前后时间段等值线的变化分析冬季气候变暖对山西省冬小麦可种植区的影响。结果表明:山西省负积温呈现显著减少趋势(通过了α=0.01 的显著检验),最冷月平均气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呈现不显著升高趋势;突变后,负积温平均减少了103.4℃,最冷月平均气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分别升高了0.8℃和0.7℃;在3 个指标中,决定山西省冬小麦能否种植的关键因子是负积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最冷月平均气温的影响较小;冬季气候变暖后,平均状况下,冬小麦可种植区域面积扩大了约2.9×106 hm2,扩大52%,80%保证率下,冬小麦种植面积扩大了约2.3×106 hm2,扩大79%。  相似文献   
155.
云南永胜期纳盆地的场地放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2001年云南永胜Ms6.0地震的57个余震的304条数字地震记录,用线性反演法得出了期纳盆地相对于三道河台频率1.5~20Hz的S波场地放大。有实际放大作用的频率在10Hz以下,期纳台、半屏台和黄泥田台的放大峰值在4.5Hz处,糖厂台和龙门村台的放大峰值在7.5Hz处。所有台的峰值都约为三道河台的两倍。用永胜(基岩)区域数字地震台的记录作参考核算,10Hz以下,三道河台的场地放大约为1,其余台约为2,所以三道河台可作为基岩台看待。  相似文献   
15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根据新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中课程的知识需要在三个方面均衡分布: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由此可见,教师、学生乃至于家长在课程资源中处于的重要地位,即人力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7.
为了进一步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本文根据浙江省气象局文书档案管理现状,提出文书档案数字化处理流程计划,分别介绍档案前处理、目录著录、档案扫描、图像优化、质量检查、图像挂接、数据存储备份等数字化处理技术方法。通过文书档案数字化处理获取长期完整的文书数字化档案,为提高档案服务应用效率,数字档案室建设准备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58.
“白云石问题”无疑是地质学上最有趣最长久的难题之一。作为一种常见的碳酸盐矿物,白云石在地质历史时期大量 发育,却在现代海洋沉积环境中鲜少沉积,并且在实验室模拟海水条件下也几乎无法低温合成。白云石[CaMg(CO3)2]不同于 Ca2+、Mg2+无序的高镁方解石,具有阳离子有序超结构,空间群为R-3,在地表条件下为热力学稳定相。尽管人们尝试模拟 自然界中白云石存在的物理化学条件,但却几乎没有从实验中成功合成有序白云石。在已有的实验室研究中,有序白云石 仅能通过高温水热实验形成。这说明白云石的形成极可能是一个动力学控制过程。而近些年被人们广泛接受的白云石微生 物成因模式认为微生物活动是低温白云石形成的关键,相关的微生物矿化实验也证实微生物的存在能够促进高镁方解石的 形成。对白云石问题的探讨不仅对理解白云岩成因具有重要意义,还能够促进矿物学理论研究发展。此次研究从高温合成 实验、低温合成实验、微生物协同沉淀实验等方面综述了有关白云石问题的实验室研究进展,阐明了目前对于白云石问题 认识的局限,有助于更好的理解“白云石问题”和其中所包含的矿物学和物理化学问题,乃至于帮助寻找到它的答案。  相似文献   
159.
甘肃龙首山岩带西井镁铁质岩体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井岩体位于北祁连造山带以北,阿拉善地块西南缘的龙首山隆起带。以往的研究多以沿龙首山断裂分布的镁铁-超镁铁质岩带作为和金川岩体相关的岩浆事件进行,而本次选择西井镁铁质岩体进行了精确的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确定了西井岩体岩性主要为橄榄辉石岩和辉长岩,成岩时代为 (421.0±9.0) Ma,可以和北祁连高压变质带榴辉岩年龄相对应;εNd(t)为4.06~5.52,(87Sr/86Sr)i为0.704 548~0.707 575,具有地幔岩石圈特征;微量元素及其同位素计算表明西井岩体经历了约10%的下地壳物质混染。据此得出西井岩体及其龙首山岩带早志留世镁铁质侵入岩体成因模式为:祁连洋壳连续俯冲过程中洋壳与陆壳分离,热的软流圈物质持续冲击地幔岩石圈的底部;由于热传导效应,大地热流沿着地幔岩石圈上升,使得80 km深度的湿的橄榄岩层发生熔融,产生玄武质岩浆作用,玄武质岩浆上升过程中与下地壳物质发生约10%混染,形成西井岩体及其龙首山镁铁超镁铁质岩带。  相似文献   
160.
新疆东天山铜镍成矿带铜镍总储量达百万吨,是我国重要的铜镍矿集区。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成矿带的东段和中段,而本文选择成矿带西段的典型岩体进行详细的地质年代学、矿物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东天山铜镍成矿带西段镁铁—超镁铁质岩体以大草滩和白鑫滩岩体为代表,可分为四种岩相:闪长岩相、辉长岩相、橄榄辉长岩相和橄榄岩相,其中橄榄岩相为主要含矿岩相。白鑫滩岩体橄榄辉长岩锆石U-Pb年龄为286.4±1.6Ma,与岩体含长辉石橄榄岩(~278 Ma)相差~7 Ma。大草滩和白鑫滩岩体样品主量元素投影点都处于主要造岩矿物化学成分之间,表明岩体的主量元素主要受堆晶矿物控制。大草滩和白鑫滩岩体的微量元素标准化图解与东天山典型成矿岩体相似,均具有明显的Nb,Ta亏损,且具有较高的ε_(Nd)(t)值(+6.01~+8.9,t=286 Ma)和ε_(Hf)(t)值(+11.62~+16,t=286 Ma)。大草滩和白鑫滩岩体岩浆源区是软流圈上涌导致被俯冲事件改造的交代地幔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岩体橄榄石Fo值与Ni的关系表明岩浆在橄榄石结晶过程中存在硫化物熔离。模拟计算表明上述岩体母岩浆在上侵过程中在深部与新生的岛弧地壳发生5%~15%的混染后达到了硫饱和,造成了硅酸盐岩浆PGE的亏损。分离结晶和地壳硫的加入是导致岩浆在地壳层位发生二次熔离的主要因素。不同岩相的年龄数据表明大草滩和白鑫滩岩体形成于多期次岩浆作用,有助于形成具有经济价值的铜镍矿体。对比可得新疆东天山铜镍成矿带西段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年龄和硫化物饱和过程与东段和中段的成矿岩体相似,故成矿带西段有寻找大中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