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96篇 |
免费 | 250篇 |
国内免费 | 22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2篇 |
大气科学 | 235篇 |
地球物理 | 409篇 |
地质学 | 687篇 |
海洋学 | 122篇 |
天文学 | 49篇 |
综合类 | 142篇 |
自然地理 | 1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27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30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35篇 |
2018年 | 35篇 |
2017年 | 32篇 |
2016年 | 24篇 |
2015年 | 37篇 |
2014年 | 46篇 |
2013年 | 37篇 |
2012年 | 60篇 |
2011年 | 79篇 |
2010年 | 69篇 |
2009年 | 71篇 |
2008年 | 63篇 |
2007年 | 54篇 |
2006年 | 66篇 |
2005年 | 63篇 |
2004年 | 53篇 |
2003年 | 63篇 |
2002年 | 67篇 |
2001年 | 78篇 |
2000年 | 59篇 |
1999年 | 61篇 |
1998年 | 59篇 |
1997年 | 76篇 |
1996年 | 72篇 |
1995年 | 57篇 |
1994年 | 59篇 |
1993年 | 44篇 |
1992年 | 52篇 |
1991年 | 31篇 |
1990年 | 38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2篇 |
1974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11.
112.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土地供需矛盾的不断加剧,以及科学发展导向的人地协调战略的日益显现,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战略转型,正确处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既是深化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和土地科学前沿创新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3.
114.
基于福建省龙海市4类典型成土母质的垂向土壤剖面样品分析数据,研究了常量组分和微量元素含量及剖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在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作用强烈,Ca、Mg、Na、Si、K淋失贫化,含量明显低于全国均值,Al、Fe则相对富集,风化淋溶系数( ba)和硅铝铁率( Saf)值远低于全国土壤,土壤风化程度达到脱硅富铝铁阶段,花岗岩类成土母岩区风化作用尤为强烈;剖面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微量元素含量与成土母质密切有关,九龙江口冲海积成因(剖面1)土壤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其他3个剖面;多数微量元素垂向分布受常量组分的控制,As、Cd、Cu、Hg、Pb、Zn与土壤中Fe等组分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因表层土壤中细粒黏质组分随地表径流淋失或下渗迁移,导致表层土壤低Fe、Al和重金属元素;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人为污染的影响下,Hg、Cd、Pb、Zn等在表层土壤呈富集特征;多数重金属元素的相对富集系数小于1.0,且表层土壤无明显富集特征,认为除Hg、Pb等少数重金属元素外,其他元素受人为污染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5.
116.
ResearchofpatterndynamicsparametersofcrustaldeformationfieldinseismogenicprocessShuo-YuZHOU(周硕愚),YunWU(吴云),Ruo-BoWANG(王若柏)and... 相似文献
117.
损伤指数是判断结构或构件经受地震作用后是否破坏、评价结构或构件破坏程度的重要指标,是对震后受损结构进行安全评估和修复加固的重要理论依据。基于40组钢筋混凝土柱的试验结果,对国内外7种较具代表性的损伤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同一试件,不同损伤模型计算得到的损伤指标差异较大,损伤曲线发展趋势亦不同;基于能量的损伤模型多表现出前期增长速度快和后期增长速度慢的上凸趋势,而基于变形和能量组合形式的双参数损伤模型多表现出前期增长速度慢和后期增长速度快的上凹趋势;Park-Ang模型及其改进形式能够较好地反映构件层次的损伤发展过程,但未知参数较多,计算过程较复杂,不利于整体结构层次的震害评估;从能量耗散原理角度提出的损伤模型更符合整体结构抗震的本质,未知参数少且计算过程简单,但存在边界条件的界定不明确的缺陷,因此还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8.
119.
120.
地球大气中CO_2浓度的增加已引起了人们对CO_2对植物的影响,尤其是对世界粮食供应的未来展望的兴趣。水稻是一种主要的粮食作物,人们对CO_2浓度在水稻生理生长期和整个生育期方面的影响了解相对较少,而这是一个水稻品种对一特定地区环境适应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一个当代改良水稻品种(Oryza sativa,品种 IR-30)在两个对照的光周期下对不同CO_2浓度的响应。在整个生育期中,水稻植株生长在置于室外、采用自然光照并由计算机控制环境条件的人工气候室中。室内的CO_2浓度分别为160、250(低于环境浓度)、330(环境浓度)、500、660和900(高于环境浓度)μmol CO_2/mol 空气。在1987年,整个试验进行了两次。第一次即早稻试验在营养生长阶段内延长了光周期,而第二次即晚稻(LPR)试验只利用自然出现的光周期。在两个试验中,营养生长期的主茎叶片发育速率均比生殖生长期的主茎叶片发育速率快,同时在营养生长阶段,出叶速度随CO_2处理而加快。在晚稻试验中,与等于环境CO_2浓度和低于环境CO_2浓度的处理相比,高于环境CO_2浓度处理下的水稻幼穗分化和孕穗期出现较早,且整个生育期缩短。这种随CO_2浓度上升而产生的植物发育加速现象与CO_2引起的营养生长阶段内主茎叶片的减少有关。相对于晚稻试验,在早稻试验中水稻植株发育对CO_2的响应的减弱是由人为延长光周期迫使生殖生长发育阶段推迟引起的,在高于环境浓度处理中更是如此。鉴于全球大气中CO_2浓度的持续增大,CO_2导致的发育加速和全生育期缩短可能会成为一个参与挑选水稻品种和安排特定地区农事活动的水稻学家和育种学家感兴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