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12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163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采自西麻山煤矿附近的麻山群黑云斜长片麻岩中,分离出了较多的锆石。采用单颗粒锆石逐级蒸发沉积法对其进行了定年研究,获得的10粒锆石的207Pb/206Pb年龄相当一致,平均值为527.5±4.4Ma。所测岩样经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均未发现有显著的后期叠加变质作用,因此,可以认为所测样品的主变质作用发生在寒武纪早-中期,而不是早前寒武纪。麻山群的原岩时代可能也不全是早前寒武纪,而更可能是一个较复杂的岩石构造地层单位,需要将其解体、重新认识和命名。  相似文献   
62.
用Kober方法测定了平邑县、蒙阴县普照寺闪长岩、松山-邱子峪二长花岗岩、周公地-花果庄-宁子洞花岗闪长岩、余粮店辉长岩和东近台英云闪长岩的锆石年龄。多数样品中的锆石反映了多于一期的地质记录,其中东近台英云闪长岩中的锆石(2868±13Ma、2712±5Ma、2711±7Ma和2598±6Ma误差均为2σ),反映了本区最老的地质记录;部分样品中的2400Ma可能反映了太古宙最后一期的地质作用;而大部分样品中的锆石显示了2500Ma和2600Ma的地质记录,即岩浆活动多集中于2600Ma、2500Ma和24  相似文献   
63.
鞍山3.3Ga陈台沟花岗岩地球化学和Nd、Pb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地球化学和Nd、Pb同位素研究表明,鞍山地区陈台沟花岗岩不是早期古老陆壳物质壳内再循环的产物,而是同时代亏损地幔提取物(变玄武质岩石)在短时间内发生再次熔融的结果,形成过程中受到古老陆壳物质的混合混染。3.15±Ga是鞍山地区地质演化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使陈台沟花岗岩的长石Pb和全岩Pb发生再次均匀化。3.3Ga的花岗质岩石在鞍山弓长岭地区也有分布,它们来自于与陈台沟花岗岩类似的物源区,但形成条件可能并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64.
郯庐断裂带以西的鲁西地区,寒武系/太古宇不整合面改造成为构造滑脱面,滑脱面上发育碎裂岩和动力变质岩。滑脱面上盘的寒武系底部产生强烈的构造变形,褶皱和破碎带发育;滑脱面之下的太古宇构造变形以劈理和裂缝为主,岩石破碎。构造滑动使露头区寒武系底部地层有不同程度的缺失,济阳坳陷南缘则出现地层重复现象。从地层缺失到褶皱产生再到地层重复是滑脱构造逐渐演化的结果。40Ar-39Ar、K-Ar、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分析表明:滑动的主要时期在早白垩世中-晚期(距今130~110Ma)和中始新世(距今43~37Ma)。各种构造指向标志表明滑动的方向以向北、北北西和北北东为主。滑脱构造是低角度的伸展构造,其机制与华北东部晚中生代的构造变革和新生代以来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和速度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5.
沂沭断裂带早白垩世晚期伸展的低温年代学证据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沂沭断裂带(郯庐断裂带山东段)由4条断裂组成,其西部的两条分别称鄌郚—葛沟断裂和沂水—汤头断裂。横跨这两条断裂及夹持的中生代盆地,分别获得6个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年龄分布在102~82Ma,封闭径迹长度集中在13.0~14.0μm。数据反演结果显示:隆起区在距今105~100Ma及约距今85Ma时有过两次快速冷却事件;这两条断裂所夹持的断陷区经历过快速沉降,达到最大古地温后,在距今85~60Ma快速抬升。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资料,以及在沂沭断裂带附近南北向玄武岩脉及北西向断层的断层泥K-Ar年龄数据综合分析,认为沂沭断裂带在早白垩世晚期经历以伸展为主的左行张剪活动。  相似文献   
66.
柴达木盆地北缘达肯大坂地区大面积出露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岩,呈北西向构造岩片形式产出,局部发生过显著的韧性剪切变形.对达肯大坂西北侧片麻岩的锆石进行阴极发光(CL)、背散射电子成像(BSE)和离子探针U-Pb同位素测年,测出锆石206Pb/238U年龄为(417.7±9.9)~(459±10.0)Ma,平均年龄为(439.6±6.1)Ma;锆石呈自形-半自形柱状,环带清晰,Th/U值变化范围为0.45~0.74,指示原岩为中酸性侵入岩.说明达肯大坂西北出露加里东期正片麻岩,原岩为~440 Ma侵位的中酸性侵入岩,其岩浆侵位及变质变形可能与早古生代大陆深俯冲存在动力学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67.
本文通过对8个澳大利亚TEM标准锆石和近百枚云南梅树村剖面前寒武系一寒武系界线M5层斑脱岩火山成因锆石进行了不同入射方位的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和对比研究。证实正常锆石拉曼光谱各峰的出现、强度与拉曼光束的入射方位有关,同时也发现晶化度差的异常锆石其拉曼光谱各峰的出现、强度与拉曼光束的入射方位无关或有很小的关系。这类异常锆石在四个不同方位上并不产生特征拉曼谱峰,就是有其强度也非常小。可以认为这些异常锆石的激光拉曼光谱特征与其晶体结构及蜕晶化的程度是有密切关系的。笔者等发现:①产在新鲜的火山灰M5层中约有80%的锆石因为高铀钍含量已发生不同程度蜕晶化,5%的锆石为滚圆状的继承老锆石,均为不适合铀一铅离子探针质谱(SHRIMP)和热电离同位素质谱(ID—TIMS)定年的异常锆石;②因为低铀钍含量该M5层中仅有15%的锆石没有发生蜕晶化,为适合SHRIMP和ID-TIMS同位素定年的正常锆石,只有这类锆石的年龄才能代表前寒武系一寒武系界线的年龄。首次提出火山成因锆石晶化度与锆石拉曼光谱的定量关系。使用这项显微拉曼光谱新技术方法可以对寒武系底界M5层火山灰或其它火成岩和变质岩锆石晶体的晶化状况作出了快速判断。对U-Pb定年来讲是一种简单易行并且十分有效的重要制约手段。  相似文献   
68.
位于燕山陆内造山带中段南缘的蓟县盘山花岗岩体由狼家峪、官庄、东罗庄和小盘山4个侵入单元组成,并发育侵入期后含斑石英二长岩脉,发育环绕岩体分布的周缘向斜并侵蚀早期东西向蓟县断裂。对前3个侵入单元及岩体西侧围岩中的顺层侵入的含斑石英二长岩脉等4件样品的锆石U-Pb(SHRIMP)定年结果为,年龄值界于203-207Ma,表明盘山花岗岩体侵位于三叠纪末期。这个年龄结果进一步限定了燕山陆内造山带东西向褶皱、逆冲/逆掩断层系统形成时代的上限,显示其形成时代为印支期。  相似文献   
69.
鞍山小岭子花岗岩地球化学及锆石SHRIMP年代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鞍山小岭子花岗岩岩浆锆石离子探针年龄为130.2±2.7Ma,形成于早白垩世。小岭子花岗岩高SiO2、Na2O K2O、TFeO/MgO,富集轻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Zr、Nb、Y,低CaO、Ba、Sr,地球化学组成与该区大范围分布的千山花岗岩十分相似,具A型花岗岩特征,其形成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至中国大陆东部之下引起的拉张有关。  相似文献   
70.
综合滇川西部特提斯带现今地表构造格局、地壳和上地幔三维速度图像再解释,提出造山带各圈层间,上地壳、中下地壳、岩石层地幔、软流层地幔的构造是一种多向层架构造,上地壳与中下地壳间是一个区域性构造滑脱面.岩石层地幔是一个不易变形的刚性体,常保留老的构造框架.软流层表现为易变层,是变形启动区,反映 “新”构造.研究区陆内新生代岩浆活动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扬子地块西缘存在的近南北向-北北东向软流层上涌体及其热熔体上侵地壳底部所形成的壳幔混合层和区域性构造(包括断裂)交叉转折(转换)部位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