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5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163篇
测绘学   30篇
大气科学   239篇
地球物理   75篇
地质学   350篇
海洋学   113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5年   4篇
  1938年   2篇
  1936年   1篇
  1926年   1篇
  192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201.
湖相沉积具有高分辨率的沉积记录,而更新世以来的冰水湖泊可以记录冰期与间冰期的地质事件,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川西高原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是中国地势变化最为显著的过渡地带,发育较为完整的冰川地貌.川西理塘高原毛垭盆地发育由冰川堰塞湖形成的连续稳定的16 m湖相剖面,为纹层状泥与粉砂互层,在下部层位(深度约12.68 m和13.26 m)发现了由地震触发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其形态特征主要表现为液化卷曲、球-枕构造、液化底劈和层间滑动褶皱变形,通过放射性同位素AMS 14C测年得到两期软沉积物变形事件的年龄为33 850~33 110、37 254~36 042 cal. BP.指示该地区在±37~33 ka期间至少发生过两期古地震事件:早期发生在37~36 ka之前,震级大于7级,晚期则发生于33 ka之后,震级6~7级左右.  相似文献   
202.
利用1998—2016年NCEP/DOE逐日的日平均地面感热通量和地面潜热通量、MICAPS历史天气图资料、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对高原低涡涡源区与高原地面加热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对比研究了移出青藏高原的高原涡(移出涡)、未移出青藏高原的高原涡(未移出涡)的涡源与高原地面加热的季节变化特征,及移出涡、未移出涡涡源区的地面加热特征及高原地面加热与低涡生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高原涡、未移出涡、移出涡的涡源分布季节变化特征相似,由冬到春到夏,初生区域逐渐扩大,由夏到秋到冬正好相反,不同的是移出涡涡源区明显比高原涡、未移出涡小,初生中心位置的季节变化也不同;高原地面感热、地面潜热、地面热源分布的季节变化特征相似,由冬到春到夏经历了明显增强的过程,由夏到秋到冬经历了减弱的过程,不同的是热源的快速增强、减弱程度及其发生季节差异大,地面潜热由春到夏增强特别明显,这与移出涡生成个数的明显增加相一致;未移出涡、移出涡春、夏、秋季主要涡源区所处的地面热源值域不同,移出涡夏季的值比未移出涡高,移出涡生成对高原区域地面热源依赖要比未移出涡强一些;夏季移出涡、未移出涡的涡源区都处在与高原地面热源正相关区内,它们与地面潜热的显著正相关区比高原地面感热的大,尤其是移出涡,高原地面潜热在高原涡生成中有重要作用,对移出涡生成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203.
柴达木盆地厚达万米的新生代沉积物记录了青藏高原东北部隆升和古气候变化信息.本文基于盆地北缘大红沟剖面高分辨率的磁极性年代标尺,对该剖面古—新近纪河湖相沉积物进行了颜色测量,首次获得了柴达木盆地长时间尺度(52~7 Ma)的色度参数变化序列.在此基础上,综合沉积相与区域构造和古气候记录,探讨了影响河湖相沉积物颜色参数的因素及柴达木盆地古—新近纪的气候演变.结果表明,大红沟剖面沉积物颜色的变化与全球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温度是影响颜色参数,特别是红度(a*)的主要因素;沉积相变化,尤其是水面上、下的氧化—还原环境变化对颜色参数也有重要影响.根据色度参数在时间标尺上的变化,将柴达木盆地的气候变化划分为8个阶段:(a)52.0~44.2 Ma湿热,(b)44.2~33.7 Ma在干湿波动中逐渐变干,(c)33.7~27.1 Ma进一步变干,(d)27.1~19.7 Ma逐渐变湿,(e)19.7~17.0 Ma较干旱,(f)17.0~13.3 Ma气候湿润,(g)13.3~9.5 Ma快速变干,(h)9.5~7.0 Ma进一步变干旱.影响柴达木盆地古—新近纪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全球温度、副特提斯海、青藏高原构造隆升和东亚夏季风.   相似文献   
204.
湖南高温日时空分布特征及高温日数气候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伯良  李易芝 《气象科技》2015,43(6):1110-1115
利用1961—2013年湖南74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高温观测资料,建立了较完整的湖南高温日时间序列,分析了湖南高温日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湖南高温日呈增加趋势,每10年增加2天左右,湘北高温日增加趋势显著;高温最长持续日数总体上湘南大部呈弱的减少趋势,每10年减少0.5天左右,湘中及湘北则呈较强的增加趋势,每10年增加1天左右。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南高温天气显著增多、增强。利用最优子集回归构建气候预测模型,预测湖南高温平均出现日数,预测效果较好,可在业务中应用。  相似文献   
205.
利用CAP、TDMT、sPL深度震相等3种方法测定河北昌黎ML4.5地震震源深度,利用CAP方法反演得到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拟合得到最佳震源深度为4.5 km;利用TDMT方法反演得到拟合震源深度范围为5~6 km;在震中距20~80 km范围内的台站波形数据中,CHL、BDH两个台站识别到sPL震相,基于震源机制解,计算1~16 km深度范围对应的理论波形图,与观测波形比对后得到震源深度为5 km。结果显示,3种方法的深度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结合震源尺度以及昌黎ML3.9地震CAP、sPL计算结果认为,昌黎ML4.5地震的震源深度应为4~6 km。  相似文献   
206.
对于南极冰芯记录资料,全球变暖怀疑论者喜爱的一个简单解释是:在全球走出上一个冰期的变暖进程中,二氧化碳只起到了微弱的甚至无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有关上个冰期结束时首个连续的、近乎全球的气温记录显示,二氧化碳的确对全球变暖起到了促进作用。有关南极冰芯的问题在于:冰芯记录的气温上升早于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这是气候变暖怀疑论者质疑温室气体引起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然而,气候科学家们知道,没有任何一个地区能够代表全球的气候趋势。因此,  相似文献   
207.
World Wind是由美国宇航局(NASA)开发的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也是一款可提供丰富数据的数字地球平台,如何将多源数据实现紧密型二三维耦合是基于World Wind开发专业系统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NET开发环境下,以World Wind为仿真内核,开发了水位仿真系统,研究了二三维数据耦合技术,实现了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开发区的湖区与航道淹没分析和三维漫游.结果表明,仿真系统流畅地实现了任意点地形高程、水位、水深和航道级别等信息的实时查询,仿真了不同控制水位条件下的鄱阳湖区淹没范围,仿真结果能够服务于鄱阳湖水利枢纽的水位调控决策;该仿真系统在湖泊干旱特征水位等确定中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8.
基于SCS和USLE的程海总磷总氮参照状态推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流域入湖的氮磷负荷分为点源和非点源两部分,基于SCS模型和USLE模型,分别计算流域入湖的溶解态和颗粒态非点源负荷,根据工业、城镇生活及规模养殖废水排放,计算了流域入湖的点源负荷。通过计算的入湖负荷和现有的湖泊氮磷浓度数据,建立了湖泊氮磷质量守恒模型。根据计算的逐年入湖氮磷负荷和建立的湖泊氮磷质量守恒模型,逆推逐年的湖泊氮磷浓度,确定湖泊氮磷参照状态。应用建立的模型推断程海的TP、TN参照状态分别为0.014 mg/L和0.247 mg/L。构建的湖泊氮磷参照状态推断模型,所需资料少,概念清晰,在资料缺乏的其他湖泊流域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9.
青藏高原低涡移出高原的大尺度条件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6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分析了各类高原涡东移出与未移出高原的对流层中、上层多种合成物理量场。研究指出,高原低涡移出高原是受西风带天气系统与副热带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对流层中层与上层的天气系统相互作用造成的。研究揭示了低涡东移出高原的大尺度条件及物理图像,还揭示了各类高原涡东移出高原的大尺度条件的主要差异。为预报高原涡移出高原的暴雨、洪涝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10.
从4个方面介绍了“内蒙古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系统”的设计思路、结构,开发过程、业务流程和各模块功能等,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