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36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文以福建省85个测震台站2012年全年噪声资料中的垂直向记录作为研究对象,将噪声记录以每5min为单位进行分段,求出每小段的功率谱,应用概率分布函数方法绘出台站的PDF图,之后利用网格概率法确定出台站的高低噪声参照线。另外,以85个台站的PDF图为基础,将噪声异常分成缺数异常、低噪处异常、高噪处异常、中噪处异常等4类。依据4类异常的特征分别找出每一类异常的遴选方法,再将这4种挑选方法相结合形成地震噪声实时监测系统。选取福建省85个测震台站2013年7月份的噪声记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85个台站应用地震噪声实时监测系统识别出来的异常正确率都达到90%以上,遴选效果很好,可用于对台站噪声实时监测。  相似文献   
42.
地震动相位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确立了地震动的相位谱和相位差谱的定量关系,指出了相位谱与相位谱主值的本质差别,说明了地震动的相位信息是构成地震动强度和频率非平稳特征的主要因素。在改进量度地震动相位谱方法的基础上,从理论上阐明了在工程上感兴趣的地震波宽频带内,地震动相位谱和幅值谱一样具有规律性。本文的工作表明目前模拟低频地震动的工程方法尚需改进。  相似文献   
43.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地震震级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预警震级测定是地震预警系统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部分之一.本文提出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地震预警震级测定方法,将震级测定问题转化为震级分类问题,即将ML>2.0的震级分成20个不同等级类别处理.收集了福建台网2012—2019年期间记录到福建、台湾海峡及台湾共1928个地震作为研究资料,经过台站记录截取、大震样本增强、标签制作、质量筛选等预处理共得到14644条三分向地震样本记录;构建了3 s波形输入的卷积神经网络震级预测模型,并用2012—2018年震例对模型进行训练,用2019年震例对模型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单台震级偏差有85.6%可控制在±0.3以内,前三台平均的震级偏差有91.8%可控制在±0.3以内,其中震级较大偏差的事件多为缺乏历史样本.相较于传统方法,该模型测定的震级值更加稳定可靠,可为解决地震预警震级测定这一挑战性难题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44.
张红才  金星  王士成  李军 《地震学报》2017,39(2):273-285
以2015年河北昌黎ML4.5地震中测震、强震及烈度仪台站记录到的事件波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挑选的两组观测台站的记录波形以及不同台站的噪声记录特征,获得了烈度仪台站观测记录能力及特点的认识.结果表明:烈度仪台站产出的记录在部分频段 (1—10 Hz) 与传统强震台站、测震台站均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在中长周期部分存在较大差异;在相同观测频带 (0.1—10 Hz) 下,由烈度仪台站记录积分得到的速度时程、位移时程也与强震台站、测震台站的观测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说明烈度仪台站产出的加速度记录具有一定的可积分性;烈度仪台站记录的噪声水平远超出强震台站和测震台站,基本为仪器自噪声,不包含天然地脉动成分.此外,由于本研究所用的烈度仪采用了16位的A/D转换器,对震相到时的精确拾取产生了不利影响.综上,本文认为烈度仪台站较适用于中强地震的近场观测.   相似文献   
45.
福建地区中小地震加速度反应谱衰减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收集福建省地震监测台网7个基岩台站从1999年至2007年获得的94个地震(ML=2.8~4.9,△=13~462 km) 的1974条宽频带速度记录,利用实时仿真方法得到了相应的加速度记录,进而得到了福建地区基岩场地中小地震绝对加速度反应谱的衰减关系.对基岩反应谱有影响的因素主要有震源、传播途径,本文简要分析这两个因素对地震动的影响.此项工作对于福建省抗震设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6.
张红才  金星  李军  王士成 《地震学报》2017,39(6):955-964
以2016年2月6日我国台湾高雄MS6.8地震中烈度仪观测网的实际记录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烈度仪台站的震相捡拾结果精度、峰值地震动衰减关系适用性、预警震级计算结果准确性等3方面的对比分析,研究了烈度仪用于地震预警时的优势和可靠性,并讨论了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震中附近具有较高信噪比的烈度仪台站,采用现有震相捡拾方法即可获得较准确的震相到时信息;现有的地震动衰减关系并不完全适用于烈度仪台网,直接应用这些关系式时存在一定风险;基于密集布设的烈度仪观测台网,在较短时间即可获取大量信息,采用已有预警震级估算方法的计算结果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7.
宁化-大田-惠安地壳构造与速度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福建地处欧亚大陆东南缘,新构造活动强烈,区内北东向断裂带异常发育,是华南震区中、强地震活动的频发区.为深入认识我国东南沿海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特征及其深部构造背景,福建省地震局联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于2010年至2012年在福建陆域实施由18次人工爆破、四条北西向原生纵测线和四条北东向集成纵测线构成的三维人工地震测深实验.本文对该实验中以北西-南东走向近似垂直穿过政和-海丰断裂的宁化-大田-惠安深地震测深测线数据进行处理解释,采用地震射线走时正演构建了该剖面二维地壳速度模型.结果显示,沿剖面地壳厚度由西向东逐渐减薄,其西北侧地壳厚约31.8 km,东南侧地壳厚达28.4 km.剖面上地壳P波速度从5.90 km·s-1逐渐增加至6.20 km·s-1,上地壳厚度横向变化不大,厚度在16~17 km左右,但是下地壳厚度由西向东减薄较为明显.地壳以政和-海丰断裂为界,东西两段具有明显不同的速度结构,呈西段速度偏低、东段速度较高的特性,且西段在上下地壳分界面下方存在一个低速层.研究表明,剖面不同区段呈现出的速度结构差异与该区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基本吻合,剖面解释结果和以往远震接收函数研究结果均印证了作为闽西南坳陷带和闽东火山断陷带分界线的政和-海丰断裂是一条切割至下地壳底部的深大断裂.  相似文献   
48.
长周期地震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数值方法对长周期地震动进行模拟已成为当前强地面运动预测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文提出了一种有限元并行计算的高效地震动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同时考虑震源、传播途径和场地条件对地震动的影响,并根据昆明地区未来可能发生的设定地震对昆明市的影响地震动进行了预测。这一方法可以应用于国内已探测的发震活断层进行地震危害性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49.
基于地震监测台网资料近实时插值计算震动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有关震动图研究方面的动态。针对国内大部分地区的地震监测台网密度还比较低的现状,在已知震源位置和发震时刻的前提下,作者提出了利用实际地震台网观测资料近实时插值计算网格点处地震图的方法,在插值计算时充分考虑地震波在时间上的传播特征及在空间上的衰减规律。随后,对该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验证。以0.05°(约5Km)为尺度先对整个福建地区进行网格化划分,并以顺昌MIA.9级地震为例采用以上方法计算得到所有网格点处的地震时程。随后以1s为间隔,分别得到该时间间隔内的最大值等值线图,最后将所有的等值线图连续播放,得到了一种新形式的“ShakeMap”。作者还给出了顺昌地震最终的峰值地震动(PGV、PGA)分布,并分别对实际记录最大值及插值记录最大值随震中距的衰减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充分证实了本文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0.
气枪震源是高度可重复的人工震源,在深部探测工作中应用广泛。以福建省地震局组织开展的水库气枪实验为研究对象,面向未来技术的发展,提出基于气枪激发波形的相关性计算,自动获取气枪信号触发台站情况,并绘制触发台站的分布图。对处理结果分析认为:该方法能快速准确识别触发台站,可迅速作出分布图,直观地反应气枪激发效果,较好地为实验现场实验条件的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