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5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资源较丰富,近期黄骅坳陷古生界潜山油气勘探取得重大进展,但油气藏的形成时期及期次尚不明确.以黄骅坳陷北大港古生界潜山为例,综合利用储层沥青、流体包裹体观察、测温、拉曼光谱及红外光谱分析等地球化学分析手段,结合烃源岩生烃史,对其油气成藏期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古生界发育碳质、胶质-沥青质、油质3种沥青,经历了生物降解和氧化作用等多种次生改造过程,结合研究区的构造演化及生烃史,推测早侏罗世中期之前存在油气充注;古生界潜山发育两期烃类包裹体,第一期包裹体发黄褐色荧光,主要分布于石英颗粒表面及方解石脉内,均一温度峰值区间为75~80℃,第二期包裹体包括黄色、蓝绿色荧光两类,分布在石英颗粒内裂缝、穿石英颗粒裂缝及方解石脉内,均一温度峰值范围分别为85~90℃和95~100℃;综合古生界潜山储层沥青及包裹体特征,结合烃源岩生烃史,确定古生界存在两期油气充注,分别为中三叠世(235~223 Ma)和新近纪-第四纪(22~0 Ma),且以晚期成藏为主.   相似文献   
12.
冀中坳陷廊固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与隐蔽油气藏勘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分析廊固凹陷古近系将划分为1个一级层序、3个二级层序(Ⅰ,Ⅱ,Ⅲ)、11个三级层序(SQ 1~SQ 11),发现层序构造演化研究廊固凹陷经历了断陷初始期、强烈断陷期、断陷回返上升期及断陷消亡期4个阶段,与层序有关的(生)储盖组合在廊固凹陷十分发育,廊固凹陷旧州-固安构造带是隐蔽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区带,在SQ 4~SQ 7近岸水下扇或扇三角洲砂体向湖泊泥岩尖灭带附近与构造单斜的结合部位,是形成上倾尖灭岩性油藏的的有利部位,该带SQ 1~SQ 3(沙四段)发育的近岸水下扇砂体或砾岩体是廊固凹陷古近系深部油气(特别是天然气)的重要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富油气凹陷中热液流体活动的发育特征及其对储集层的改造作用,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薄片、XRF元素扫描、扫描电镜观察和地层水矿化度、热解、包裹体均一温度、黏土矿物、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常规物性等资料,分析了歧口凹陷热液流体活动发育的证据,明确其对不同类型储层的改造方式,认为歧口凹陷中热液流体活...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二连盆地上古生界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二连盆地晚古生代海相—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建造广泛发育,主体未遭受区域变质,暗色泥岩和碳酸盐岩类烃源岩发育良好。地质调查和烃源岩初步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发育泥鳅河组、本巴图组、阿木山组、寿山沟组、哲斯组、林西组6套烃源岩系和多套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其中的暗色泥岩/灰岩可达到中等—好烃源岩标准,有机质类型属于Ⅱ2~Ⅲ型,热演化程度总体处于成熟—凝析油湿气阶段,具有较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可作为二连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新层系。  相似文献   
15.
洪浩尔舒特是近年来二连新区勘探高速度、快节奏取得重要突破的一个凹陷。研究表明 ,该凹陷具有阿尔善组、腾一段两套有效烃源岩 ,阿尔善组、腾一段是主要储油层系 ,腾二段是重要含油层系 ,斜坡带上的鼻状构造、洼中的反转背斜、陡带断鼻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储油岩主要为扇三角洲、水下扇沉积的岩屑砂岩、含砾砂岩 ,富含火山碎屑成分 ,凝灰质、高岭石粘土含量高 ,储层物性差 ,油层易受污染 ,油层保护是获得油气勘探突破的重要保障 ,压裂改造是获得较高产量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二连盆地上古生界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连盆地晚古生代海相-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建造广泛发育,主体未遭受区域变质,暗色泥岩和碳酸盐岩类烃源岩发育良好.地质调查和烃源岩初步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发育泥鳅河组、本巴图组、阿木山组、寿山沟组、哲斯组、林西组6套烃源岩系和多套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其中的暗色泥岩/灰岩可达到中等-好烃源岩标准,有机质类型属于Ⅱ2~Ⅲ型,热演化程度总体处于成熟-凝析油湿气阶段,具有较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可作为二连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新层系.  相似文献   
17.
薄片鉴定、流体包裹体分析、埋藏演化史与有机质热演化史分析、膏岩层脱水及黏土矿物转化分析等研究表明:河西务构造带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储集层经历了碱性→酸性→碱性→弱酸性→弱碱性的成岩环境演化过程;成岩作用演化序列为:压实作用→长石溶蚀和(或)石英加大→碳酸盐胶结和(或)硬石膏胶结→少量碳酸盐胶结物溶解→少量黄铁矿胶结。利用“反演回剥”的原理, 以铸体薄片资料为基础, 计算了各关键成岩作用对储集层面孔率的贡献量, 并利用面孔率-孔隙度的函数关系, 结合机械压实校正, 定量地恢复了不同成岩特征储集层的实际孔隙度演化史。根据孔隙度演化史与油气成藏史匹配关系, 河西务构造带沙四段储集层第1期油气成藏时期储集物性较好, 孔隙度高达20%左右。第2期油气成藏时期, 北部区块储集层碳酸盐胶结强烈, 孔隙度急剧降低至7%左右, 不利于油气充注补充;而南部区块储集层碳酸盐胶结作用弱, 孔隙度仍以大于10%为主, 有利于油气充注补充和成藏, 成为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