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0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195篇
测绘学   181篇
大气科学   98篇
地球物理   152篇
地质学   488篇
海洋学   151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55篇
自然地理   6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3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黄海、东海二类水体漫衰减系数与透明度反演模式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黄海、东海是典型的二类水体区域,总悬浮物含量高,水体光学特性复杂.利用2003年春秋季黄海、东海水色联合试验中获取的高质量现场实测数据,建立了由遥感反射比反演水体在490nm波段的漫衰减系数和海水透明度的统计反演模式.这两种模式皆采用490,555,670nm三个波段的组合,漫衰减系数的反演值和实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96,平均相对误差为17.2%;透明度的反演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95,平均相对误差为16.8%.对两种反演模式对遥感反射比输入误差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反演模式对±5%的遥感反射比输入误差导致490nm波段的漫衰减系数反演误差最大为27.3%,透明度最大误差为22.7%,并利用2003年春秋季同一海区的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漫衰减系数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5.0%,透明度的为16.5%.给出了412,443,510,520,555,565nm各波段的漫衰减系数同波段490nm的漫衰减系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400~600nm波段中的每一个波段的漫衰减系数与490nm波段的漫衰减系数的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都超过了0.98.这样利用建立的各波段漫衰减系数关系模型可以从一个已知波段的漫衰减系数反演出其他任何波段的漫衰减系数,这就在水色反演和应用中大大减少了未知因子的个数.  相似文献   
72.
本文对2018年6月10-14日在泉州湾海域发生的一次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赤潮的消亡过程进行研究。在现场跟踪监测,共设置4个站位,进行6个航次海洋环境及浮游植物的调查。结合本文对泉州湾海域甲藻包囊的调查研究,探索休眠包囊与赤潮生消过程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赤潮发生时海况良好,水温和盐度分别介于27.1~28.2℃和29.7~31.4之间,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浓度分别介于未检出至0.045 4 mg/L和0.050~0.281 mg/L之间,赤潮生物密度与营养盐浓度没有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大风大浪是导致赤潮消亡的重要原因;赤潮消亡过程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门48属100种,硅藻门种类最多;赤潮消亡期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前期链状裸甲藻占绝对优势,最高密度达(7.02±0.11)×106 cells/L,后期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代替链状裸甲藻成为优势种,且浮游植物种类数明显增加;同时在泉州湾海域共鉴定甲藻包囊5大类37种和1种未定种,平均...  相似文献   
73.
长江口及邻近海区浮游动物总生物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克  王荣  左涛  高尚武 《海洋与湖沼》2004,35(6):568-576
依据1998年11月、1999年5月、2000年11月和2001年5月4个航次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调查所获得的大型浮游生物网垂直拖样品,对测区的浮游动物总生物量的总体水平,分布和种类组成进行了分析,并将研究结果与1958—1959年全国海洋普查的资料和1985—1986年“三峡工程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区生态与环境的影响”调查资料进行了同测区、同月份的对比。结果显示,测区1999年和2001年5月份浮游动物总生物量近几年比50年代末和80年代中期有明显增加,分别增加了1.43—1.76和0.95—1.22倍;11月份总生物量的分布格局和种类组成没有大的变化。这可能反映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浮游动物的变动趋势,但仍需要更多的资料证实。  相似文献   
74.
邢军武 《海洋科学》2018,42(9):51-54
报道了中国碱蓬属植物一新种——垦利碱蓬Suaeda kenliensis J.W.Xing sp.nov.。该种与南方碱蓬Suaeda australis(R.Br.)Moq.相近,但系一年生,种子具圆盘状和卵形两种形状,直径约2~3mm,叶长可达5~7 cm,无不定根,与南方碱蓬相区别。垦利碱蓬生长于潮间带和海水周期性淹没处。耐高盐,区域内海水盐度为25,滩涂表层含盐量在退潮后经日晒蒸发可达60‰以上。常形成单一种群的红海滩植被景观。模式标本存: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编号:MBM286537。采集地:莱州湾垦利海域潮间带泥滩。采集人:邢军武、曲宁、钟芳。  相似文献   
75.
<正>"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专项)是国家批准的重大海洋专项,是我国"实施海洋开发"战略的基础性工作。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是我国海洋开发的重要组成。自2004年9月开始的"海水资源利用调查与研究"及随后启动的"海水资源开发利用前景评价"等专题任务,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有组织地  相似文献   
76.
黄茅湾河口沿程异常潮差:Ⅰ- 理论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水文年鉴资料,研究分析发现,黄茅海河口沿程潮差有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这与珠江口其他喇叭型口门有很大差别.调和分析表明,该区域主要受M2分潮的影响,M2分潮振幅的变化规律与潮差变化一致.因此,分别利用3个解析模型,讨论了河宽、摩擦和水深对沿程潮差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茅海沿程异常潮差的变化主要是由其截面面积和摩擦的共同作用造成的.  相似文献   
77.
青藏高原珠峰绒布河谷地区近地层湍流输送特征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刘辉志  冯健武  邹捍  李爱国 《高原气象》2007,26(6):1151-1161
利用2006年6月和2007年6月中国科学院HEST大气科学实验在珠峰绒布河谷地区获取的近地层湍流观测资料,分析了近地层湍流谱特征和方差统计特征,讨论了上下2层(2m和8m)基本气象要素和湍流通量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珠峰地区湍流能谱基本上符合Monin-Obukov相似性理论在惯性副区的变化规律;由于山谷复杂地形和下垫面的影响,湍流方差统计值均小于高原其它地方;珠峰地区近地层感热通量白天下层大于上层,夜间相反;潜热通量一天内基本上上层大于下层.  相似文献   
78.
<正>1研究背景利用大量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地壳应力场,可获得区域应力场状态,有助于解释地震成因、断裂活动等现象。北京及邻区(39.0°—41.0°N,115.0°—118.0°E)位于NE向山西地震带、华北平原地震带与NW向张渤带交会区域,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断裂构造发育,主要由山西断陷带、太行山隆起区、燕山隆起区、北京坳陷、大兴隆起、冀中坳陷、沧县隆起等地质构造单元构成。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使该区地震活动强烈而频繁,有历史记录以来,研究区域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13次,最大地震为1679年三河—平谷8.0级地震。  相似文献   
79.
80.
肖文忠  夏维武 《水文》1989,(5):53-56
1981年6月20日,陕西省渭南县南部的秦岭北坡浅山区发生了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雨,暴雨中心位于渭南县桥南乡以南的大石槽(即北纬34°18′,东经109°38′)。暴雨从20日15时25分开始,到20时基本结束,历时4小时35分钟,大石槽雨量站实测降水量339.9mm。本次暴雨在我省17场典型大暴雨中,24小时降水量占第5位,6小时降水量占第2位,1小时降水量占第1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