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80篇 |
免费 | 379篇 |
国内免费 | 35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19篇 |
大气科学 | 305篇 |
地球物理 | 408篇 |
地质学 | 1048篇 |
海洋学 | 203篇 |
天文学 | 29篇 |
综合类 | 218篇 |
自然地理 | 18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71篇 |
2022年 | 94篇 |
2021年 | 103篇 |
2020年 | 73篇 |
2019年 | 115篇 |
2018年 | 103篇 |
2017年 | 81篇 |
2016年 | 73篇 |
2015年 | 91篇 |
2014年 | 143篇 |
2013年 | 102篇 |
2012年 | 116篇 |
2011年 | 109篇 |
2010年 | 105篇 |
2009年 | 85篇 |
2008年 | 86篇 |
2007年 | 91篇 |
2006年 | 70篇 |
2005年 | 76篇 |
2004年 | 75篇 |
2003年 | 68篇 |
2002年 | 45篇 |
2001年 | 49篇 |
2000年 | 61篇 |
1999年 | 45篇 |
1998年 | 42篇 |
1997年 | 31篇 |
1996年 | 35篇 |
1995年 | 36篇 |
1994年 | 31篇 |
1993年 | 40篇 |
1992年 | 47篇 |
1991年 | 50篇 |
1990年 | 34篇 |
1989年 | 41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24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17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19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8篇 |
1963年 | 3篇 |
1959年 | 3篇 |
1958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塔里木陆块西北缘萨热克砂岩型铜矿床构造演化、流体演化与成矿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处于一个统一系统中。矿床成岩期方解石中包裹体水的δD值为-65.3‰~-99.2‰,改造成矿期石英包裹体水的δD值为-77.7‰~-96.3‰,成岩成矿期成矿流体δ~(18)OH_2O变化范围为-3.22‰~1.84‰,改造成矿期成矿流体δ~(18)OH_2O变化范围为-4.26‰~5.14‰,指示萨热克铜矿成岩期、改造期成矿流体主要为中生代大气降水及其经水岩作用而成的盆地卤水。矿石中辉铜矿δ~(34)S值为-24.7‰~-15.4‰,指示硫主要源自硫酸盐细菌与有机质还原,部分源于有机硫。构造与成矿流体演化对砂岩铜矿成矿起关键制约作用。盆地发展早期强烈的抬升运动使盆地周缘基底与古生界剥蚀,为富铜矿源层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物源,至晚侏罗世盆地发展晚期,长期演化积聚的巨量含矿流体在库孜贡苏组砾岩胶结物及裂隙中富集,在萨热克巴依盆地内形成具有经济意义的砂岩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92.
93.
植物表型可塑性是其适应环境的结果。为了探讨构件水平和全株水平表型可塑性的差异,我们选择籽蒿进行了双因素(气温:35 ℃、30 ℃、20 ℃; 土壤水分:对照、轻度、中度、重度胁迫)随机化区组实验以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的表型可塑性。结果表明,气温对籽蒿株高生长率有显著影响,土壤水分胁迫对籽蒿株高生长率无显著影响; 气温和土壤水分胁迫对籽蒿地上部生物量和根重生长率均无显著影响; 土壤水分胁迫对籽蒿幼苗根冠比有显著影响,而气温对其则无显著影响。这说明气温和土壤水分胁迫对籽蒿幼苗构件表型可塑性和全株表型可塑性的影响是有差异的。进一步分析表明,气温对籽蒿幼苗的叶含水量有显著影响,而对籽蒿幼苗的叶饱和亏无显著影响,这说明气温对籽蒿幼苗株高生长率的影响是通过影响其叶含水量来实现。 相似文献
94.
95.
Landsat8不透水面遥感信息提取方法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透水面是重要的地表覆盖类型,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准确提取不透水面信息对于掌握地表覆盖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已提出了多种不透水面遥感信息提取指数,但目前尚缺乏对这些不透水面指数的系统对比分析。利用Landsat8卫星遥感影像,测试了目前8种主要不透水面指数的提取精度。结果表明,在现有不透水面指数中,垂直不透水层指数能够有效增强不透水面信息,不透水面提取精度最高(89. 6%),其次是比值居民地指数和生物物理组分指数(87. 5%和87. 4%),城市指数与新建筑指数提取精度再次之(82. 9%和80. 0%),归一化差值不透水面指数、归一化建筑指数和基于指数的建筑指数未能有效增强不透水面信息,提取精度较低(75. 0%)。此外,这8种不透水面指数都未能有效解决不透水面与大片裸地光谱混淆的问题,在裸地广泛分布的区域难以准确提取不透水面,平均提取精度仅为71. 0%,影响了不透水面指数的大区域应用。 相似文献
96.
97.
西秦岭北缘构造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主要构造边界之一,北缘断层及其所控制的新生代沉积盆地是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盆—山格局演化、高原扩展隆升与变形的地质记录。因此,西秦岭北缘构造带的断裂构造和断裂控制的沉积盆地研究对于理解青藏高原构造系统形成和高原隆升过程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通过对西秦岭北缘新生代盆地的南部边界断层F1断层结构分带、断层岩类型、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分析,获得如下认识:1)F1断层总体走向为290°~300°,倾向北北东,倾角60°~80°,发育近百米宽的由韧性、韧脆性和脆性断层岩等组成的结构复杂的断层带;2)构造分析揭示了F1断层至少经历了 3期构造变形事件,第一期为韧性—韧脆性伸展正断层作用,第二期为脆性高角度挤压逆冲断层作用,第三期为近直立的脆性斜向左旋走滑作用;3)该断层近百米宽的断层带内形成于不同构造层次的韧性、韧脆性、脆性等变形现象叠加交织出现在现今地壳浅表层次,说明该断层带经历了从早期较深层次韧性变形域逐渐抬升而进入晚期较浅层次的脆韧性变形域到现今的脆性变形域的韧—脆性变形机制转换;4)根据F1断层对西秦岭北缘渐新统—中新统漳县含盐红层盆地的空间构造配置、控制和改造以及新生代区域构造变形演化历史分析,认为第一期韧性—韧脆性伸展正断层作用与渐新世—中新世断陷盆地形成相匹配,活动时代为晚渐新世—晚中新世;第二期脆性高角度挤压逆冲作用与渐新世—中新世地层翘起、褶皱和底部抬升剥蚀及上新世磨拉石盆地充填相对应,活动时代应该始于中新世末期或上新世早期,持续至第四纪早期;第三期斜向左旋走滑则与西秦岭北缘断层带第四纪以来广泛发育的左旋走滑作用相对应。综上所述,西秦岭北缘新生代漳县盆地南部边界断层F1,虽然仅是北缘构造带中一条断层,但作为构造敏感带,其多期变形历史应该代表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演化及构造体制转换过程。如果这一新生代沉积盆地边界断层F1在渐新世—中新世一直处于伸展正断作用,那么西秦岭北缘在这个阶段应该处于地壳伸展拉张状态,渐新世—中新世漳县盆地只能是伸展断陷盆地而不可能是挤压挠曲前陆盆地或压陷盆地。因此,我们认为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汇聚产生的构造挤压缩短和地壳隆升效应在中新世尚未波及到西秦岭北缘区域。F1断层在中新世末—上新世初的构造反转挤压冲断和上新世具有再生前陆磨拉石堆积出现才标志着西秦岭北缘卷入青藏高原挤压构造动力学系统。 相似文献
98.
赣州盆地位于钦杭(钦州—杭州)结合带南侧华夏陆块西部,由晚白垩世早期红色碎屑沉积岩系组成,其底部夹有一套玄武岩,全岩Si O_2含量为46.50%~48.13%,具有钠质高镁特征(Mg O=15.47%~18.24%,Mg~#=74~77,K_2O/Na_2O=0.22~0.39)。稀土元素配分型式表现出轻稀土富集右倾,没有明显的Eu异常的特点,表明岩浆没有明显的斜长石分离结晶作用;微量元素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高场强元素特别是Ta、Nb、Ti亏损不明显,Cr、Ni的含量分别为235×10~(-6)~617×10~(-6)、157×10~(-6)~493×10~(-6),与原生岩浆的Cr、Ni含量接近,Ba/Nb值(13.51~23.18)和La/Nb值(0.82~1.03)表明源区有富集地幔组分;Sr—Nd—Pb—O同位素显示出源区性质具有EMⅡ型富集地幔特征。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玄武岩具有原生岩浆性质,是富集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同时为中生代华夏陆块EMⅡ型岩石圈地幔提供了准确的证据。由赣州盆地晚白垩世构造背景和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可知,本区玄武岩形成于板内拉张环境,可能与古太平洋俯冲条件的转变有关。 相似文献
99.
青海化隆基性-超基性岩带是南祁连山一条重要岩带,其内产出若干基性-超基性岩体。通过对化隆基性-超基性岩带的基本地质特征及化隆群结晶基底的综合研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及其相关其他地质信息,发现该基性-超基性岩带中的岩体都不同程度侵位于化隆群中,并具有相似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成矿地质条件。加之带内几处典型的铜镍成矿表现,可见青海化隆基性-超基性岩带具有较好的铜镍成矿条件与找矿潜力。现有的野外工作及找矿实践亦表明了在巨厚红层覆盖下所发育的基性-超基性岩体表现了重要的铜镍矿化显示,同时提示在化隆基性-超基性岩带还有发现新的同类型岩体和铜镍矿床的潜在条件,其资源潜力较好。 相似文献
100.
1996 年,张海春发表《新疆准噶尔盆地中生代直脉科(昆虫纲)昆虫化石》一文[古生物学报,35(4):442-494],共有5个新种和5个老种,其中1个老种定为Mesopanorpa obscura(Martynov, 1927),包含3 个标本:① NIGP126378(92-T-22/K1),② NIGP126377(58SK15/K3),③ NIGP126376(92-T-22/K3)。另1个标本NIGP126379(93-HE-2K1,2)定为Protorthophlebia latipennis Tillyard, 1933。笔者在研究长翅目化石的过程中,发现张的4个标本系异物同名,前3 个标本即:① NIGP126378号标本勉强修订为1个近似种P. (Protorthophlebia) aff. obscura (Martynov,1925) Martynov,1927;② NIGP126377号标本修订为新名种Protorthophlebia(Protorthophlebia) badouwanica nom. nov.;③ NIGP126376号标本, 由于这个标本脉序结构与副蝎蛉科 Parachoristidae Tillyard, 1937的脉序特征相同,已被修订为另一个属、种Junggarochorista tuzigouensis Hong, 2009[13],已转移归入该科。④另1个标本NIGP126379号标本被修订为新名种 P.(Protorthophlebia) karamayiensis nom. nov.。上述被修订后的新名属、种在本文中作了必要的重新描述。修订的标本,都根据张海春论文中原标本照片显示的脉纹特征和文字描述。所修订学名的原标本均按原文的记录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