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1篇
  免费   387篇
  国内免费   373篇
测绘学   323篇
大气科学   309篇
地球物理   409篇
地质学   1085篇
海洋学   203篇
天文学   29篇
综合类   220篇
自然地理   193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106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119篇
  2018年   108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48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9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8篇
  1963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最新一些研究结果强调了全新世期间的长期增温趋势,综合全球平均海平面、大陆冰盖面积、大气温室气体和太阳辐射证据来看,这比传统观点所认为的全新世期间的长期降温趋势,更具有合理性。回顾历史,结合最新的一些研究进展,发现支持“中全新世大暖期”和“晚全新世降温趋势”的证据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最核心的问题为晚全新世加强的人类活动对代用指标或者证据的强烈扰动,使得其不能准确地反映真实的气候变化过程。鉴于目前全新世温度历史争论的核心关键在于晚全新世,因此有必要加强晚全新世温度变化研究。在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地区,或者利用对人类活动不敏感的代用指标开展研究,有望可以获得更可靠的晚全新世温度历史重建结果,为准确认识中华数千年文明的长期温度变化背景,进而理解期间的“人地关系”演化历史,并最终客观认识现今面临的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环境问题,提供一定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2.
暖水珊瑚礁生态系统是热带海域最具生物多样性和代表性的生态系统之一。本研究分析了全球变化背景下暖水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变化和风险,开展了受损暖水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和消失的致灾因子归因分析,综述了暖水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适应性与修复技术研究。分析表明:①过去几十年来,暖水珊瑚礁生态系统快速退化,包括大面积白化和死亡、多样性明显减少和生态功能显著衰退,主要归因于海洋升温与人类活动等致灾因子的影响;②在温室气体高排放浓度情景下(RCP 8.5),相比工业革命前,到本世纪中叶,南海升温将可能远超过2℃,这表明南海暖水珊瑚礁生态系统正在逼近其气候临界点,即全球升温高于2℃时,90%~99%以上的暖水珊瑚将消失;③1980年代以来,海洋升温、海洋热浪和强热带气旋等海洋气候变化致灾因子对南海暖水珊瑚的危害性(影响的强度、范围和时间)明显增加,对暖水珊瑚礁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与此同时,近岸海域的过度或破坏性捕捞、采挖和潜水等人类活动,对暖水珊瑚造成了严重损害,增加了暖水珊瑚的气候脆弱性,而这种人类活动既是局部的,也是全球性的现象,使得暖水珊瑚更难以适应全球变暖的影响。分析还表明,为了增强暖水珊瑚适应气候与环境变化的恢复力(韧性),人们开展了诸多受损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适应性与修复研究,但主要是采用无性繁殖或结合人工基质的修复方式,而应用有性繁殖技术恢复受损珊瑚礁的方式仍较少;最近,暖水珊瑚耐热的基因适应性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暖水珊瑚适应全球变暖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本研究最后探讨了中国受损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修复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3.
Spectroscopic Study of Natural Diamonds in Chi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t has become clear in recent years that the important substitutional impurities in diamond are nitrogen,hydrogen and boron(Bibby,D.M.,1982).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diamond are determined by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occurence of nitrogen based on which diamonds are generally classified.The well-known experiments concerning the mutu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forms the origin of diamond.by Evans.T.Et al.(1982) have provided a theoretic basis for the origin of diamond.Since 1979,spectroscopic investigation of natural diamonds from different areas in china has been carried out using UV-visible and IR spectrophotometer,EPR and cathodoluminescence techniques.We have conducted the classification of natural cathodoluminescence techniques.We have conducted the classification of natural diamonds in China and studies on the forms of nitrogen and hydrogen,the radiation damage and their geological implications.Spect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diamonds in china and their geological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04.
对临汾地震台垂直摆倾斜观测资料中记录到的阶变型异常图像进行分析,对异常成因进行探讨,希望对观测数据异常判断、数据预处理及地震预测预报的应用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5.
分析了北半球不同时域O3层遥相关型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特征,探讨了太阳活动和极涡振荡对O3层遥相关型形成和演变的作用.结果发现:1.O3层对太阳活动响应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在不同季节里只存在一种O3层遥相关型与其相联系,随着季节的转换大气环流与太阳活动效应叠加将使O3层的响应区域及遥相关型的空间结构发生转移现象.2.极涡增强将导致O3层出现负异常,且在遥相关区域中O3含量的振幅变化最为显著.由于极涡的不对称性,各分区极涡强度对O3层遥相关型的影响存在着显著差异,表明极涡形变对O3层遥相关型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6.
高光谱遥感技术在岩石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依据不同岩石的光谱特征,通过图像处理方法,对各种岩石类型信息进行提取,使高光谱遥感技术在地学领域的应用由定性分析到定量识别。  相似文献   
107.
热岩石圈厚度是研究盆地的构造演化和板块动力学的重要参数,本文通过实测数据构建地壳分层模型,根据热传导的基本原理,计算了冀中坳陷中部的Moho面温度以及热岩石圈厚度,并探讨其地热学意义。结果表明:冀中坳陷中部的Moho面温度分布在500~600℃,西南侧整体温度较东北部高,热岩石圈厚度介于102~122km,其平面展布特征与华北克拉通热岩石圈厚度西厚东薄的特征相吻合,为华北克拉通受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导致东部遭受破坏提供了依据,并且较薄的岩石圈使热流更易传导到地壳浅部,成为了该地区热异常的成因背景。  相似文献   
108.
109.
110.
鄂尔多斯盆地是古代湖泊沉积物大面积出露、且沉积构造保存十分完好的世界少数巨大型内陆盆地之一,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含煤、油、气等多种能源矿产,有C—P、T和J三个时代的煤层,仅陕西境内煤资源总量即达9096.72亿吨。其中侏罗纪煤极为丰富,煤质优良,探明储量达1465.46亿吨。研究区内延安组(J_(1-2y))含可采煤九层,累计单孔见煤最大厚度21.26m,远景储量1234.76亿吨。在地质矿产部组织的“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煤聚集规律及与油气的成因联系》统一规划下,由陕西省地矿局第八地质队聚煤规律组李智民负责,完成了《鄂尔多斯盆地陕西榆林横山至内蒙古乌审旗一带侏罗纪聚煤规律及资源评价》的二级课题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