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1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11篇
海洋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有研究表明,北山候选区新生代构造受阿尔金断裂系控制,而阿尔金断裂是闻名全球的一条新生代大型走滑断裂带.作为青藏高原的北缘边界之一,新生代阿尔金的走滑活动量在数百公里以上.但是,阿尔金断裂带的走滑活动主要被祁连山的变形吸收和转换了,越过酒西盆地后,只有几百米的走滑量,且呈树枝状分叉自然尖灭.因此阿尔金东北末端构造活动并不强烈.  相似文献   
112.
新疆甘肃交界红柳河蛇绿岩中伸展构造与古洋盆演化过程   总被引:10,自引:12,他引:10  
红柳河蛇绿岩中保存了大量伸展特征构造,如堆晶辉长岩层中发育丰富的辉长质糜棱面理、伸展褶劈理、小型韧性低角度正断层、韧-脆性共轭正断层和脆性正断层等伸展变形构造。蛇绿岩中伸展变形构造经历了完整的变形序列:从韧性变形、经韧脆性变形到脆性变形。构造几何学关系表明这些构造形成于红柳河古洋盆闭合之前洋壳扩张过程中。^40Ar/^39Ar年代学的研究确定了红柳河古洋盆演化的过程:洋盆扩张发育在462Ma之前,并在412Ma前闭合。  相似文献   
113.
南天山中段桑树园子韧性剪切带是一条近东西走向的剪切带,带内面理、线理、不对称构造广泛发育,通过运动学分析判断该剪切带为左旋走滑性质。剪切带内糜棱岩中的白云母40Ar/39Ar测年获得坪年龄(393±6)Ma和等时线年龄(389±3)Ma;带内雁行式裂隙中的黑云母40Ar/39Ar测年获得坪年龄(366.5±2)Ma和等时线年龄(365±3)Ma。结合区域大地构造背景,笔者认为,桑树园子韧性剪切带是由塔里木板块和哈萨克斯坦—伊犁板块斜碰撞产生的同碰撞走滑构造带,在斜碰撞过程中起到平行板块边界方向的应变分解作用。  相似文献   
114.
焉耆盆地和静北部地区发育一个现今地貌上的小型背驮盆地。新生代地层中砾岩砾石成分稳定,以变质岩和沉积岩成分居多,岩浆岩很少;砂岩成熟度普遍低,长石和石英含量少,岩屑含量居多,砂岩成熟度从盆地早期渐新统—中新统的玛萨盖特组到上新统—更新统安吉然组下降。该盆地内部及其周缘地区新生代地层古水流方向主要向南,显示物源是北部的南天山地区,直至更新世时期该背驮盆地并未单独发育,而是焉耆盆地北部的一部分。由于天山地区的侧向扩展作用,更新世以来本区形成了典型的逆冲断裂带,北部的逆冲断层使中泥盆统逆冲到安吉然组之上,中部的一条逆冲断裂使下伏的中泥盆统和花岗岩体抬升,形成了现今的地貌;南部的逆冲断层作用在安吉然组内形成了南陡北缓的断层相关褶皱。和静地区的新生代变形是由北向南进行的,具有西强东弱的特点,西部地区的构造缩短率大于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115.
目前对天山地区,特别是天山南缘中生代盆山格局认识尚存分歧。本文着眼于侏罗纪-白垩纪这一盆山演化关键阶段,利用碎屑锆石LA-ICP-MS U-Pb定年法对西南天山前陆盆地康苏剖面中侏罗统杨叶组、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沉积开展物源分析。发现中侏罗统杨叶组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于369~2687 Ma间,基本分布在369~404 Ma(约占4%)、418~501 Ma(约占19%)和544~2687 Ma(约占77%)3个范围;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于243~2820 Ma间,集中于253~414 Ma(约占35%)、423~489 Ma(约占27%)和668~2820 Ma(约占37%)3个范围。中侏罗统碎屑锆石年龄分布范围广,各年龄组分均较突显,反映中侏罗世西南天山前缘流域体系宽广,天山内各主要源区均得到沟通,物源范围广阔。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锆石年龄分布明显集中,反映早白垩世西南天山前缘源区范围有所缩小。西南天山前缘与库车前陆盆地的物源构成在中侏罗世存在一定差异,而在早白垩世呈现相似特征。包括西南天山前陆盆地在内的天山南缘或于早白垩世经历一期小规模构造反转,导致山-盆构造分异与抬升-剥蚀增强。  相似文献   
116.
地震引起的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钻井破坏日益引发关注,研究地震构造与钻井破坏之间的关系对油田安全生产非常重要。2019年3月28日青海省茫崖地区发生一系列地震,最大震级达5.0级,震中位于柴西狮子沟构造,并且在地震期间狮子沟地区钻井发生破坏。结合高精度地震勘探数据与钻井资料,本文刻画了狮子沟地区的地震构造与井损点分布特征,进一步探讨钻井破坏的原因。研究表明狮子沟构造是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由盐上滑脱构造与盐下基底卷入的正花状构造组成,两者夹有厚度不均匀的盐岩体。在地震中被破坏的钻井集中分布于狮子沟背斜北东翼,靠近盐岩体厚度最大的区域。钻井井损点大致位于盐岩体顶面的连面且平行于地层层面。震源机制解指示存在倾向南南东、倾角较陡、以逆倾滑分量为主、兼有左行走滑分量与倾向北东、倾角较缓、兼有逆倾滑分量与右行走滑分量的两节面,分别对应盐下基底断裂的分支断裂与盐上逆冲滑脱断裂。考虑到震源位置的不确定性,盐下分支断裂或盐上逆冲滑脱断裂可能是本次地震的发震断裂,其中后者具有更大的可能性。钻井破坏的原因是同震断层活动造成的沿不稳定盐层顶面发生顺层剪切。因此,本文报道了盐构造环境下地震造成钻井破坏的实例。  相似文献   
117.
中、新生代天山隆升过程及其与准噶尔、阿尔泰山比较研究   总被引:49,自引:4,他引:45  
根据穿越天山地质剖面观察、系统裂变径迹(FT)测年年龄与热演化模拟结果分析,并综合前人研究结果,天山陆内造山带中、新生代主要经历2次明显的隆升事件,分别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中新世以来(25~0Ma)。从天山地区磷灰石FT年龄结果来看,主要记录了早期隆升年龄,但热演化模拟结果显示普遍经历了中新世以来的快速隆升。在天山北缘从盆山边缘的近25Ma开始隆升到前缘带的现今活动,表明天山陆内造山带在隆升的同时还逐渐“增生”扩展。系统研究和分析表明,东西准噶尔和阿尔泰地区则主要记录了晚中生代以来的持续隆升过程,新生代构造活动不明显或强度相对天山要弱。上述事实表明,天山及其中亚地区新生代的陆内活动是受喜马拉雅碰撞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具有向北渐弱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8.
天山北缘晚新生代快速变形时间的确定及其成藏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长地层分析及区域研究成果表明天山北缘冲断带晚新生代快速变形主要形成于10~7Ma以来。10Ma以来准南前陆冲断带持续扩展,形成现今地表可见的三排褶皱冲断带,其构造形成时间明显晚于天山南缘,显示印-藏碰撞引起的区域构造变形由南向北传播的特征。10Ma以来的变形强度显示天山北缘乌鲁木齐以西—齐古背斜地区的构造变形相对较弱,向两侧剥蚀作用、构造变形有所增强。晚新生代快速变形与晚期成藏匹配良好,决定冲断带前缘是油气成藏的有利部位,而山前构造带的剥蚀、隆升强烈,构造变形较弱的构造(带)应是早期成藏得以保存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