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1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46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煤层渗透率变化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有效应力和煤吸附–解吸过程中煤基质的膨胀/收缩是两个主要因素。基于这两方面影响因素,采用体积不变原理和MATCHSTICK模型,提出新的预测渗透率变化的模型,有效回避了经典模型中使用不确定参数引起的渗透率模拟误差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渗透率随煤层压力的变化存在3种理论模型,煤层气排采过程中,应尽可能使得渗透率变化曲线呈现下降缓慢、抬升稳定快速且增幅较大的趋势。最后,通过与经典的Palmer-Mansoori模型和Shi-Durucan模型的模拟对比,并利用现场实测数据进行验证,证明了本文推导模型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2.
依沙克群是80年代建立的一个岩石地层单元。由于缺乏可信的古生物学证据,因此关于该套地层的时代一直颇有争议。近期,笔者首次在该套地层上部的复理石中发现了早古生代和晚泥盆-早石炭世2个放射虫组合。两套含有化石的地层间为冲断接触。结合前人对依沙克群下部岩性段基性熔岩形成年龄的研究,笔者认为依沙克群已不能作为一个统一的岩石地层单元存在,而应予解体。  相似文献   
23.
24.
总计100个新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提供了从整体上探讨晚中生代以来抬升冷却史的年代学数据。这些切过东秦岭至黄陵背斜、穿过桐柏至扬子前陆冲断带以及大别和苏鲁超高压变质岩带,南秦岭的裂变径迹年龄与扬子内的黄陵背斜相似,而北秦岭则与桐柏-大别-苏鲁相当。从北秦岭到大别,裂变径迹年龄趋于减小,但过郯庐断裂到苏鲁则略有增加。与我国西部造山带裂变径迹年龄格局相较,桐柏-大别-苏鲁带与西部各造山带显然不是处于同一挤压变形体制下。相对于超高压岩石早期快速的阶段性抬升,即岩浆活动期(~120Ma)后的抬升要和缓得多;相对于其它地质单元,扬子前陆冲断带、黄陵背斜和南秦岭在岩浆活动期后即抬升冷却到了磷灰石裂变径迹封闭温度(~110℃)对应的深度。基于裂变径迹数据和相关Ar/Ar和K-Ar数据进行的冷却史模拟结果显示:全区均表现为相似的三阶段冷却过程:(1)白垩纪早期开始快速抬升至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带的冷却阶段;(2)随后的处于部分退火带的缓慢冷却阶段;(3)上新世以来的加速抬升过程。现今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格局基本上受控于白垩纪的快速抬升冷却事件,但最后为晚期活动断裂所定格。  相似文献   
25.
桐柏-大别碰撞造山带大型推覆-滑脱构造及其演化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桐柏-大别山是从志留至三叠纪连续发展演化的碰撞型造山带,以大规模推覆-滑脱构 为特征,推覆距离可达140km。造山带可分为超叠陆壳、混杂岩片及俯冲陆壳三个构造单元。地层对比、同位素年龄及变形分析可追溯其演化史:晚元古代泛中国板块解体;志留纪末期,古特提斯洋壳俯冲消减;石炭纪时,扬子与华北板块碰撞,陆间俯冲开始,华北板块推覆到扬子板块北缘之上;三叠纪末,形成前陆褶冲带;侏罗-白垩纪以来,造山带收缩隆起,伴随岩浆活动,大型走滑断裂及断陷盆地。  相似文献   
26.
东南极大陆腹地首次发现新生代沉积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次在东南极腹地格罗夫(Grove)山地区的现代冰碛物中发现了由新生代沉积岩(物)构成的冰碛砾石,它们反映了南极冰盖曾经消融退缩到该地区。本文对这些沉积岩(物)的宏观特征进行初步报道,并简要探讨它们所反映的南极冰川的消融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27.
张帅  王国芝  黄盛  郝杰 《云南地质》2012,31(4):508-511
基于丰谷21井和川丰563井的薄片观察和地质分析,认为丰谷地区须四段钙屑砂岩储集物性受溶解作用影响,主要储集空间为次生溶蚀孔隙和裂缝;储集类型为裂缝-孔隙型。孔洞缝中方解石流体形成主要由钙屑砂岩中碳酸盐岩屑重溶。  相似文献   
28.
南秦岭西乡群发现晚古生代放射虫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乡群分布于南秦岭西段陕西汉中西乡地区,为一套变质的火山、沉积岩系。传统上人们把它及与其共生的变质岩、岩浆岩统称为汉南杂岩。研究者均将其划归为扬子地台的前寒武系基底。由于西乡群处于扬子地台与秦岭造山带交界的突出部位,其时代长期受到了研究者们的重视和研究。目前,西乡群及其相关地层的同位素年龄数据主要有:1010Ma、915Ma、1849Ma、987Ma、1104.14Ma、733Ma、752Ma、846Ma、894Ma、1109Ma。  相似文献   
29.
罗迪尼亚超大陆与晋宁运动和震旦系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郝杰  翟明国 《地质科学》2004,39(1):139-152
云南晋宁地区即晋宁运动命名地的区域地质表明,晋宁运动指的是发生在中元古代晚期的一次区域性造山运动,其大地构造性质和时代完全可以与国际上格林威尔造山运动进行对比,因此以下震旦统底界作为晋宁(运动)不整合面的认识有悖于命名地的地质事实,也违反了不整合面地质意义的判定原则。扬子、塔里木等陆块的晋宁期造山作用记录表明,在罗迪尼亚超大陆聚合过程中它们作为小型陆块被包裹在格林威尔造山带之中;而华北陆块可能属于西伯利亚大陆的一部分参与了超大陆的聚合过程。新元古代早期,扬子陆块周缘地段发育的火山—沉积岩系是大陆裂解作用的产物,标志着罗迪尼亚超大陆解体的开始。其中,大部分的裂谷在莲沱期泛海侵沉积之前就已夭折,仅有边缘区的一些裂谷发展成裂陷槽或洋盆。因此,在扬子陆块莲沱期泛海侵沉积在区域上高角度不整合沉积在晋宁期夷平面之上,在局部地段平行或小角度不整合沉积在夭折的裂谷沉积之上,而在裂陷槽和大陆边缘区则为连续沉积。考虑到国际晚前寒武纪研究的趋势,本文建议将传统的震旦系予以解体:提出震旦系(纪)应只含灯影组(期)和陡山沱组(期),对应国际地层指南中的新元古Ⅲ纪代;建立独立的南华冰纪和扬子纪。  相似文献   
30.
论华财的板溪群及其有关的大地构造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鸿允  李曰俊  郝杰 《地球学报》1994,15(Z1):88-96
研究认为板溪群为雪峰一武陵山区的一个岩石地层单位,由马底驿组和五强溪组组成,是一套正常的沉积地层而不是构造杂岩;华南不存在“华南阿尔卑斯”证据的飞来峰和构造窗;原带状大“板溪群”中含蛇绿岩外来岩块的变质岩系形成于前震旦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