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6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75篇
测绘学   67篇
大气科学   172篇
地球物理   90篇
地质学   177篇
海洋学   67篇
综合类   45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采用改进的shuman-shapiro方法,在对形势场、要素场进行尺度分离的基础上,对1999年8月11~12日发生在山东的一次区域性特大暴雨过程机制进行了诊断分析;计算了天气尺度与次天气尺度系统动能方程以及非线性动量相互作用各项;以分析强降水系统天气尺度和次天气尺度系统之间动能相互作用的主要动力过程,结果表明:在本次暴雨系统中,存在着天气尺度和次天气尺度系统间动勇相互作用,使暴雨系统得以维持,中  相似文献   
242.
局地冰雹防御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0年5月22日一次局地性冰雹过程的雷达回波资料,对防雹作业前后的回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作业后强回波面积明显减小、高度明显降低。说明人工防雹作业能够有效地遏制雹云发展,减轻或防止冰雹灾害。  相似文献   
243.
本文应用科学技术哲学原理,结合当前气象科研与业务工作实际,从分析科研与业务的基本特征出发,探讨了气象研究型业务的基本属性和建设气象研究型业务的可能性,提出了建设气象研究型业务的方式、途径和几点思路。  相似文献   
244.
密坑山-岩背地区为华南典型的锡成矿区,区内发育燕山期的花岗岩、斑岩和斑岩锡矿(如岩背锡矿)。尽管该区锡矿与花岗质岩浆作用的关系密切,但区内花岗岩的时代与成因仍然存在争议。密坑山花岗岩体为密坑山-岩背地区最大的花岗岩体,侵入于上侏罗统鸡笼嶂组流纹质凝灰熔岩及火山碎屑岩中,主体岩性为钾长花岗岩。本文报道了密坑山钾长花岗岩的时代、地球化学特征。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该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138 Ma)。岩石具有高SiO_2(74.42%~76.69%),富钾(K_2O/Na_2O=1.37~1.94),低Al_2O_3(12.39%~13.49%)和Mg~#(11~19),弱过铝质(A/CNK=1.03~1.1),负Eu、Sr、Ba异常,富集高场强元素,以及高10000×Ga/Al比值(3.46~4.96)和略微高的锆石饱和温度(807~817℃),显示了铝质A型花岗岩的特点。同时,岩石也具有高Rb含量(842~1295)×10~(-6)、Rb/Sr比值(90~255)以及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显示了高分异花岗岩的特点。因此,作者认为密坑山钾长花岗岩为高分异铝质A型花岗岩。花岗岩略微偏高的ε_(Nd)(t)值(-3.4~-4.6),反映成岩过程中或其源区有地幔组分的参与。综合区域岩浆岩和构造资料,认为密坑山钾长花岗岩形成于伸展背景中,很可能与俯冲古太平洋板块的后撤所导致的岩石伸展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245.
南海东北部中生界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南海东北部潮汕坳陷发现中—晚侏罗世到白垩纪的海相中生代地层,由泥岩、砂岩、放射虫硅质岩夹鲕粒灰岩及火山岩构成。岩石组合及沉积特征反映出,从中-晚侏罗世到白垩纪沉积水深经历了由浅到深,然后又转为陆地的一个完整旋回,沉积环境则经历了由滨浅海相到深海相,又到滨海过渡相和陆相河湖体系的演变过程,在深海相与滨海陆地过渡相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环境突变,为沉积环境缺失所致。与深海相放射虫硅质岩相伴,则夹有玄武岩(细碧岩)层。沉积反应的气候条件从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温暖湿润气候环境过渡到晚白垩世的炎热干旱气候环境。这套海相中生代地层的存在对解释南海北部中生代大地构造演化以及古特提斯洋和太平洋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46.
北部拉萨地块晚中生代的地壳生长时间和机制存在争论。本文报道了北部拉萨地块的改则亚多侵入体的年代学、地球化学资料。改则亚多侵入体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106 Ma),其岩石类型包括二长闪长岩、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岩石属于钙碱性系列岩石,显示轻稀土富集,Nb和重稀土亏损,其中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显示了埃达克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主体岩石样品具有一致的εNd(t)(2.65~1.42)和(~(87)Sr/~(86)Sr)i(0.7045~0.7049)。二长闪长岩、闪长岩由俯冲流体交代的地幔橄榄岩熔融产生的玄武质岩浆经过地壳混染和分离结晶作用形成。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由增厚的新底侵玄武质下地壳熔融形成。早白垩世晚期(118~105 Ma),俯冲的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岩石圈板片后撤过程中,诱发软流圈上涌,导致其上覆地幔熔融或其自身发生减压熔融,来自亏损地幔的岛弧岩浆连续底侵加入到北部拉萨地块的地壳或喷出地表,导致了该区在晚中生代的地壳生长。  相似文献   
247.
红外遥感用于地震预测及其物理机理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等温过程加载的条件下,实验得出岩石的红外辐射能量随压力变化显著变化的结果。这个变化与温度无关,完全由压力引起,这就证明了机械能能直接激发岩石分子振动态能级之间的跃迁,不需要经夺石生预测地震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一物理现象的发现,为用红外遥感观测地球表层应力场分布和预测地震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实验依据。提出了由温度异常引起的红外辐射能量变化和由应力起的红外辐射能量变化以及将两者分离出发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248.
应用双剪法对滇西地震实验场岩石的摩擦滑动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的岩石有花岗岩、玄武岩、正长岩和片麻岩。实验的正应力为10—40MPa。实验表明,花岗岩、玄武岩和正长岩三种岩石,当正应力为10MPa时发生稳滑,当正应力超过10MPa时发生粘滑。稳滑与粘滑过程均出现位移强化现象。片麻岩当正应力为10MPa时发生稳滑,当正应力超过10MPa时样品未滑动而发生破裂。摩擦强度值比Byerlee定律的值稍低。与济南辉长岩相比,滇西三种岩石粘滑发生时的平均应力降较低,平均错距较小,平均重复周期较短。花岗岩粘滑前声发射率明显增加,玄武岩与正长岩粘滑前声发射率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249.
为了查明出露于云南省西部潞西市邦木二长花岗岩体的时代和形成的构造背景,对其进行了锆石SHRIMP定年研究。结果显示该花岗岩的锆石具有清晰的生长振荡环带,其Th/U比值为0.13~1.00,属于典型的岩浆成因锆石。邦木二长花岗岩中锆石的8个测点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20.5±1.7)Ma(n=8,MSWD=1.6)(95%置信度),代表了岩体的结晶年龄,表明该花岗岩体的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邦木二长花岗岩为过铝质钙碱性I型花岗岩,形成于早白垩世岛弧构造环境,具有岛弧花岗岩的特征,属于燕山中期侵入的花岗岩。在中—晚侏罗世,左贡—保山微板块沿班公湖—怒江—泸水—瑞丽板块缝合带由北东向南西方向与波密—腾冲微板块发生洋壳俯冲,导致班公湖—怒江—泸水—瑞丽洋关闭。左贡—保山板块俯冲插入到波密—腾冲板块之下。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随着板块俯冲碰撞造山作用的进行,形成波密—腾冲岛弧。不同板块之间的碰撞拼合导致大规模的中酸性岩浆形成、侵入活动。邦木二长花岗岩就是这期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邦木二长花岗岩体形成时代的厘定,为进一步探讨腾冲地块中生代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250.
极端降水对娘子关泉流量的补给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广义极值Pareto分布模型(GPD)研究娘子关泉域的月最大降水,并在剔除人类活动造成的泉水流量下降趋势(亦即平稳化)后,研究不同重现期的极大月降水量与平稳化后的泉水年平均流量的关系,以获得极端降水与泉水流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娘子关泉域的极大月降水与之后第2 年的泉水年均流量关系最为密切。此外,文中还给出了相应的量化关系表达式,并据此估算娘子关泉域重现期为20、30、50、100年的月降水量分别为280 mm、295 mm、315 mm、338 mm,其对之后的第2年的年均泉流量补给分别为1.58m3/s、1.83m3/s、2.16m3/s和2.55m3/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