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44篇
海洋学   37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采用二维模型CE-QUAL-W2对青岛市王圈水库进行水温数值模拟,运用库区的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校正,并分析研究了出水口高程对水库水温分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月份水库垂向水温分布均匀,到5月份逐渐开始分层,温跃层形成于8月,9月份以后水温分层消失;随着出水口高程升高,水库上层水体温度变化不大,而下层水体水温下降,水库温跃层厚度增加。  相似文献   
92.
河床含水系统对单环芳烃净化特征室内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模拟长期排污河流中单环芳烃在地表水-地下水系统迁移转化规律以及不同含水介质和水动力条件对单环芳烃的净化特征, 室内土柱实验采用3种有代表性的天然砂土为研究对象, 以生活污水模拟纳污河流, 实验历时5个月.单环芳烃的自然净化作用主要发生在河床底下0.4m内, 垂直向下单环芳烃各组分浓度呈由高到低的分布特征; 粗砂对苯、甲苯和单环芳烃总量(TBETX) 总净化率分别为32.06%、21.39%和27.13%;中砂1分别为76.26%、81.40%、87.99%;中砂2分别为68.94%、74.41%、81.69%, 这表明, 河流污染初期河床底含水介质完全饱水, 含水介质颗粒尺寸越大, 对单环芳烃的净化率就越低, 单环芳烃容易迁移进入地下水中; 随着时间的延长, 河床底部淤泥层不断增加, 砂层中的水流处于非饱和状态, 淤泥层和含水介质系统对单环芳烃的净化能力较饱水流时大, 单环芳烃不容易迁移进入地下水.   相似文献   
93.
渤海滩涂沉积物中石油烃迁移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渤海天津段滩涂蕴藏丰富的贝类生物资源,但由于兼有海、陆两种不同属性的环境特征,环境和生态十分脆弱[1].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岸带已受到石油类的严重污染,在海水和沉积物中均检出石油烃,而且有超标迹象[2].石油进入海洋环境后迁移、转化的过程十分复杂,这一过程与水动力条件密切相关[3,4],海水中的石油烃吸附在悬浮物上随潮流迁移,同时沉淀在海底和潮间带的沉积物上[5,6].沉积在滩涂沉积物表层的石油烃在潮水作用下向滩涂沉积物深部迁移,在迁移过程中被沉积物固体颗粒吸附,残留于沉积物的一定深度内,同时进入沉积物中的石油烃又受到沉积物中微生物的降解.  相似文献   
94.
土著微生物的反硝化作用对阻控硝酸盐向地下水淋失具有重要意义,但碳源不足是关键限制因素。本研究利用Ca(OH)2对玉米芯和麦秸固体碳源进行预处理以提高其生物可利用性,并优选出外加碳源在室内模拟构建不同材料配比的强化脱氮层,对出水pH、硝态氮、亚硝态氮含量等进行监测,考察不同脱氮层的脱氮效能。结果表明,玉米芯的最佳碱处理条件为0.1g Ca(OH)2/g干物质、处理温度70℃、处理时间6h,而麦秸为0.1g Ca(OH)2/g干物质、95℃和24h,处理后其酶解还原产糖量分别提高了2.4和3.3倍。未处理玉米芯构建的脱氮层只能去除60%~67%的硝态氮,而以小粒径(24~50目)碱预处理玉米芯为碳源的脱氮层启动速度快,且亚硝酸盐积累少,对硝态氮的去除率可稳定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