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1篇 |
免费 | 38篇 |
国内免费 | 4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篇 |
大气科学 | 1篇 |
地球物理 | 15篇 |
地质学 | 191篇 |
海洋学 | 6篇 |
综合类 | 9篇 |
自然地理 | 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20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25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根据岩心观察、铸体薄片、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古生物标志、矿物学特征及地球化学分析成果的分布分析,结合测井解释成果对红井子地区长9油层组高分辨层序地层学及砂体平面展布特征行了系统研究。发现该区长9油层组时期为砂体具毯状展布特征的典型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发现,长9油层组可划分为上部长91和下部长92两个湖侵-湖退旋回,通过基准面旋回结构分析,将该地区长9油层组确定为1个大的区域性湖侵序列,2个次级的湖侵-湖退旋回,划分出1个长期旋回层序,2个对应于长91及长92油层的中期旋回层序,4个对应于小层的、包括湖侵和湖退沉积体系域在内的基准面升、降相域。同时建立了长9油层组等时地层格架,对小层砂体进行了的追踪对比和预测。 相似文献
72.
从古生物、岩石、测井等方面综合探讨了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河街组的特征及其划分与对比。沙四下亚段和沙二段以红色砂泥岩为主,沙四上、下亚段之间为一假整合面,沙二段底部存在一较大的沉积间断面;沙四上亚段、沙三段和沙一段为灰色砂泥(页)岩夹4套盐岩,其中,沙一段和沙三段中的稳定灰质泥页岩是东濮凹陷较好的区域地层对比标志层。沙四下亚段化石稀少;沙四上亚段地方性介形类开始发育,为Cyprinotus altilis组合;沙三段以介形类Huabeinia和Candona的大量出现为特征,介形类为Huabeinia chinensis组合、沟鞭藻类为Bohaidina-Parabohaidina组合;沙二段以轮藻的空前繁盛为特征,轮藻为Charites producta组合、介形类为Cyprinotus xiaozhuangensis组合;沙一段以腹足类极其丰富为特征,腹足类为Valvata(Cincinna)rehetaiensis组合、介形类为Phacocypris huiminensis组合。前人对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河街组各段的划分所依据的标准相同,但在确定具体界线时分歧较大,尤其是沙三段与沙四段的分界线。虽然前人均是以Cyprinotus altilis组合的上限和Huabeinia属顶峰带的下限为依据进行划分的,但因以古生物为标准划分地层的精度有限,加之当时钻井地质资料较少和断层错综复杂等,致使同一研究者在东濮凹陷的不同地区所划分的界线也不统一。本文研究指出通过层序地层学及沉积相变规律等沉积学问题的详细研究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73.
为了深入认识四川前陆盆地须家河组沉积物源方向及物源区构造背景,对该盆地次级构造单元内须家河组砂岩碎屑组分、岩屑类型、重矿物组合特征、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盆地中的碎屑物源主要来自再旋回造山带,部分可能来自造山之前的混合区,不同的构造单元和层位存在不同物源区的特点:川西坳陷物源主要受龙门山逆冲推覆带控制;川东北坳陷物源主要受米仓山-大巴山逆冲推覆带控制;川东南坳陷物源受雪峰古陆控制,而川中古隆起物源则主要来自南部峨眉瓦山古陆。物源区具有大陆边缘向大陆岛弧转化的构造演化特点,须四期龙门山的逆冲推覆活动明显强于须二期。 相似文献
74.
75.
白云凹陷珠江组深水扇成岩作用与成岩相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镜质体反射率等分析资料,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荔湾地区珠江组深水扇砂岩储层成岩作用及成岩相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对储层起破坏作用的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胶结和自生矿物充填作用,起建设性成岩作用的主要有溶蚀作用。综合成岩方式的组合类型和演化序列,认为深水扇砂岩储层成岩演化主体仅进入中成岩阶段A—B期。在建立成岩演化模式的基础上,对成岩相组合特征进行了分析,划分出胶结—弱压实—弱溶蚀相、弱压实—弱胶结—强溶蚀相和中等压实—弱胶结—中等溶蚀相等3种主要成岩相类型,其中以弱压实—弱胶结—强溶蚀相砂体的物性为最好。 相似文献
76.
水平定向钻穿越是油气管道穿越最重要的非开挖方式,而管道回拖力的计算是选择穿越设备、校核穿越设备能力的重要基础。目前国内工程设计中采用国家标准《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规范》和行业标准《油气输送管道工程水平定向钻穿越设计规范》中推荐的公式进行计算,在国际上一般采用PRCI报告中推荐的计算方法。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际工程回拖力对比,推荐采用国标公式进行最大回拖力的计算,同时对国标中摩擦系数和黏滞力系数进行验证,给出了较为确定的数值。经过实际工程的验算,与回拖结果基本相符,可以作为后续的回拖力计算使用。 相似文献
77.
川东北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盆 山耦合过程的沉积 层序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层序界面识别和沉积序列综合分析,将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划分为2个超长期和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此二个级别的层序结构和演化序列,较为清晰地反映了川东北前陆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盆山耦合过程,特点为:须二段—须三段“下成盆”期米仓山大巴山造山带以低幅隆升为主,对应的川东北坳陷沉降幅度小,物源供给与可容纳空间增长率稳定和基本持平,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为主,其层序结构以上升与下降相域厚度近于相等的对称型为主,反映地层基准面相对稳定和均衡的盆山耦合过程;须四段—须六段“上成盆”期米仓山大巴山开始进入强烈逆冲推覆和构造隆升阶段,川东北前陆盆地坳陷幅度急剧加大,碎屑物供给量骤然和增多至远大于可容纳空间增长率,以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等粗碎屑岩为主的沉积体系为主,其层序结构以上升相域厚度大于下降相域的不完全对称型,在造山带前缘则以发育仅保留上升半旋回沉积记录的非对称型结构为主,反映地层基准面升、降变化大的非均衡盆山耦合过程。 相似文献
78.
酒泉盆地早白垩世沉积相特征与构造样式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酒泉盆地早白垩世的构造样式、沉积相特征研究,认为早白垩世酒泉盆地呈现NE向的伸展构造。 相似文献
79.
酒西盆地青西凹陷下白垩统沉积特征与有利勘探区预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酒西盆地青西凹陷下白垩统已钻获多口中、高产工业油井,显示具备优越的油气地质条件。受来自西部、北西部、南部、东部4个物源方向控制,青西凹陷下白垩统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湖泊和湖底扇沉积体系,自盆缘至凹陷中心形成扇三角洲—湖泊—湖底扇展布的二级扇沉积模式。在沉积体系特征分析基础上,结合测井、岩芯及地震资料,对青西凹陷未投入或投入很少勘探工作量的区域进行了有利区块预测,最终确定最有利勘探区2个、有利勘探区3个,并分别进行了详细的区块评价,为进一步滚动勘探提供借鉴和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80.
下扬子地区早古生代发育3套重要的深水相黑色岩系,分别为下寒武统荷塘组和黄柏岭组、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高家边组和相当层位的霞乡组。27件样品的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结果显示:此3套黑色岩系具有Li、Be、Rb、Ba、Cs、W、Th、U、Cd、Bi、Pb等元素富集,Sc、Sr,Cr、Cu、Ga、Co、Ni等元素亏损,稀土元素总量较高,轻重稀土分异明显和具负Eu异常等壳源物质特征;微量不活动元素含量和比值特征的构造环境判别表明,下扬子地区早古生代黑色岩系构造环境为大陆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兼具被动大陆边缘特征;母岩以上地壳的再旋回沉积物和后太古宙地层沉积物为主,部分为未分异的太古宙地壳和玄武岩成分,源岩性质主要为安山岩、英安岩和沉积岩;沉积环境为缺氧的半深海、深海环境。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对物源的来源进行了探讨,认为物源主要来自江南造山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