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67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270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81.
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L35块砂体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35块油藏位于百色盆地东部田东凹陷。含油层段为古近系那读组二段。属于单斜岩性油藏。由于含油层段较厚。砂体对比标志不明显,单砂体的划分与对比十分困难。运用沉积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其技术对区块内各钻井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层序及砂体进行划分与对比,根据各小层砂体和单砂体的时空展布特征将L35块含油层段划分为1个长期、2个中期、9个短期和18个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储集砂体仅发育于MSCⅡ上升半旋回中下部.为湖底扇沉积砂体,可细分为4个小层砂体、7个单砂体。其中Ⅱ砂体分布局限。沉积于湖底扇发育初期;Ⅱ5砂体初具鸟足状展布形态,对应于湖底扇发育早期;Ⅱ4砂体分布范围最大。呈典型的鸟足状展布形态.为湖底扇发育最强时期;Ⅱ3砂体分布范围缩小,沉积于湖底扇大幅度退积萎缩时期。中房屋分支水道和前缘无水道席状砂微相为储集砂体的主要发育位置。  相似文献   
82.
苏里格气田苏6井区下石盒子组盒8段沉积相特征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5  
苏6井区是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主要产气区,主产层为中二叠统下石盒子组第8段,其沉积相类型及特征长期倍受众多研究机构和学者的争议。根据钻井、测井及岩芯分析化验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苏6井区盒8段属河流沉积体系,其中盒8下段为辫状河,盒8上段为曲流河。在深入细致的微相分析基础上,分别建立了缓坡型辫状河与多河道低弯度曲流河两种沉积模式,认为最有利的储集砂体主要为高能水道心滩和边滩叠置砂体,其次为河床滞留砂体。上述沉积相类型划分和沉积模式的建立为包括苏6井区在内的整个苏里格气田储集相带预测、储层评价以及大规模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3.
川东北地区长兴组白云岩储层的成因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以岩石结构与白云石Mg/Ca比值和有序度分析为基础,结合Sr,Fe,Mn微量元素和C,O,Sr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对川东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白云岩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兴组白云岩有准同生白云岩和埋藏白云岩两种成因类型,储层只是埋藏白云岩化作用的产物,其形成过程可划分为早、中、晚3个成岩阶段,各成岩阶段埋藏白云岩化流体都来自于上覆地层飞仙关组的高盐度海源地层水,证据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埋藏白云岩的岩石学特征明显地有别于准同生白云岩;②长兴组各类白云岩的Sr,Fe,Mn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埋藏白云岩作用发生在无大气水影响的封闭体系中;③白云岩的C,O同位素组成特征符合埋藏白云岩的δ13C和δ18O分布区间;④长兴组与飞仙关组埋藏白云岩的Sr,Fe,Mn微量元素和Sr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4.
川东北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根据控制高分辨率层序的构造和天文因素将川东北前陆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划分为2个超长期、5个长期、18个中期及数十个短期旋回层序,并分析了须家河组超长期层序的岩相古地理特征与演化.在SLSC1超长期旋回时期,米仓山-大巴山构造山系尚处于低幅稳定隆升状态,而龙门山构造山系的逆冲推覆作用较为活跃,川东北前陆盆地属于受龙门山逆冲推覆作用远端效应影响的前陆斜坡,沿米仓山-大巴山前缘地带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而盆地西南部主要发育浅湖沉积.在SLSC2超长期旋回时期,龙门山逆冲推覆进一步增强,同时,米仓山-大巴山开始进入逆冲推覆前的强烈构造隆升阶段,川东北前陆盆地有较大幅度的持续拗陷沉降,在继承SLSC1古地理演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沿龙门山和米仓山-大巴山两逆冲推覆带前缘广泛发育的、以巨厚块状砾岩为特征的大型冲积扇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85.
郭宏莉  朱如凯 《岩石学报》2005,21(5):1467-1472
本文主要是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东部的依奇克里克构造、克拉苏及吐格尔明三个构造带砂岩储层中包裹体进行了研究。利用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有机包裹体的显微镜荧光特征、气相色谱、激光拉曼的成分分析,重点讨论了依奇克里克构造带成藏条件。通过对研究区储层中包裹体研究结合油气藏的分布特征认为在库车坳陷东部储层物性不是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封存条件才是控制该区油气能否成藏的决定因素。断层断在地层内部,对成藏有利,而地层产状较直立,断层直通到近地表,油气沿断层向上运移逃逸,包裹体是最好的证据。由储层包裹体温度、荧光特征和成分上的差异显示出在依奇克里克构造带至少有二次油气运移,第一期有机质低成熟时有过少量的油气运移,大量的油气运移是第二期。爆裂法进行群体包裹体气相色谱分析结果,显示出两个高峰区域,两个高峰区分别反应了轻烃与重烃“C”数上的差异,利用了514nm 和785nm两个激光波长,进行了激光拉曼分析,其测试结果显示出,断层开启的样品包裹体中 H_2O 都很高,CO_2含量很低,断层封闭的样品 H_2O 部很低,CO_2含量高,以次来判别储层的封闭条件。  相似文献   
86.
岩石类型中的孔喉特征对储集层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青西凹陷下白垩统储集层中的含白云质泥岩和泥质白云岩进行薄片观察、矿物X衍射定量分析、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Qemscan系统分析和压汞分析,结果发现,含白云质泥岩中黏土矿物含量高,发育黏土矿物层间孔,含部分黄铁矿晶间孔及微裂缝,粒内孔数量较少,微米级孔隙(孔径10~200μm)数量居多;泥质白云岩中白云石含量高,以矿物颗粒粒缘缝、粒间孔、微裂缝及有机质收缩缝为主,偶见有机质溶蚀孔、黄铁矿晶间孔,纳米级孔隙较多,主要为20~200μm。通过两类岩性中孔喉特征差异初步分析,认为矿物组成、压实作用、有机质成熟度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7.
根据岩心观察、铸体薄片、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古生物标志、矿物学特征及地球化学分析成果的分布分析,结合测井解释成果对红井子地区长9油层组高分辨层序地层学及砂体平面展布特征行了系统研究。发现该区长9油层组时期为砂体具毯状展布特征的典型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发现,长9油层组可划分为上部长91和下部长92两个湖侵-湖退旋回,通过基准面旋回结构分析,将该地区长9油层组确定为1个大的区域性湖侵序列,2个次级的湖侵-湖退旋回,划分出1个长期旋回层序,2个对应于长91及长92油层的中期旋回层序,4个对应于小层的、包括湖侵和湖退沉积体系域在内的基准面升、降相域。同时建立了长9油层组等时地层格架,对小层砂体进行了的追踪对比和预测。  相似文献   
88.
提要: 以野外剖面、钻井岩心、测井资料、薄片鉴定和古生物特征分析为基础, 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和前人研究成果, 对川东垫江地区须家河组沉积?层序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层序界面及洪泛面的识别, 结果表明: 须一段属于有障壁海岸沉积体系, 须二—须六段地层发育湖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可将研究区内须家河组划分为于全盆地范围内可追踪对比的、分别相当“须下盆”和“须上盆”的2个构造层序及对应于须一至须六段的6个长期旋回层序(LSC1~LSC6); 以长期旋回层序界面和洪泛面为等时地层对比标志, 建立了川中隆起—川东南坳陷等时地层格架; 选择各长期旋回层序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层序?岩相古地理图, 解析须家河组各时期岩相古地理特征及相带展布规律。研究成果对指导川东地区须家河组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9.
新疆北部上石炭统发育于碰撞后松弛垮塌构造环境,火山岩和烃源岩间互广泛分布,石炭纪末受板块挤压整体抬升遭受风化淋滤,使火山岩不整合风化体形成5层结构,其中溶蚀带和崩解带是有利储层发育段,火山岩风化体发育于古地貌出露水面区,低洼处和斜坡带发育较完整的5层结构,高部位一般缺失土壤层.风化体厚度与风化淋滤时间呈正向非线性指数关系,风化体厚度动态平衡时间约为36.3Ma,最大风化体厚度约450m,断裂发育处风化体厚度更大,长期风化淋滤区各种火山岩岩性均能形成风化体.火山岩风化体和烃源岩组合,发育源内火山岩风化体层序型、源上火山锥风化体准层状和侧源火山岩风化体梳状3种成藏模式,均可形成大型火山岩风化体地层油气藏.该认识改变了火山岩油气勘探中寻找有利岩性和岩相带的传统模式,修正了新疆北部石炭系为盆地基底,不具备油气生成条件的观点,对指导火山岩风化体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指出中国中西部古生界存在形成大规模火山岩风化体地层油气藏的条件,是今后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90.
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河街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古生物、岩石、测井等方面综合探讨了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河街组的特征及其划分与对比。沙四下亚段和沙二段以红色砂泥岩为主,沙四上、下亚段之间为一假整合面,沙二段底部存在一较大的沉积间断面;沙四上亚段、沙三段和沙一段为灰色砂泥(页)岩夹4套盐岩,其中,沙一段和沙三段中的稳定灰质泥页岩是东濮凹陷较好的区域地层对比标志层。沙四下亚段化石稀少;沙四上亚段地方性介形类开始发育,为Cyprinotus altilis组合;沙三段以介形类Huabeinia和Candona的大量出现为特征,介形类为Huabeinia chinensis组合、沟鞭藻类为Bohaidina-Parabohaidina组合;沙二段以轮藻的空前繁盛为特征,轮藻为Charites producta组合、介形类为Cyprinotus xiaozhuangensis组合;沙一段以腹足类极其丰富为特征,腹足类为Valvata(Cincinna)rehetaiensis组合、介形类为Phacocypris huiminensis组合。前人对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河街组各段的划分所依据的标准相同,但在确定具体界线时分歧较大,尤其是沙三段与沙四段的分界线。虽然前人均是以Cyprinotus altilis组合的上限和Huabeinia属顶峰带的下限为依据进行划分的,但因以古生物为标准划分地层的精度有限,加之当时钻井地质资料较少和断层错综复杂等,致使同一研究者在东濮凹陷的不同地区所划分的界线也不统一。本文研究指出通过层序地层学及沉积相变规律等沉积学问题的详细研究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