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34篇 |
免费 | 331篇 |
国内免费 | 56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07篇 |
大气科学 | 418篇 |
地球物理 | 316篇 |
地质学 | 883篇 |
海洋学 | 354篇 |
天文学 | 51篇 |
综合类 | 113篇 |
自然地理 | 19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9篇 |
2023年 | 67篇 |
2022年 | 85篇 |
2021年 | 88篇 |
2020年 | 74篇 |
2019年 | 106篇 |
2018年 | 98篇 |
2017年 | 49篇 |
2016年 | 52篇 |
2015年 | 80篇 |
2014年 | 97篇 |
2013年 | 82篇 |
2012年 | 90篇 |
2011年 | 82篇 |
2010年 | 105篇 |
2009年 | 109篇 |
2008年 | 90篇 |
2007年 | 87篇 |
2006年 | 88篇 |
2005年 | 75篇 |
2004年 | 72篇 |
2003年 | 88篇 |
2002年 | 63篇 |
2001年 | 50篇 |
2000年 | 53篇 |
1999年 | 54篇 |
1998年 | 56篇 |
1997年 | 47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48篇 |
1994年 | 33篇 |
1993年 | 36篇 |
1992年 | 37篇 |
1991年 | 39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20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16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7篇 |
1978年 | 4篇 |
1976年 | 4篇 |
1958年 | 6篇 |
193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郑海山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0,30(3):275-280
讨论截断误差与误差传递因子相角的影响与决定因素 ,以寻求有限差分波动偏移的合理采样步长。用三种波场函数来模拟实际波场进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 :时间采样步长Δt是截断误差的主导因素 ,空间采样步长Δx(横向 )和Δz(深度方向 ) ,尤其是Δx影响甚小。依据空间点变化时截断误差的变化规律 ,提出了变步长偏移法。分析误差传递因子相角等因素对有限差分波动方程偏移造成的相位畸变问题 ,找到相应规律。综合考虑截断误差及误差传递因子相角 ,给出了合理采样步长。 相似文献
42.
43.
利用高分辨率的加密气象自动站资料、FY2D卫星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常规观测资料以及6 h 1次的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1年6月18日和2011年7月18日江苏地区分别发生在梅雨期开始阶段和结束阶段的两场暴雨进行中尺度天气系统演变和雷达回波参数等特征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6月18日的天气形势是典型的梅雨期降水形势,在梅雨锋附近产生了区域性暴雨。水汽输送主要是对流层中低层的西南暖湿气流。7月18日的局地暴雨则是出现在低压倒槽顶端右侧的偏东气流中。(2)两次暴雨过程强降水发生前都存在对流层低层辐合快速增强的过程。7月18日暴雨强降水发生前散度值下降则更为迅速。(3)两次暴雨过程中强降水区都出现在地面辐合系统附近的东北气流中,且随着地面辐合系统移动。(4)两次暴雨过程都出现了TBB低于-62℃的强对流云团。(5)6月18日,与多个线性排列的"逆风区"对应的强回波中心形成了"列车效应";7月18日,对流回波带上单体不断流入,在低空急流左前端合并成团状强对流区,分别是形成两次暴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4.
一种改进的图像边缘检测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传统的微分边缘检测算法的缺陷进行分析和评价,并针对微分边缘检测算法的缺陷,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边缘检测算法。新算法摈弃了传统边缘检测算法中将每个像素单独进行考虑的模式,而是将待检测像素及与其相邻的像素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通过将待检测像素为中心的某个领域进行整体计算,得出能够反映这个领域性质的某些参数,并以此作为边缘检测的判据,进行检测。此算法充分考虑到了中心像素与周围像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加了梯度运算的可靠性。实验表明:新算法能够检测到更细的边缘,并且在椒盐噪声的情况下要优于常用的微分边缘检测算法。 相似文献
45.
用1.2m地平式望远镜加装的视频CCD、计算机图象数据采集卡及其运用数据处理软件,对2000年4月17日观测视角速度比较快的激光卫星Topex进行了实测及结果分析。每组资料数据为10帧图象,在当天晚上的跟踪观测过程中取得32组数据,用一个二次多项式进行拟合处理后的结果,再把计时误差引起的定位误差分离出来,余下为1.4〃误差视为望远镜的跟踪定位精度。为了提高跟踪定位精度,我们认为主要解决CCD计时误差即可。 相似文献
46.
以沉积相分析和层序界面识别为依据,将川东-渝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SQ1和SQ2)和6个体系域,编制各沉积体系域的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研究表明,SQ1层序时期,研究区受晚二叠世长兴末期的区域构造抬升影响,属于区域性缓慢海进-缓慢海退沉积旋回的产物,一度开阔深水的台盆逐渐变浅而转化为开阔台地沉积环境,台地边缘与台内鲕滩的沉积相分异和沉积作用十分活跃,是形成飞仙关组鲕滩储层的主要时期,尤以海侵期鲕滩最为发育;SQ2层序发育期,受海平面大幅度下降、水循环受限和干旱炎热气候的影响,区域沉积格局由开阔台地转化为局限台地,鲕滩逐渐消失,最终进入频繁暴露的蒸发台地环境,以沉积膏云岩为主,为飞仙关组天然气藏最重要的第一套区域性致密盖层发育层位. 相似文献
47.
基于对数抛物线型电子分布,用单区、均匀同步自康普顿(Synchrotron Self-Compton,SSC)辐射模型计算BL Lac天体S5 0716+714的多波段能谱,并与Paggi等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模型的计算结果与Paggi等人直接用δ函数近似得到的结果不同,导致该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单电子同步辐射的δ函数近似丢失了电子的部分能量而影响逆康普顿散射结果.把该模型分别应用于Mark 421天体的高、中、低3种不同状态下的多波段观测结果,理论计算结果能与不同状态下的观测结果符合得很好.分析认为,观测到的Mark 421天体的不同状态可能是由于喷流内电子分布变化引起的. 相似文献
48.
49.
厘米波段太阳射电的绝对定标与常规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天文台的3.2厘米波段射电望远镜(PEKG 9395)自1965年开始进行太阳流量的绝对定标及每日的相对定标.设计了一个36.1厘米×29.1厘米×240厘米的角锥喇叭作标准天线校正日常使用的抛物面天线的增益,并研制了一个沸水式热噪声源作噪声功率标准.总精度约3.6—8.0%.与日本的TYKW 9400(Toyokawa Obs.,Nagoya Univ.,Toyokawa,Ja-part)流量比值的年平均值与1的偏离不大于2%.经过把用作二级标准的太阳附近背景温度修改及大气吸收改正后,周年变化几乎完全消除.一个半以上太阳活动周内观测证明,我们的绝对定标有良好的绝对精度及良好的长期和短期的稳定性.这个方法也可用于整个厘米波段及长毫米波段的绝对定标. 相似文献
50.
目前在川东北地区发现了龙岗、普光、黄龙、五百梯等多个生物礁气藏,它们具有储层较厚、面积较大、储量丰度高等特点,展示出了广阔的滚动勘探开发前景。本文根据野外露头与钻井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通过对生物礁的造礁生物古生态特征研究,按照生物礁所处的古地理位置、礁体的形态和礁岩的特征,归纳总结出川东北地区长兴组生物礁主要分为台地边缘礁和台内点礁,其特征差异明显。台地边缘礁主要表现为规模较大,礁组合相带完整,礁体旋回较少,水体能量强,其分布受古地理位置、古地貌环境控制,主要沿海槽两侧呈串珠状分布;台内点礁主要表现为规模较小,水体能量较弱,造礁生物个体较小,无礁前礁后沉积,礁体旋回较多,发育有凝块石,主要发育在长兴组中下部,分布规律性不强,主要受古地貌影响,沿台内局部高地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