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21.
乌鲁木齐地区雷暴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计分析了乌鲁木齐地区4个代表站点1971-2007年的雷暴气候特征,结果表明:雷暴日山区多,市区和达坂城区少;37a来各地的雷暴日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均呈逐渐减少趋势,各地雷暴平均活动期出现在4—9月,最多出现在7月,一日当中雷暴主要发生在午后14时至前半夜02时,各地雷暴持续时间以30min之内为多,各地的雷暴活动方位以偏北方向为最少,山区的雷暴持续期最长。该研究为今后进一步做好本地区防雷减灾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2.
老年学习型空间作为集合体呈现了老年人在空间的日常生活、舞台展演和社会交往的社会文化意涵。本文以广东省老干部大学作为主要研究案例,通过参与式观察、网络民族志和深度访谈等方法,参与老年人课堂内外的学习与社会交往生活,以情感地理视角将老年学员的空间感知解构为认知、认同和溢出三个情感阶段。研究认为,学习场所不仅是实质性的空间,更是围绕“社区”“情感”产生特殊社会联系与归属感的空间。老年人通过学习场所积极的空间投射重新自我定义,“参与学习”的环境氛围触发老年人充满活力、年轻的积极情绪,空间的社会网络同样为老年人提供亲密感、归属感的情感支持,积极的地方认同与社区意识成为稳定手段作用于空间建构,产生抵抗消极老龄化的良性溢出效应。本文为情感地理研究视野下解构学习型空间提供了现实案例支撑,并将关注焦点集中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活跃的行为主体,为构建老年友好型社区提供经验建议。  相似文献   
23.
利用乌鲁木齐市3个农区代表站1961—2013年逐日气温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异常分析、R/S分析等统计方法,对霜冻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3 a来农区终霜日提前了0.6~2.2 d/10 a,初霜日推迟了1.7~3.7 d/10 a,无霜期延长了2.4~5.1 d/10 a;各农区特晚终霜冻发生频率为3.8%~7.5%,特早初霜冻北郊出现频率为1.9%,均出现在2000年以前;利用R/S法分析结果显示,各农区无霜期未来仍呈延长趋势。从近53 a来霜冻的变化特征和未来变化趋势来看对农业生产整体有利,但近年来终霜日偏迟、且强度较强的霜冻仍时有发生,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仍较大。  相似文献   
24.
利用1961-2006年的日照资料,分析了近46年来乌鲁木齐市及同一气候区的周边邻近城市和郊区的日照时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中城市的年日照时数是趋于减少,且减少的倾向率与城市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呈正相关.大城市乌鲁木齐和中等城市昌吉、米泉的日照时数距平百分率分别以4.1%/10 a、2.2%/10 a和2.0%/10 a的趋势递减,米泉的日照时数距平百分率1998年以后呈现为剧减的趋势;而小城镇达坂城的年日照时数距平百分率则以0.8%/10 a趋势递增.城市中日照时数减少最明显的季节为污染排放量大、逆温层厚而强的冬季,其中又以1月份日照百分率减少趋势最为明显.达坂城四个季节的日照百分率均随着年代的推移而增加,其中春季和夏季增加趋势最明显,增加速率分别为1.64%/10 a和0.63%/10 a.在乌鲁木齐及昌吉两城市,除气候变化和天气因素外,影响日照时数变化的主要因子是大气环境.  相似文献   
25.
乌鲁木齐南山杏树种植气候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利用乌鲁木齐南山山区历史气象资料,进行了杏树种植的气候条件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南山的热量、无霜期、降水、光照等气候条件基本可以满足杏树的生长需求,为了避免冬季冻害,应选择在逆温强的地带发展杏树,春季花果期霜冻灾损率为17.7%,处于中轻度风险区。该研究为当地合理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6.
利用乌鲁木齐-昌吉地区3个城市气象站和3个郊区气象站1976-2008年的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乌鲁木齐及周边城市发展的热岛效应。结果表明,33年来乌鲁木齐-昌吉地区城市化对城市地面平均气温具有显著影响,气温随年代递增率城市大于农村,城市和郊区年平均气温递增率分别为0.79和0.38℃.(10a)-1;城市气温的极端性趋于弱化,近33年地面气温递增的最主要表现是城市平均最低气温明显上升,城市和郊区年平均最低气温的递增率分别为1.12和0.41℃.(10a)-1;城市气温日较差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郊区却略呈上升趋势;城市寒冷日数减少的趋势大于农村,城市采暖季最低气温随年代的递增趋势最为显著,采暖季城市和农村平均最低气温的递增率分别是1.46和0.57℃.(10a)-1;年平均热岛强度递增率为0.71℃.(10a)-1,冬季为1.06℃.(10a)-1,秋、春和夏季分别为0.63,0.57和0.46℃.(10a)-1。热岛强度夜间强、白天弱,02:00,08:00,14:00和20:00的平均热岛强度分别为2.9,2.9,0.0和3.0℃,其中02:00和08:00热岛强度递增率分别是1.17和1.13℃.(10a)-1,20:00为0.70℃.(10a)-1,冬季没有逆温的状况下,市区高温区与繁华区相吻合,城区中心的温度比郊区高3~4℃。  相似文献   
27.
利用1992-2018年乌鲁木齐国家基本气象站酸雨监测资料共1316个采集样品,统计分析降水样品中pH值和K值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近27 a乌鲁木齐市年平均pH值为6.64,酸雨发生频率仅为4.56%,大气降水主要以中性和碱性降水为主,年平均pH值呈微弱的上升趋势,且pH值在1998年发生突变,在四季中从大到小顺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采样期间,年平均K值为90.40 μs·cm-1,且呈下降趋势,2001年发生突变,在四季中由高到低的顺序与pH值相反,即:冬季>春季>秋季>夏季;乌鲁木齐市出现酸雨时地面和高空风向以偏北风为主,pH值与风速呈正相关,K值与降水量呈负相关;由于近年来乌鲁木齐市在采暖季实行"煤改气",大大减少煤炭的用量,使大气所含SO2等含硫化合物明显减少,其次是近年来市政府加大了对环境污染治理,酸雨出现频率较2007年以前有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28.
29.
摘要:利用1961-2014年乌鲁木齐市4个气象站资料,分析了近53a乌鲁木齐市的寒潮气候特征。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单站寒潮特征地域差异较大,寒潮频次由南部山区向北部平原逐渐减少;平均初寒潮日由南向北逐渐推迟,终寒潮日则相反;城区春季寒潮最多,山区为秋季、谷地和平原则冬季最多;强寒潮及特强寒潮出现比例城区最大。乌鲁木齐市区域寒潮平均每年4.0次,出现在当年9月至次年5月,其中4月最多,区域强寒潮和特强寒潮春季发生频次最多。近53a来区域寒潮以0.3次/10a的速率递减,并在1976年发生了由多向少的突变,寒潮变化与气温、风速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