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1篇
地质学   73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51.
位于西藏墨竹工卡县的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是冈底斯中东段近年来新发现的超大型矿床,已探明伴生银资源量大于6000t.根据产出特征可将甲玛矿区的银矿体分为矽卡型与大理岩型两种.通过矿相学、电子显微探针研究发现银均以不可见银和可见银两种形式存在.不可见银以晶格银的形式赋存于铜矿物中;其次以次显微包体银的形式赋存于方铅矿中.可见银...  相似文献   
52.
53.
西藏甲玛斑岩矿床裂隙系统的初步研究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在冈底斯成矿带内中东段找到的超大型斑岩矿床之一。根据甲玛矿区165个钻孔角岩中裂隙的统计结果,从平面上和垂向上研究甲玛斑岩矿床裂隙的分布特征及其与上覆围岩金属矿化强度之间的关系,认为整个矿区破裂裂隙疏密分布趋势明显,裂隙高密度区位于ZK1616—ZK3216一带,平均裂隙率达40条/m以上,最高可达82条/m;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发散,裂隙率逐渐降低。而上覆围岩(角岩)中的铜钼矿化强度同裂隙发育程度呈正相关,平面上裂隙高密度区对应的Cu品位值为0.2%~0.47%,对应的Mo品位值为0.03%~0.10%;垂向上裂隙发育程度与铜钼矿化同样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即裂隙越发育,对应的金属矿化越好,且在角岩中具"上铜下钼"的矿化分带现象。此外,根据对矿区裂隙成因的初步讨论,提出了甲玛斑岩矿床裂隙系统的演化模式,并结合16号勘探线上裂隙产状变化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确定了甲玛深部隐伏斑岩体的位置。  相似文献   
54.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墨竹工卡县甲玛铜多金属矿床位于冈底斯成矿带东段,Cu、Mo、Pb+Zn、Au、Ag均达大型规模,并伴生Co、Bi、W、Ni等多金属矿化。黄铜矿、斑铜矿、辉钼矿、方铅矿、闪锌矿、黝铜矿、辉铜矿等硫化物为主要的矿石矿物,硫酸盐矿物以硬石膏为主,含矿岩浆岩以花岗斑岩、二长花岗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为主。通过对甲玛矿区主要硫化物和硬石膏的硫同位素分析,并结合前人研究,甲玛矿区硫化物的硫同位素δ34S值变化于13.6‰~+12.5‰,平均值1.33‰(样品数86)、硬石膏δ34S值+0.5‰~+1.8‰,平均值+1.13‰(样品数3)、岩浆岩δ34S值0.7‰~0.2‰,平均值0.5‰(样品数3),与岩浆硫δ34S值0±3‰一致。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矿物对的硫同位素地质温度计,显示成矿温度为408~433℃,说明其形成时硫同位素处于平衡状态。冈底斯成矿带上的驱龙等斑岩型矿床中硫化物和岩浆岩硫同位素,均具有δ34S值变化范围小,平均值接近0值,与岩浆硫特征一致的特点,反映了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具有矽卡岩-斑岩型矿床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硫以岩浆来源为主。  相似文献   
55.
拉抗俄Cu-Mo矿床是冈底斯成矿带东段典型的斑岩型矿床,前人对该矿床进行了初步的矿床地球化学研究,但欠缺系统性.在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拉抗俄斑岩Cu-Mo矿床的含矿斑岩开展了详细的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旨在精确确定矿床含矿斑岩的成岩年龄、岩石成因及源区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含矿花岗闪长斑岩富硅,相对贫镁和钙,SiO2含量为62.51%~72.41%,MgO含量为0.59%~1.30%,CaO含量为0.95%~3.44%;碱含量高,Na2O含量为3.51%~4.75%,K2O含量为3.30%~4.97%;偏铝质或弱的过铝质,A/CNK比值为0.90~1.01;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Sr,明显亏损Nb、Ta、Ti、P、Zr等高场强元素.岩体稀土总量较低,为82.80×10-6~132.09×10-6;富集轻稀土,且轻重稀土分异明显;具有弱的Eu负异常和弱Ce负异常.采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技术对含矿花岗闪长斑岩进行定年,岩体成岩年龄为13.58±0.42 Ma,系中新世岩浆活动的产物.锆石εHf(t)值为-3.99~4.49,Hf同位素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808~1 349 Ma.研究结果显示拉抗俄含矿花岗闪长斑岩具有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其岩浆源区主要来源于新生地壳部分熔融的组分,在岩浆侵位过程中遭受了古老地壳物质的混染,岩石形成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造山带的后碰撞伸展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56.
青藏高原冈底斯成矿带诸多大型-超大型斑岩成矿系统的勘查和研究成果显示,传统的陆缘弧或岛弧背景的成矿作用模型不能更好的用于指导碰撞造山背景下斑岩成矿系统的勘查实践。文章以甲玛超大型矿床为实例,基于十余年的勘查实践,通过对不同类型矿体蚀变和矿化结构的精细解剖和成岩成矿年代学的系统分析,建立造山背景下斑岩成矿系统多中心复合成矿作用模型。同时,系统总结甲玛矿床地质特征,阐述成矿作用模型中地层、构造、岩浆等基础地质要素,并详细解析斑岩型钼铜矿体、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体、角岩型铜钼矿体、Manto型富铜铅锌矿体以及独立金矿体所构成的多元矿体结构特征。最后,揭示甲玛斑岩成矿系统多中心复合成矿作用模型与传统模型的差异,提出其对相同构造背景下斑岩成矿系统勘查评价的启示。  相似文献   
57.
岩浆黑云母和热液黑云母矿物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黑云母是岩浆岩和斑岩型矿床中重要的含水铁镁质成岩硅酸盐矿物。黑云母化学成分可以有效地指示岩浆性质、热液蚀变以及成矿过程。文章基于前人和作者的研究成果,系统地总结了黑云母矿物化学在黑云母分类、地质温度计、地质压力计、氧逸度等方面的应用,对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的指示意义,卤素和卤素逸度评价岩浆热液过程,成矿潜力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新进展,为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预测和勘查评价提供了最新的找矿矿物学证据。并提出了黑云母矿物化学在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8.
西藏甲玛斑岩成矿系统铜钼元素分离机制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西藏甲玛矿床是冈底斯成矿带中东段目前勘查程度最高、第一个规模化开发的超大型斑岩成矿系统,主要由矽卡岩铜多金属矿体、斑岩钼(铜)矿体以及角岩铜钼矿体构成。文章以甲玛矿床角岩矿体和斑岩矿体中典型的"上铜下钼"现象为切入点,借助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激光拉曼测试、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SR-XRF)等研究方法,分析了甲玛矿床铜钼矿化阶段成矿流体的物化条件差异及微量元素迁移行为。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表明:铜矿化阶段流体温度(大致在235~451℃,主要集中在340~380℃之间)总体上大于钼矿化阶段流体温度(大致在213~500℃,主要集中在310~360℃之间),但两种成矿流体的盐度大致相似,主要位于18%NaCleqv与30%NaCleqv这两个区间,缺乏盐度中间过渡区,说明成矿流体经历了沸腾作用。激光拉曼显微探针测试结果表明,Cu矿化阶段的流体氧化性较Mo矿化阶段更强,而Mo矿化阶段流体略呈还原性。单个流体包裹体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显示,Cu、Au、Fe、Mn、S、As等元素主要在气相中广泛分布,而Mo则主要残留在液相中迁移富集。因此,本文认为甲玛矿床中角岩型和斑岩型矿体呈现"上铜下钼、早铜晚钼"现象,主要由铜、钼元素本身的物化性质,含矿岩浆性质和侵位顺序与深度,以及含矿岩浆后期所分异出的成矿流体的氧化还原性以及其中S含量的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59.
脉状铅锌银矿(化)体及脉状独立金银矿(化)体通常分布在斑岩-夕卡岩铜钼金矿床外围,是斑岩-夕卡岩型矿床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斑岩-夕卡岩矿床系统的一个重要找矿标志。这种类型矿床实例在国内外已屡见不鲜,如长江中下游铜陵铜多金属矿床(毛景文等,2009),江西德兴斑岩铜矿床(毛景文等,2010),美国犹他州  相似文献   
60.
甲玛铜多金属矿是近年来在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上取得重大找矿突破的超大型斑岩矿床,其各个方面都是地质界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与其它典型斑岩矿床不同的是,甲玛斑岩矿床剥蚀程度低,顶部角岩矿体保留完好,并富集巨大的资源量。目前对甲玛矿区的角岩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①角岩的基本性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