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14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1.
作为威尔逊旋回萌芽阶段的典型陆内裂谷,东非裂谷是研究板块构造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天然场所。新生代东非裂谷东支Turkana坳陷受前寒武系基底先存构造及中生代裂谷活动的影响,分析其演化及动力学机制,对进一步深入认识大陆裂谷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低温热年代学、钻井及野外露头资料,结合地震资料解释和断层活动性分析,重新厘定了Turkana坳陷新生代裂谷演化时序,将新生代裂谷演化过程分为4个阶段,裂谷演化具有"南早北晚,先宽后窄,向东迁移"的特点。通过探讨裂谷发育的成因模式,认为新生代裂谷演化整体上受控于先存构造和地幔柱的联合作用,地幔活动迁移影响着火山及裂谷活动的迁移,并导致了裂谷发育模式和动力学机制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东非裂谷东支的South Lokichar盆地于2012年获得勘探突破,成为研究和勘探的热点地区。但近年来周边盆地勘探效果不佳,有待深入分析。Kerio盆地紧邻South Lokichar盆地,勘探程度低,国内在此地的研究处于空白区。基于最新地震地质综合研究成果,阐述其石油地质特征和勘探潜力。结果表明: Kerio盆地为主动裂谷,呈西陡东缓的半地堑结构; 发育渐新世以来的5套沉积地层,最大沉积厚度可达6 500 m; 存在一套被证实的烃源岩,生烃指标好,但厚度仅20 m; 发育河流和三角洲相砂岩,孔渗物性好。盆地可划分为4个凹陷和5个构造圈闭带。中部缓坡带和东部反转构造带为盆地的有利勘探区带,可能存在2种成藏模式。盆地具有一定勘探潜力,烃源岩是最主要的地质风险。  相似文献   
13.
岩性地层圈闭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岩性地层圈闭的研究历史和进展,将岩性地层圈闭的研究分为初期阶段、探索阶段和地震综合勘探阶段。现今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进行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建立沉积体系模式,指出有利相带,预测隐蔽圈闭的有利区等。根据不同沉积体系的特点,归纳出3类岩性地层圈闭:浅海碳酸盐岩类、陆相硅质碎屑沉积类和深水沉积类。如何有效地利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各种资料进行圈闭预测是目前研究的难点和热点。今后的研究方向是不同地区不同沉积体系的岩性地层圈闭的勘探方法、圈闭与层序地层学的关系、岩性圈闭的地球物理检测技术与综合地质因素的结合等。  相似文献   
14.
东非裂谷系是新生代陆内裂谷盆地群,分为西支和东支,以往被认为勘探风险较大。东支的South Lokichar盆地自2012年以来不断获得油气发现,促使学者对以往结论进行反思。通过对盆地的地震、钻井等地质资料综合研究,分析了其石油地质特征及成藏规律,并预测了盆地的勘探潜力与有利勘探方向。South Lokichar盆地作为小型断陷湖盆,具有西断东超的结构,自渐新世以来充填了河流—(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钻井及露头资料揭示:盆地的下中新统Lokhone组和渐新统Loperot组烃源岩品质好,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中新统的下Auwerwer段扇三角洲砂体储集物性较好,与上覆区域性泥岩盖层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盆地西部陡坡带主要发育构造圈闭,已发现的油田规模较大,储量占全盆地的99%;东部缓坡带保存条件较差,油气发现少。South Lokichar盆地西北部断块圈闭较发育,钻井证实具备与西部陡坡带相似的成藏条件,是有利的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国内少见的发育在主动大陆边缘的特殊盆地类型海沟-斜坡盆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井震结合的不同沉积体系的地质-地球物理识别模板,用二维地震资料对研究区目的层的沉积体系进行了解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发育窄的滨浅海、小规模的三角洲、浊积扇、下切谷、半深海陆坡和半深海平原等沉积体系。滨浅海、三角洲和浊积扇沉积体系发育的砂体是主要的储集体。海沟.斜坡盆地的规模较小,以生气为主,可能形成中小型断块油气藏。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东非坦桑尼亚盆地深水区相继发现大型气藏,但其沉积特征、形成机理及主控因素研究较为薄弱。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及二维地震资料,对其沉积特征进行分析,发现研究区渐新统发育深水重力流沉积,包括水道、堤岸、朵叶等,并以水道—朵叶沉积为主。根据水道的发育位置、外部形态、内部构型、沉积方式等,将其进一步分为复合型、侧向迁移型、垂向加积型和孤立型水道。研究区渐新统自南向北重力流沉积特征存在差异: 盆地南部以小规模孤立型水道、朵叶沉积为主,呈近SW-NE向展布;盆地中部以复合型、垂向加积型、侧向迁移型水道、朵叶沉积为主,整体呈NW-SE向展布;盆地北部以侧向迁移型水道、堤岸及朵叶沉积为主,展布方向与中部基本一致。针对南北差异,以源-汇系统耦合关系研究为主旨,对盆地各部源-汇系统要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深水重力流沉积体系的发育与展布主要受构造运动(构造抬升、洋中脊扩张运动、断层活动)、供源体系、陆架—陆坡地形3大因素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17.
墨西哥Sureste盆地是世界级富油气盆地,Salina次盆深水区勘探程度低,相关研究少。基于最新地震地质综合解释结果,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和沉积充填特征,论述了该区的石油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研究表明:Salina次盆构造演化复杂,盐岩活动强烈,控制了烃源岩、沉积储层、构造圈闭、油气运聚和保存等成藏要素。烃源岩为盆地内广泛发育的提塘阶海相页岩,在盐岩发育区具有微盆控烃的特点;主要勘探目的层系为新近系碎屑岩,沉积与盐构造关系复杂,中新统砂岩储层较发育,物性较好;次盆在平面上可划分为5个构造单元,主要发育与盐岩相关的背斜、半背斜等类型的圈闭;盐刺穿褶皱带和盐蓬带成藏条件较好,是最有利的勘探区。  相似文献   
18.
东非裂谷东支South Lokichar盆地油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非裂谷东支由多个盆地组成,勘探程度低,目前仅South Lokichar盆地有油气发现。通过以钻井、地震及分析化验资料为基础,对South Lokichar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及成藏规律进行详细分析认为:South Lokichar盆地成藏条件优越;油气发现集中于Lower Auwerwer组和Lokhone Shale组,Lower Auwerwer组为主要目的层;西部陡坡带为主要油气聚集带,储层是影响成藏及油层厚度的主控因素;东部缓坡带目前储量很小,主要目的层未成藏,侧封条件差是影响其成藏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形成的东非裂谷是威尔逊旋回萌芽阶段的典型陆内裂谷,长期以来备受国内外地质学家关注。Albert湖凹陷位于东非裂谷系的西支最北端,整体呈北西向带状展布的不对称(半)地堑。目前,该区已有较好的工业性油气发现,分析其沉降演化规律对进一步揭示该凹陷的构造沉降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钻井资料,结合地震资料解释、沉降史、埋藏史与断层活动性分析,重新划分了构造单元,总结了构造沉降特征,探讨了沉降与断裂的关系、沉降中心迁移的规律及其对油气勘探的指示意义。研究表明:Albert湖凹陷东部的次级构造单元主要受到东部边界断裂的控制,F1、F2断层对东部陡断带、东部断阶带以及三个构造调节带的沉降变化及其形成起主要控制作用;南部次凹在早期沉降速率较大,有利于晚中新世形成巨厚的烃源岩,随着沉降中心向北迁移,北部次凹发育了上中新统和下上新统烃源岩;沉降中心周缘的构造带是油气运聚的有利指向区。研究成果为东非裂谷系Albert湖凹陷油气进一步勘探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Albertine盆地是东非裂谷系重要的裂谷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上中新统-下上新统烃源岩是盆地重要的生烃岩系,目前研究相对薄弱。综合利用地质学、岩石热解、元素地球化学等资料,对Albertine盆地上中新统和下上新统的烃源岩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晚中新世-早上新世时期的古环境特征。研究表明,两套烃源岩处于成熟阶段,但有机质丰度和类型存在差异,下上新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更高,属于中等-好烃源岩,干酪根类型主要是Ⅱ1~Ⅱ2型;上中新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略低,属于差烃源岩,干酪根主要是Ⅱ2~Ⅲ型。沉积环境是造成烃源岩差异的重要原因。晚中新世-早上新世时期,研究区属于还原性较强的淡水湖盆,水体逐渐加深,气候越来越温暖,细菌及微生物繁盛,有机质类型变好,同时,湖泊生产力提高,沉积速率有所加快,有机质能够更有效地保存,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更高。研究结果对于Albertine盆地的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