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7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117篇
测绘学   54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53篇
地质学   310篇
海洋学   35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421.
为了探究能够全面评估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的量化指标,借助有限元软件ABAQUS对一拟建的10层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了大量的非线性动力时程数值计算,对比分析了不同地震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与滞回耗能的分布情况,从结构滞回耗能的角度揭示了破坏机制,得到主要结论如下:结构层间位移角最大的位置不一定是损伤破坏最严重或者薄弱的部位,以层间位移角作为整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判别指标离散性较大,计算结果易受所选地震波的方法及数量影响;结构滞回耗能沿楼层的分布受地震波选取方法和数量的随机性影响较小,结构底层耗能对结构整体耗能贡献最大,约占结构总耗能的60%,其余各楼层滞回耗能约占结构总滞回耗能的1%~8%;梁和柱滞回耗能主要集中于结构底部1层,总的框架梁滞回耗能仅占结构总滞回耗能的18%~22%,绝大部分地震输入能由框架柱吸收,总的框架柱滞回耗能占结构总滞回耗能的80%左右,该计算结果与实际震害中结构主要形成"柱铰"破坏机制的现象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422.
纤维增强复合筋、不锈钢绞线等高强材料作为混凝土梁的受力筋可以充分发挥强度高、耐腐蚀性能好等优点,在土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分析此类高强材料加筋混凝土梁的受弯性能,在平截面假定基础上,对混凝土和受力纵筋分别采用混凝土Hongnestad模型和线弹性模型,通过平衡条件,推导了FRP(钢绞线)加筋混凝土梁受弯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并与国内外82根简支梁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加筋混凝土梁抗弯强度试验值与理论值之比的平均值为1.07,标准差为0.14。建议公式可以较好地计算FRP(钢绞线)加筋混凝土梁的受弯承载力。实际工程构件抗弯截面设计时,建议安全配筋率取1.4倍平衡配筋率,设计截面弯矩取0.625倍理论受弯承载力,以使构件具有足够安全储备。  相似文献   
423.
对陕西渭南12.6m黄土剖面做了235个样品有机碳(TOC)、有机硫(TOS)及岩石有机质快速评价仪(Rock-eval)热解分析。TOC的含量在黄土层(L1和L2的顶部)为0.04%-0.45%,古土壤层(S0和S1)为0.05%-0.64%,它随深度呈周期性变化,在古土壤层中含量较高,特别是在古土壤层向黄土层转变的界面上明显增高。黄土中的干酪根最高热解峰温度(Tmax)主要分布在525℃、古土壤的主要在475℃。引入大气物理学中测量湿度的比湿概念,根据模拟实验结果,将干酪根不同湿度的热解烃。划分为与下降水有关的以低等生物为主的热解烃(pHC2-1)、以高等生物为主的热解烃(pHC2-2)和与蒸发作用有关的次生碳酸盐包裹烃(pHC2-1),提出计算黄土地区第四纪古湿度公式Q9=(pHC2-1 pHC2-2)/pHC2-1 pHC2-2 pHC2-3)。经计算该剖面由下而上湿度分别为L2<60%,S1为55%-75%,L1为45%-63%,S0为55%-72%,以及现今尚处于较湿周期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424.
伊通上地幔剪切带中辉石岩、二辉橄榄岩和易剥橄榄岩是3个主要地幔捕虏体,其中尖晶石的化学成分以富铝为特征。辉石岩中尖晶石在薄片下呈绿色,为铝含量高、铬含量低的铝尖晶石;与之相比,二辉橄榄岩和易剥橄榄岩中尖晶石在薄片下呈棕色,为铝含量相对较低、铬含量相对较高的富铝铬尖晶石。尖晶石的颜色与Al、Mg、Cr、Fe含量有关。在不同捕虏体中尖晶石成分具有不同的变化范围,尖晶石化学成分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Mg#与Cr#,Mg#与Fe2 和Cr与Al呈现负相关性,而Mg#与Al#呈现出正相关性,反映不同捕虏体中尖晶石具有同一来源和成因联系。在地幔岩石部分熔融和结晶过程中Cr和Al的分异明显。固溶体条件下基本服从八面体Cr Al替代关系,而不同地幔捕虏体中尖晶石的成分差异是岩浆部分熔融和结晶过程中元素分异、固溶体离子替代的结果。  相似文献   
425.
为了提高省级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的全面质量管理水平,整合气象信息资料传输管理、综合观测系统运行监控、自动站实时数据质量控制和短信报警等业务质量管理功能,设计开发了湖北省气象监测网络业务管理软件系统。目前,该系统已成为湖北省气象监测网络业务重要值班平台之一。系统投入业务运行以来,湖北省各类气象资料收集上传质量呈现上升并保持稳定的趋势,自动气象站实时资料经自动数据质量控制后数据质量有较大程度的提高。由于采用主流成熟技术开发,系统具有较好的可推广性。  相似文献   
426.
土壤风蚀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基于修正风蚀方程模型(RWEQ)与GIS技术,分析了1980-2018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土壤风蚀变化并分析成因.结果 表明:(1)研究期间,巴彦淖尔市土壤风蚀模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多年均值为40.26 t·hm-2,10年倾向率为-8.02 t·hm-2.2000年前以中度...  相似文献   
427.
采用大地电磁测深和土壤氡气测量两种方法,圈定了冀中坳陷北部四级构造单元(大兴凸起、大厂凹陷、廊固凹陷、武清凹陷和杨村斜坡)的分布范围;查明了凹陷内部的五级构造潜山带(凤河营带、河西务带);厘清了控制坳陷内部凹凸结构的四级断裂,分别是大兴断裂、桐柏断裂、河西务断裂和宝坻断裂;控制凹陷内部构造潜山带的凤河营-西集断裂和杨税务断裂。根据冀中坳陷碳酸盐岩热储埋深大的特征和热源形成机制,确定热储探测采用"坳中找凸"和"凹中找潜山"的原则,同时需满足"源、通、储、盖"四个方面,结合大地电磁测深和土壤氡气测量综合成果,认为凤河营潜山带是钻探有利靶区,并有钻孔印证。另外,研究发现大地电磁测深和土壤氡气测量两种方法在反映深大断裂方面基本一致,起到相互印证的作用;大地电磁测深方法对高阻碳酸盐岩热储解释准确,基于一维反演作为初始模型的二维反演方法更适合冀中坳陷的凹凸相间构造格局的解释。  相似文献   
428.
伊通火山群是以新生代火山地质环境为主形成的自然形态、自然环境系统,在火山地质构造、成因机制、典型岩石露头、地形地貌等方面有其自己的特色。因特殊的火山成因机制被火山学者命名为"伊通型"火山,所在区域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地质公园。伊通火山群地质遗迹具有火山地质科学研究的典型性和科学性、可供游人欣赏和休憩的自然性与观赏性。  相似文献   
429.
通过测定麻疯树和枫杨幼苗在5种模拟喀斯特逆境下的光合以及δ13C值的变化,分析其光合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第15天,麻疯树幼苗在偏碱性、干旱、低磷、高重碳酸盐和低营养下的净光合速率(Pn)分别为4.39、0.27、2.58、3.08和6.26 μmol·m-2·s-1,第25天则分别变为4.09、0.66、4.57、3.83和4.04μmol·m-2·s-1;枫杨幼苗的Pn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低于麻疯树,枫杨幼苗在第25天的Pn有所升高.干旱下枫杨幼苗的初始荧光(Fo)显著升高,光系统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显著下降,与麻疯树幼苗相比,其光合结构受到更为严重的损害.第25天各逆境下麻疯树幼苗的δ13C值与对照相比显得更为偏正,其对胞内HCO3-的利用能力较强.因此,在山坡缺水环境适宜种植麻疯树,而在沿溪涧河滩阴湿环境则适宜种植枫杨.  相似文献   
430.
西北太平洋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引入滑动窗口导纳技术(MWAT),计算西北太平洋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首先,基于SIO V15.1海底地形模型,模拟研究了MWAT法计算Te的精度,表明当TeTe≥5 km时,相对误差在10%以内.分别采用GEBCO、SIO V15.1和BAT_VGG海底地形模型,构建了西北太平洋Te,通过对获得的洋壳密度参数和实测导纳与模型导纳之差的均方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BAT_VGG模型更适用于Te计算.西北太平洋Te均值为13.2 km,标准差为6.9 km,以板块冷却模型为参考,主要分布在150℃~450℃等温线深度范围内.白垩纪和侏罗纪时期岩石圈Te分布在150℃~300℃等温线深度范围内,且未随海山加载时岩石圈年龄增大而增大,说明海山加载时岩石圈年龄不是影响其强度的唯一因素.南太平洋超级海隆活动,以及研究区域广泛存在的断裂带构造,都曾对本区域岩石圈演化产生过重要影响,可能是本地区岩石圈Te较小的构造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