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邓江红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4,21(3):29-38
映秀地区花岗岩属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彭灌杂岩”南段之组成部分,岩石类型以二长花岗岩,云闪长岩为主,少量花岗闪长岩。按照同源岩浆演化序列的观点,根据岩石学,经学及地球化学,接触关系等特征,将该区花岗岩划分为8个花岗岩单元。其岩石为稀土总量偏低,具负铕右倾形式的钙碱性次铝及过铝型酸性侵入岩,分属造山前陆弧I型花岗岩的成分演化序列及造山晚期S型花岩的结构演化序列,其形成时代为中一晚元古代。 相似文献
13.
祝桑弧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南部,楞古-孜河弧形背斜位于弧顶部位。楞古-孜河背斜主褶皱、内部小褶皱及叠加褶皱的特征表明其形成经历了印支晚期自北向南的滑脱作用,燕山早期南北向挤压作用及燕山中晚期南西-北东向挤压作用等三次构造变动。其成因可能与扬子板块与劳亚板块的俯冲、碰撞有关。 相似文献
14.
15.
香格里拉地区广泛分布印支期中-中酸性浅成-超浅成岩体,位于西斑岩带的浪丁岩体主要由角闪闪长玢岩、石英闪长玢岩、含辉石角闪闪长玢岩组成。锆石U-Pb年龄显示岩体侵位于206.4±3.9 Ma。其地球化学特征与埃达克岩相似:SiO2含量为56.66%~64.84%,平均60.42%;Eu异常不明显(Eu/Eu*为0.90~1.23,平均为1.08);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贫高场强元素;高Sr(490~1165×10-6,平均842×10-6)、Sr/Y(37.4~77.2,平均56.9)、La/Yb(21.7~28.4,平均25.6),低Y(13.1×10-6~17.4×10-6,平均14.6×10-6)、Yb(1.20×10-6~1.56×10-6,平均1.37×10-6)。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浪丁岩体形成于岛弧环境下,其形成与晚三叠世甘孜理塘洋壳板片的部分熔融有关,该地区的甘孜-理塘洋壳向西俯冲时,可能以较低的角度进入中咱地块之下。 相似文献
16.
17.
云南中甸峨眉山玄武岩中超基性—基性岩包体的地幔流体微观踪迹及其熔离成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甸峨眉山玄武岩中超基性—基性岩包体的岩相学、电子探针、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发现在光学显微镜下呈黑色不透明的物质,在电子显微镜下表现为硅酸盐和尖晶石族氧化物为主的超显微隐晶—非晶质集合体。结合超微晶矿物晶体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认为,该物质是一种具熔浆和超临界性质及地幔流体属性的富铁(微晶)玻璃,是深部地质过程中,包含于幔源岩浆并与其同步运移但互不混熔的地幔流体作用遗留的微观踪迹物质。该地幔流体在伴随幔源岩浆的结晶成岩过程中,表现出由硅酸盐→尖晶石→磁铁矿→铬铁矿→钛铁矿的熔离作用,并相应触发主岩和包体岩石的交代蚀变和金属矿化,是推动和引发地壳中成岩成矿的重要动力源和物质源。由此进一步认识到,滇西地区上地幔发育峨眉地幔柱活动,为该区二叠纪之后的不同部位和不同矿种的内生多金属成矿提供了有利的深部地质背景条件。 相似文献
18.
位于义敦岛弧带南端的中甸弧广泛发育印支期中-酸性浅成-超浅成复式杂岩及与之有关的斑(玢)岩型矿床;在其西斑岩带内,主要分布有阿热、春都、雪鸡坪和烂泥塘等4个斑(玢)岩体。阿热岩体的特征与埃达克岩相似:SiO2>58.06%,平均58.64%,高Al2O3(14.77%~17.29%)、Sr(490×10-6~1409×10-6)、Sr/Y(37.44~83.79)和La/Yb(4.62~31.48,平均28.51)值,低Y(13.1×10-6~16.82×10-6)和Yb(1.20~1.61)值,δEu为0.90~1.02,REE球粒陨石配分曲线呈平滑的右倾形态,富集轻稀土,严重亏损重稀土,具较高的MgO(0.91%~3.77%)及Mg#(37.84~70.00)值,与其他含矿岩体特征基本一致。通过对主量和稀土及Sr元素研究对比表明,研究区岩石可能由于俯冲的甘孜—理塘洋壳发生断离,先后引发地幔楔及洋壳部分熔融,初始熔浆与地壳发生不同混染叠加并随区域性收缩沿现今格咱断裂东侧短时间内多次脉动侵位形成具岛弧岩石向埃达克质岩石过渡特征的线性串珠状岩体,其源区残留组合有石榴石+单斜辉石+角闪石,初始熔浆上侵过程中受到地壳不同程度的混染叠加可能是导致该带成矿差异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分布于扬子地台西缘、哀牢山-红河断裂带的新生代碱性侵入岩为研究板内岩浆系统中的壳幔作用及地球化学循环提供了理想的研究窗口。研究选择对香格里拉地区可麦洛碱性侵入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测试分析,结果显示该岩体具有高铝(wAl2O_313.50%~15.50%,平均14.63%)、碱值(wNa2O+K_2O为6.79%~9.95%,平均8.74%)的特征;w(MgO)为1.74%~5.25%,平均为3.21%;w(Ni)为25.17×10-6~127.16×10-6,平均54.47×10-6;w(Cr)为12.86×10-6~48.23×10-6,平均26.76×10-6,与滇西新生代碱性岩相比富含亲稀土元素(644.55×10-6~402.09×10-6),Eu异常不明显(Eu/Eu~*=0.89~1.09)。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出较强的负K,Ti(Ti/Ti~*=0.38~0.45)异常,Nb异常变化较大(Nb/Nb~*=1.29~0.47)。综合分析该侵入岩可能起源于壳幔过渡带的部分熔融,其源区残留有石榴石、角闪石和金云母。软流圈上涌及下地壳拆沉很可能导致扬子地台西缘下伏岩石圈地幔与下地壳形成物质能量交换,而长期的壳幔反应会造成岩石圈地幔弱化,局部出现低强度的弱化岩石圈地幔,形成壳幔过渡带。 相似文献
20.
滇西昌宁更戛乡下泥盆统向阳寺组位于冈瓦纳大陆与泛华夏大陆间昌宁—孟连结合带北段西侧。文章首次发现向阳寺组中存在硅质岩,并对其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硅质岩中发育海百合茎、放射虫及硅藻。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向阳寺组硅质岩Si O2质量分数为85.43%~93.50%,Al/(Al+Fe+Mn)平均值为0.77,处于生物成因范畴;硅质岩稀土元素分析结果为其REE总量平均值为53.208×10-6,稀土元素北美页岩标准化配分曲线相对平坦,δCe平均值为1.02,δEu平均值为1.01,LaN/CeN平均值为0.99,LaN/YbN平均值为0.84,表明硅质岩形成于近大陆边缘的深海沉积环境。随着早泥盆世昌宁—孟连洋的快速扩张,保山地块边缘区域性同沉积断裂发育,造成了更戛乡向阳寺组大面积的硅质岩沉积。结合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与古生物研究,认为更戛乡向阳寺组硅质岩属冈瓦纳大陆保山地块边缘亲昌宁—孟连古特提斯洋的深海沉积的产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