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4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42篇
海洋学   13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大洋富钴结壳资源调查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富钴结壳是继多金属结核资源之后被发现的又一深海沉积固体矿产资源,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底均有分布。据估算,全球三大洋海山富钴结壳干结壳资源量为(1081.1661~2162.3322)×108t。世界各国对富钴结壳的调查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截至目前,已有日本、中国、俄罗斯和巴西等4个国家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了富钴结壳勘探合同,而韩国的矿区申请也于2016年获得核准。富钴结壳按形态可分为板状结壳,砾状结壳和钴结核3种类型。富钴结壳内部结构构造在宏观上通常表现为三层构造,即底部亮煤层、中部疏松层和顶部较致密层;在微观下主要表现为柱状构造、叠层构造、斑块状构造、纹层状构造等多种类型。富钴结壳的矿物成分主要为自生的铁锰矿物,包括水羟锰矿、钡镁锰矿、羟铁矿、四方纤铁矿、六方纤铁矿、针铁矿等。富钴结壳富含Mn、Fe、Co、Ni、Cu、Pb、Zn等金属元素以及稀土元素和铂族元素,其中Co含量尤为显著。三大洋中,以太平洋富钴结壳的Co平均含量最高。富钴结壳的生长过程极其缓慢,平均仅几毫米每百万年。研究表明,西太平洋富钴结壳最早于始新世-早中新世开始生长。目前通常认为富钴结壳为水成成因,即Co、Fe、Mn等金属元素来源于海水。此外,有研究表明微生物在富钴结壳的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富钴结壳的分布及特征受地形、水深、基岩类型、海水水文化学特征、经纬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主要分布于碳酸盐补偿深度以上、最低含氧带以下、水深800~2500 m的海山、岛屿斜坡和海底高地上,西、中太平洋海山区被认为是全球富钴结壳的最主要产出区。  相似文献   
12.
13.
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利文斯顿岛 Miers Bluff组 (MBF)是一套岩层倒转、强烈变形、浅变质的浊流沉积地层 ,主要由砂岩、泥岩、粉砂岩及含砾砂岩组成 ,具有很好的韵律层 ,形成鲍玛序列 ,通常被认为属于近海底扇浊流沉积 ,并当作中新生代火山岩的基底。最近发现的孢粉化石指明其时代属晚三叠世 ,从而解决了久来时代的疑问(石炭—三叠纪 ,二叠—三叠纪 ,或前侏罗纪 )。分布在南极半岛格雷厄姆地的特里尼蒂半岛群、南奥克尼群岛的杂砂岩—页岩组、智利南部乔诺斯群岛乔诺斯变质杂岩的 Potranca组以及新西兰惠灵顿的 Torlesse杂岩应是时代相当、岩性及沉积环境相似的岩层。三叠纪末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 ,这一浊流地层褶皱、变形、隆升 ,具有相同的构造风格 ,是冈瓦纳古陆在侏罗纪早期开始裂解前夕一次构造事件的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14.
西南极利文斯顿岛晚三叠世迈尔斯陡崖组形成于海底浊积扇中扇的上、下部分,发育着许多海相遗迹化石.在采集到的样品中鉴定共有15个遗迹属、16个遗迹种,其中有10个可以鉴定到遗迹种、两个比较种,4个只鉴定到遗迹属,未鉴定到遗迹种;并建立了1个新遗迹属及新遗迹种是文献中从未发现的.除新遗迹属种外,其余14个遗迹属,15个遗迹种都曾经在深海相浊积岩内发现过,Belorhaphe、Glockerichnus、Lophoctenium、Rhabdoglyphus、Paleodictyon、Sublorenzinia、Spirophycus、Strobilorhaphe、Tuberculichnus、Cochlichnus等属于浊流前产生在深海相泥岩内的高度分异的雕画迹(Graphoglyptida),它们产于泥岩却保存为上覆砂岩底面的铸型凸起.FucusopsisNeonereites却产生在砂岩内代表浊流后形成的沉积后遗迹组合.这些遗迹化石属深水的Nereites遗迹相,为研究区的沉积环境增添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广西钦州小董——板城地区发育较好的晚泥盆世至晚二叠世含放射虫硅质岩,剖面连续。本文对板城地区石梯水库晚泥盆世含放射虫硅质岩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分析,指示这些硅质岩形成于大陆边缘与深海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说明在晚泥盆世钦州地区不存在大洋,与当时在华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发育古特提斯洋不符。  相似文献   
16.
南海成因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作为西太平洋边缘海中最大的海盆,其成因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密切相关,而且也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气产区,成为国内外地质学家长期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南海成因模式进行概括和总结,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南海成因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应重点研究的方面。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has reported the first application of 40Ar/39Ar dating to orthoclase from Qitianling granite. The resultant plateau ages yielded by three orthoclase specimens 2KL-17, 99LQ-2 and 2KL-31 (Note: The last one was taken from the part of granite which had been attributed to Cailing super-unit of the Indosinian Period by the former researchers) collected from the said granite are (139.57±2.79) Ma, (140.55±2.81) Ma and (144.91±2.90) Ma respectively. The above-mentioned ages represent the closed 40Ar/39Ar age of the orthoclase. The consistency in age dating results, the similarity in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ock textures, and the NW-SE orientation of orthoclase phenocrysts almost throughout the granite,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urong super-unit and the Cailing super-unit that form the main part of the granite, suggesting that they are products of comagmatic conjugate differentiation during the Late Jurassic. This paper also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Qitianling granite and the Qianlishan granite.  相似文献   
18.
骑田岭花岗岩~(40)Ar/~(39)Ar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报道骑田岭岩体长石~(40)Ar/~(39)Ar定年的结果.~(40)Ar/~(39)Ar方法定年在骑田岭岩体还是首次应用.测定的3个正长石样品~(40)Ar/~(39)Ar坪年龄(Ma)分别为(139.57±2.79)(2KL 17),(140.55±2.81)(99LQ-2),(144.91土2.90)(2KL-31),上述年龄反映了骑田岭岩体主体芙蓉和菜岭超单元岩浆冷却到正长石Ar-Ar封闭的年龄.可以认为这是岩体形成的最小年龄.其中2KL-31样品采自前人划为菜岭超单元的印支期花岗岩.菜岭超单元和芙蓉超单元年龄相近,与两单元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结构的相似性以及正长石斑晶在几乎全岩体中呈NW-SE定向排列的地质事实相吻合.表明芙蓉与菜岭两个超单元岩体是晚侏罗世同源岩浆分异的产物.对骑田岭岩体和千里山岩体进行了对比讨论.  相似文献   
19.
利用经过特殊组装的天然气水合物共振装置塔(GHRC),南安普顿大学开发出人工合成水合物的各种方法,并且测量了所产生的沉积物的各种性质,如剪切波(VS)、压缩波(VP)和它们各自的衰减值(QS^-1和QP^-1)。有两种方法值得考虑:第一种方法使用气体过剩技术,孔隙空间中已知水的体积可指示水合物的量:第二种方法在水饱和的孔隙空间的情况下用已知量的甲烷气体去制约水合物的体积。这两项技术的结果表明,在过剩气体条件下生成的水合物在低的饱和度情况下(3%)会导致沉积物结构的加强;然而,过剩水条件下即使足在水合物高饱和度情况下(40%),也只可观察到强度的缓慢增加。此外,在过剩气体实验中,衰减结果显示出阻尼在水合物的饱和度为5%左右时出现峰值,然而在过剩水实验中,阻尼随着孔隙空间中水合物含量的增加而持续增加。通过分析以上两种方法的结果,可以看出合成水合物的方法显然会影响含水合物砂的性质,并且也必定会影响孔隙空间中水合物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在过去二十年中,大陆破裂分离过程的对称性和非对称性存在许多争论,一些作者提出了非对称性的简单剪切模式,另一些作者则强调对称性、纯剪切模型和部分二者的结合。在非火山型边缘大陆下的地幔上涌侵蚀使得一些作者认为简单剪切模式是正确的,但缺乏足够的支持证据。从共轭边缘对的沉降史之证据是可疑的,这些边缘详细的地壳和岩石圈结构不十分了解,不能得到确定的结论。在Porcupine盆地,这里大陆破裂分离的最后阶段是可知的,不对称构造的发育是存在的,它们显然与在随着地壳完全脆裂过程中地壳和地幔的后期耦合作用有关。这和理论模拟的结果是一致的,只有当地壳和地幔紧密耦合时,仅仅在岩石圈尺度上可预测不对称模型的发育。然而,对在地幔连续剥露过程中是否一直是存在这样不对称性仍不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