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86篇 |
免费 | 728篇 |
国内免费 | 56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16篇 |
大气科学 | 588篇 |
地球物理 | 331篇 |
地质学 | 1527篇 |
海洋学 | 459篇 |
天文学 | 97篇 |
综合类 | 237篇 |
自然地理 | 22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7篇 |
2023年 | 98篇 |
2022年 | 114篇 |
2021年 | 125篇 |
2020年 | 83篇 |
2019年 | 123篇 |
2018年 | 124篇 |
2017年 | 70篇 |
2016年 | 92篇 |
2015年 | 100篇 |
2014年 | 155篇 |
2013年 | 151篇 |
2012年 | 150篇 |
2011年 | 139篇 |
2010年 | 153篇 |
2009年 | 152篇 |
2008年 | 145篇 |
2007年 | 147篇 |
2006年 | 177篇 |
2005年 | 94篇 |
2004年 | 113篇 |
2003年 | 144篇 |
2002年 | 103篇 |
2001年 | 88篇 |
2000年 | 107篇 |
1999年 | 73篇 |
1998年 | 88篇 |
1997年 | 75篇 |
1996年 | 63篇 |
1995年 | 76篇 |
1994年 | 59篇 |
1993年 | 67篇 |
1992年 | 70篇 |
1991年 | 41篇 |
1990年 | 45篇 |
1989年 | 33篇 |
1988年 | 25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20篇 |
1984年 | 27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7篇 |
1965年 | 3篇 |
1959年 | 5篇 |
1958年 | 6篇 |
195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992.
利用国家天文台(北京和昆明)的射电频谱仪(频段为0.65~7.6 GHz)和相关的NoRH/17GHz射电以及TRACE/171 EUV和Yohkoh/SXT的观测资料,分析了2001/04/10和10/19的2个共生精细时间结构的稀有事件,这2个事件的射电爆发时间轮廓和观测特征相似,通过这2个事件的微波(17GHz)偏振观测资料的比较,发现这2个射电爆发均由包含多重(4极)磁结构的复杂活动区引起,特别指出这2个耀斑最后都导致了耀斑后相的分米波射电爆发(第二次触发耀斑),这可能是后环引起的射电爆发。它们都分别对应于双极磁位形,表明这两次触发耀斑是由相似的耀斑模型产生。2个分米波爆发可能是相似(homologous)耀斑的射电表现,可以推测这两次耀斑的驱动器可能皆是磁流浮现或对消(因为源区有新的单或双极出现或消失),而它们的触发器皆是由双极反向Y型位形(具有一个双极拱的单磁流系统)的磁重联,耀斑后环的演化是导致耀斑后相分米波射电爆发的必要条件。我们认为,这双带耀斑对应的宽带射电爆发辐射机制是回旋同步加速辐射过程,而耀斑后相的窄带分米波爆发的辐射机制是等离子体辐射过程。 相似文献
993.
通过组成-自由能关系曲线的分析,提出斜方顽火辉石-正铁辉石(MgSiO3-FeSiO3)固溶体出溶的临界温度约为753K;组成XFe为0.82左右的富铁辉石固溶体处于介稳态,出溶作用有利于系统自由能降低;出溶作用是以Fe^2 、Mg^2 离子逆扩散的方式进行的;出溶作用的推动力是上凸区域介稳相与平衡相之间的化学位差。 相似文献
994.
下庄铀矿田337矿床成矿机理及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337铀矿床是下庄铀矿田成矿年龄最早、成矿温度相对较高、矿岩时差小的岩浆热液型铀矿床的代表.据作者及其他研究者近年来对该矿田及矿床开展的岩体成岩年龄、岩体蚀变年龄、岩体的主量和微量元素组成及同位素等的综合研究揭示:与337铀矿床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的帽峰岩体单颗粒锆石测试的成岩年龄为206~238.2 Ma,而岩体中次生白云母的40Ar/39Ar法坪年龄变化于131~136 Ma之间,后者与该矿床主要铀矿化年龄130.3~138 Ma相近;在贵东花岗质杂岩体中,Al2O3/TiO2含量比值表明帽峰岩体可能是源区熔融温度最低的岩体,帽峰岩体还是稀土总量最低且是唯一显示较典型"四分组效应"的岩体,同时还具有变化的δ18O值和最低的(87Sr/86Sr)i值.上述研究结果说明337铀矿床的形成过程和动力学背景可能是:印支主碰撞晚期或后碰撞阶段本区富铀地层发生部分熔融作用形成了富铀的强过铝质花岗岩帽峰岩体,燕山晚期(140 Ma以后)大陆拉张背景下多期次基性脉岩侵入,带来高热和矿化剂CO2,并驱动大规模流体运动,活化和萃取了富铀花岗岩中的铀,在不同部位(裂隙发育地段或在基性脉岩与花岗岩的接触部位)沉淀形成铀矿体(床),337铀矿床是本区第1期铀成矿作用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995.
996.
997.
随着Web技术与GIS技术的迅猛发展,设计开发基于Web GIS的大型防汛指挥信息服务系统已变为可行与必须。结合黑龙江省防汛指挥信息服务子系统的设计开发实际,研究使用基于B/S体系的Arc IMS作为Web GIS的解决方案;研究解决应用Arc IMS中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以正向与反向信息查询为例,研究设计信息查询的数据流程;为便于空间数据的管理与应用,研究图层的划分与组织方法;为达到经济与实用的目的,研究不同比例尺地图的无视觉差切换;为按用户要求表现地图,研究如何编写地图配置文件。还给出了这些关键技术在实际设计开发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98.
天然气水合物地震似海底反射现象AVO正演模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似海底反射(BSR)现象是用人工地震方法识别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地层的重要标志之一。针对水合物沉积物的悬浮、颗粒接触和胶结3种微观模式,进行了似海底反射现象正演模型的研究,考查了BSR现象产生的地震地质原因和运用AVO判断游离气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地震合成记录的帮助下,结合AVO变化曲线,可以认为BSR的成因有两种情况。实际工作中需要运用多种信息的综合分析而不是一种简单固定的模式来解释BSR的复杂成因。水合物沉积的3种微观模式都存在水合物的临界饱和度,当介质中水合物饱和度小于临界饱和度时,可以通过AVO曲线的变化形态来判断水合物沉积层下伏介质中是否含有游离气;而大于临界饱和度时,AVO技术则难以适用。AVO曲线形态、BSR现象与游离气三者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同样需要通过多种信息的综合分析来解释。 相似文献
999.
甘肃黄土高原春旱的气候特征及预测方法 总被引:18,自引:16,他引:18
利用甘肃黄土高原55个气象站在1968-2000年间的春季降水、气温资料, 计算了春季干湿指数, 划分了春旱标准, 用REOF方法进行了气候分区, 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 计算了其与欧亚500hPa高度场、赤道北太平洋海温和高原加热场的相关关系, 建立了甘肃黄土高原春旱的均生函数预测模型。结果表明, 干旱有三个高发区, 频率为36%~57%, 约2~3年一遇, 且有增加的趋势。春旱与当年高原500hPa高度场、赤道北太平洋海温及上年盛夏高原加热场呈正相关, 与前期冬季高原加热场呈负相关, 所建立的预报模型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