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4篇
  免费   161篇
  国内免费   210篇
测绘学   95篇
大气科学   156篇
地球物理   130篇
地质学   595篇
海洋学   114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78篇
自然地理   8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基于ArcGIS Engine对ArcGIS MDB/GDB数据进行坐标转换时,注记图层的坐标转换方法不同于点、线、面数据层,常规点、线、面数据层坐标转换方法较为成熟,但注记图层的坐标转换方法则资料匮乏.本文探索出一种基于ArcGIS Engine的注记图层坐标转换方法,既能够保持数据中注记图层字段定义、数据内容与原数...  相似文献   
982.
气候变暖降低了霜冻发生的频率,但生长季延长使植被更容易暴露在霜冻中.同时,植被物候和光合初级生产力的变化导致植被变绿速率发生改变.大兴安岭是中国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和最早做出响应的地区之一,该区域霜冻对不同植被变绿速率的影响还未得到充分研究.论文使用NOAA气候数据记录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分析了 1982-2019年大兴...  相似文献   
983.
南岭构造带的基本地质特征   总被引:56,自引:1,他引:55  
南岭构造带发育在强烈褶皱变形的基底之上,发育了华南地区最大规模的早中生代花岗岩和裂谷盆地。基底由变质的新元古代一奥陶纪复理石一火山岩系和未变质的晚泥盆世一早三叠世沉积岩系所组成。与南岭带构造演化关系最为密切的区域断裂带有萍乡一桂林、龙岩一海丰、赣江等5条,制约着中、新生代岩体和盆地的分布、规模和产状。无论是物质来源还是形成与演化的动力学背景,南岭构造带均离不开其北面的大别造山带和南西面的印度支那造山带。南岭地区存在3条近东西方向的花岗质岩带,严格受深部构造制约,岩体常受褶皱和断裂构造控制。3个花岗岩带中的岩体时代,具有横向上北老南新、走向上西老东新、朝大洋方向年轻化的迁移演化规律,中生代东西向的花岗岩带是在古特提斯构造域近东西向的断裂带基础上发育的,岩浆热隆伸展构造和变质核杂岩多数发育在两组大断裂的交汇处。在研究区厘定出3种基本盆地类型,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发育类前陆盆地,中侏罗世发育裂谷盆地,早白垩世属火山-沉积断陷盆地,晚白垩世以来则几乎全是箕状断陷盆地。前中侏罗世盆地构造主要受特提斯构造域和印支期碰撞的影响,晚侏罗世以来盆地构造则主要受太平洋构造作用和陆内深部构造的联合制约。武夷山是晚中生代的古地理与气候分隔带;赣江带是晚中生代的火山岩界线;闽西-赣南-粤东地区存在一个近东西向的中侏罗世陆内裂谷带。区内存在3种盆一岭耦合类型:挤压逆冲型(少量)、走滑剪切型(少量)和伸展拆离型(大量)。中、新生代盆地构造和花岗岩山岭有着密切的时空与成因联系,共同构成了华南盆岭构造体系。最后对前中生代构造作用、印支期构造事件、两种构造体制的转换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晚泥盆世-中三叠世研究区为浅海-滨海环境,几乎没有岩浆活动,龙潭期曾区域抬升为陆,地质事实不支持华南东部存在晚古生代深海洋盆的观点;南岭地区J2和J3之交形成的两类不同力学性质、岩石组合、应力场特征的盆地构造,是特提斯向太平洋构造域转变的宏观标志;南岭东段是这两种构造体制叠置和转换的重要位置之一。  相似文献   
984.
通过对南秦岭与中秦岭之间陡岭-小茅岭隆起构造-岩浆岩带西段柞水-镇安-山阳之间的磨沟峡、黑沟和冷水沟等岩体的锆石U-Pb定年研究,获得磨沟峡闪长岩年龄743±12Ma、黑沟碱性花岗岩年龄686±10Ma、冷水沟辉长岩年龄680±9Ma;侵入冷水沟辉长岩的正长闪长斑岩年龄141.7±1.4Ma,确定这些岩体形成时代分别为新元古代中、晚期和早白垩世初.岩石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新元古代中、晚期岩体形成于大陆裂解环境,较早期的磨沟峡闪长岩,岩石地球化学具板内花岗岩的特征;较晚期的冷水沟和黑沟岩体,由超基性-基性岩和偏碱性花岗岩组成,具非造山双模式岩浆岩组合特征.侵入冷水沟辉长岩的正长闪长斑岩为高K-钙碱性岩浆岩,具后造山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新元古代岩浆岩为古中国地台裂解的产物,燕山期正长闪长岩则代表秦岭多旋回造山最终完成的时代.  相似文献   
985.
根据不同的地质情况,选择比较合理的勘探网度,就可以用较少的钻孔获得较多的地质信息,在满足建井设计和采矿要求的前提下,达到技术合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986.
邓嘉美  陈佳  高琼  张华英  王军  叶泵  李孝宾 《地震》2016,36(3):99-108
利用宾川主动源项目16个地震台站2011年9月~2014年1月期间记录的5.8级以上远震波形资料, 提取各台站下方的P波接收函数, 并据此计算、 分析宾川地区地壳厚度变化情况和泊松比分布特征。 高空间分辨率的结果显示: 宾川地区平均地壳厚为45.3 km, 地壳厚度呈“北深南浅”、 “西浅东深”的特征。 地壳厚度最深的是小银甸, 47.9 km, 最浅的是排营台, 42.1 km, 两者相差5.8 km。 程海断裂附近Moho面较深, 红河断裂附近Moho面较浅; 程海断裂附近地壳厚度变化较明显, 红河断裂附近变化较缓。 从泊松比的分布情况来看, 研究区内泊松比分布是不均匀的, 自南向北存在较大差异, 呈“北低南高”的特征。 红河断裂附近, 泊松比属于中高(0.26≤σ≤0.29), 程海断裂附近, 泊松比较低(σ≤0.26)。 泊松比分布特征和地壳厚度相反, 表明宾川地区的增厚方式主要由上地壳增厚所致。  相似文献   
987.
数值流形方法对岩土工程开挖卸荷问题的模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数值流形方法数学覆盖与物理网格的相对独立性,考虑任一时刻体系中真实存在的各平衡力项对体系平衡的作用,提出用数值流形方法模拟岩土工程开挖卸荷的方法。相对于传统数值方法,数值流形方法在模拟开挖时不用计算开挖面上的释放荷载,不用为卸除的材料部分准备专门的单元,简单的数学网格可以适应任意的开挖过程,使其对开挖的模拟更加简便和有效,同时高阶的流形方法对开挖问题具有较高的求解精度。  相似文献   
988.
邓金枝 《吉林地质》2005,24(3):99-100
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矿业是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基础产业之一,也是地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因此,矿业经济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我们矿政管理工作的方向、目标和政策就是:“我们对国土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必须严而又严,总的原则是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  相似文献   
989.
石油开采引起的油藏压实与地面沉陷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油开采过程中的油藏压实和地面沉陷是海上油田开发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对油藏压实与沉陷的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给出了油藏压实与沉陷量的预测模型及计算方法,并以某海上油藏实例进行了计算。对于油藏开发整体规划、海上作业平台优化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0.
沙湾凹陷作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重要的油气富集凹陷,在红车断裂带和斜坡区域均有重大油气发现。为明确沙湾凹陷周缘构造原油的来源,采用全烃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分析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区4套烃源岩和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油-源和油-油对比研究。研究认为沙湾凹陷原油可分为5类,5类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与碳同位素分别表现为不同的特征,其中:A1亚类原油来源于二叠系下乌尔禾组烃源岩高成熟阶段,A2亚类原油来源于下乌尔禾组烃源岩成熟阶段,B类原油来源于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的烃源岩的混合,C类原油来源于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成熟—高成熟阶段,D类原油为侏罗系烃源岩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