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120篇
海洋学   28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72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李鑫  迟明杰  李小军 《地震学报》2018,40(6):820-830
本文以2008年汶川MS8.0地震的烈度数据为基础,采用简化纽马克法对四川省青川县不同岩组的岩土体强度参数组合所对应的滑坡位移进行计算得到滑坡危险性等级图,并以计算得到的预测滑坡区与实际调查的滑坡数据的吻合度作为评价标准,对研究区内岩土体强度参数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大部分区域岩组的岩土体强度参数的合理取值区间与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 50218—94》 建议的参数取值范围基本一致,而本文在此基础上所确定的取值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的精度。   相似文献   
62.
基于筛分水平浓度法的洞庭湖沉积物质量基准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3 2015年调查获取的129个洞庭湖表层沉积物和底栖生物的调查数据,应用筛分水平浓度法初步探讨了洞庭湖沉积物几种重金属沉积物质量基准的推荐值.结果表明,洞庭湖沉积物砷(As)、镉(Cd)、铬(Cr)、铜(Cu)、铅(Pb)和锌(Zn)含量均值为17.2、2.63、56.9、32.4、38.4和96.3 mg/kg(DW);筛分水平浓度法获取的洞庭湖沉积物As、Cd、Cr、Cu、Pb和Zn质量基准分别为11.97、1.13、42.03、19.17、23.63和67.54 mg/kg(DW).通过与不同国家及地区指定的重金属质量基准推荐值以及本地区采用其他方法推导的重金属基准推荐值进行比较,推算出本研究获取的6种重金属沉积物质量基准推荐值接近所有数据的中间值.对于洞庭湖流域,不同方法获取的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基准具有可比性.然而,鉴于用于推导沉积物质量基准的数据采集涉及的区域较为有限,且除了重金属污染外,影响底栖生物分布的因素较为复杂,导致获取的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基准推荐值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63.
地震动参数对边坡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了具有不同峰值加速度、频谱和持时的6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作为输入,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二维均质边坡有限元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地震动作用下边坡模型的加速度和位移响应,揭示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频谱和持时对土坡地震响应的影响作用及其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频谱和持时对土坡地震响应均有显著的影响,其中,边坡坡脚处和坡肩处的变形位移随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特征周期和持时的增大而增大,坡体临空面各点的峰值加速度放大系数呈现随输入地震动特征周期的增大而增大、随输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增大而减小的规律.研究结果可为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设计及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4.
粤东五华河流域的化学风化与CO2吸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对粤东五华河干流和支流水体的物理、化学组成测试数据,应用质量平衡法和相关分析法探讨湿热山地丘陵地区岩石化学风化过程对大气CO2的吸收.结果表明:五华河水体的总溶解性固体含量(77.11 mg/L)接近于世界河流的平均值(65 mg/L);离子组成以Ca2+、Na+和HCO3-为主,可溶性Si次之.五华河流域化学径流组成主要源自硅酸盐矿物化学风化过程的贡献,碳酸盐矿物的贡献较少;大气和土壤CO2是流域内岩石化学风化的主要侵蚀介质.与同一气候带其他河流相比较,五华河流域岩石化学风化过程对大气CO2的吸收通量(2.14×105mol/(km2·a))较低,这主要是由于流域内缺乏碳酸盐岩所导致.  相似文献   
65.
本文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 QbD)理念设计并优化了氨来呫诺(Amlexanox, AML)亲水凝胶骨架缓释片(简称为“AML缓释片”)的处方工艺。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单因素考察结果和鱼骨分析法确定潜在关键工艺参数(Critical process parameters, CPPs),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对CPPs进行筛选,然后用Box-Behnken设计对CPPs进行优化,建立统计模型,对优化后的工艺进行验证并考察其体外释放行为。结果表明骨架材料用量、黏合剂用量和片剂硬度对片剂释放行为有显著影响,当三者分别为50%~55%、62.5%~100%(占干物料的量)、124~142N时制备的氨来呫诺亲水凝胶骨架缓释片能达到释放目标,即2、6、12、18、24 h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8%~10%、25%~30%、50%~55%、75%~80%、95%以上。基于QbD理念设计的氨来呫诺亲水凝胶骨架缓释片处方工艺稳定可行,符合制剂设计的释放要求,具有良好的商业前景。  相似文献   
66.
长生命史飑线极易造成大范围灾害性大风天气,研究其结构及其维持机制对灾害性大风天气预报有重要参考意义。利用浙江地面加密观测和雷达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CentersforEnvironmentalPrediction/NationalCenterforAtmosphericResearch)FNL(Final Operational Global Analysis)再分析资料及高分辨率模式模拟结果对2018年3月4日江南地区出现的一次造成大风的暖区飑线后侧入流进行分析,探讨飑线维持机制。结果表明,飑线发生在南支槽前高低空一致西南气流的暖区环境中,环境具有0~6 km中等到强垂直切变、高对流有效位能、中层和近地面有明显干区的特征;3 h负变压异常指数对此次过程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飑线表现为“TS”结构,但层云区相对较窄;反射率因子核位于中层径向辐合下方下沉气流中。模式模拟结果表明,后侧入流及下沉气流在系统内部、后部分别强迫出逆时针和顺时针垂直环流,构成了飑线最主要结构特征;后侧入流紧靠系统后缘而位于对流层中层,促使上升气流由倾斜转为垂直;此后后侧入流...  相似文献   
67.
中晚三叠世(延长期)鄂尔多斯盆地发育两种不同构造类型的盆地边缘,其中西南缘为强烈逆冲导致的挠曲沉降背景下发育的前陆盆地,北中部为稳定沉降的克拉通内盆地.中上三叠统延长组可划分为四4个区域性的三级层序,它们均由微角度不整合或区域性冲刷面所分隔,内部自下而上由低位体系域、湖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构成,但盆地西南缘和北中部的层序构成在沉积样式上存在明显差异:西南缘由于逆冲造山而发育巨厚的砾岩带和不整合,北中部稳定沉降的克拉通则发育加积的河流相砂、砾岩和平行不整合.西南缘的沉积构成反映了从逆冲挠曲沉降到回弹上隆的演化过程,层序界面的形成与回弹隆起、剥蚀和冲断作用有关.前陆盆地的层序地层格架和体系域的配置受褶皱冲断带活动控制,其层序序列反映了中晚三叠世造山带向前陆盆地不断逆冲的过程.北中部的层序演化反映克拉通缓坡背景下的河流-三角洲沉积序列,由底部的粗碎屑辫状河沉积、中部的曲流河沉积和顶部的细碎屑河漫滩沉积构成,受湖平面升降变化控制.在缓坡背景下的低位体系域沉积期,由于可容纳空间有限,大量的河流沉积物只能通过侧向迁移、侵蚀和搬运,在冲积平原上形成砂体的侧向复合加积,构成特定的侵蚀不整合边界.  相似文献   
68.
德令哈盆地下侏罗统含煤磨拉石盆地组合是在以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的沉积环境下发育起来的.简要报道研究区冲积扇-扇三角洲体系沉积及其组合特征,在此基础上借助马尔科夫链建立冲积扇-扇三角洲体系沉积旋回的结构模式,并探讨该结构模式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69.
通过川东北诺水河溶洞群石笋的年代学分析,发现多支时代跨越35~ 40kaB. P.的石笋记录了发生时间在38~ 39 kaB. P.的事件: 有的石笋发育中断,有的石笋生长轴心发生了变化,有的石笋则刚刚开始发育。初步的证据显示该事件不是气候成因所为,也不像由于洞穴局部塌陷引起。考虑到秦岭山地是新构造活动十分发育的地区,为此我们推测该事件很可能与某一次构造活动有关,也可能是由一次大规模重力地貌过程(如滑坡)造成。因此,洞穴沉积物(包括石笋、石钟乳和流石等)可望为川东北地区的新构造活动尤其是地震事件研究提供一种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70.
南海南沙海域主要盆地含油气系统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沙海域主要盆地含油气系统及其成藏要素受构造演化阶段控制和影响,表现为不同类型盆地的充填却具有类似的特点,即同期地层沉积特征相似且起分隔作用的不整合年龄相当。主要盆地经历了古近纪—早中新世裂谷期和中中新世以来的后裂谷期构造发展阶段,发育4种各具特色的含油气系统:(1)万安盆地西部发育裂谷早期湖相含油气系统;(2)万安盆地东部、曾母盆地巴林坚地区、礼乐盆地和西北巴拉望盆地发育裂谷晚期海侵三角洲含油气系统;(3)曾母盆地中、西卢卡尼亚和东纳土纳发育后裂谷早期海相含油气系统;(4)文莱-沙巴盆地发育后裂谷晚期海退三角洲含油气系统。烃源岩以中新统泥岩为主;煤系仅对气有贡献;其中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占主导地位;海相烃源岩对油的贡献约占一半;陆相烃源岩贡献微弱。储层以上中新统砂岩、中—上中新统灰岩为主;前者聚油,后者聚气。聚油圈闭以构造为主,其次是地层-构造圈闭;聚气圈闭则依次为地层、地层-构造和构造;基岩圈闭常为前裂谷期的裂缝性火成岩或变质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