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44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125篇
海洋学   28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4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72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冀中坳陷古近纪的伸展构造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冀中坳陷的构造格架是新生代的伸展构造系统。该系统以大兴、保定-石家庄拆离滑脱断层为主体,与牛东-河东、马西、宁晋、新河等伸展断层以及徐水-安新变换带和衡水、宝坻-桐柏镇变换断层等组合而成。据平衡剖面和基底沉降曲线分析,冀中坳陷古近纪伸展作用过程持续发育,具幕式特点,以沙三期伸展作用最为强烈。地壳的快速伸展作用与火山活动强度之间缺乏耦合关系。冀中坳陷的动力学成因与伸展背景下的剪切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2.
南祁连南缘弧形逆冲推覆构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明慧 《中国区域地质》1998,17(2):213-217,T002
南祁 南缘弧形逆部推覆构造是一个具有双重叠置结构的推覆系统。原地系统主要为侏罗-白垩纪的含煤岩系和磨拉石建造,外来系统由元古界,古生界和三叠系组成,推覆体滑动的总体方向为SSW,最大推移距离在10km以上,该推覆构造形成于燕山晚期,是在地幔底辟影响下盆地内产生伸展作用和特提斯地体碰撞过程中与板内应力复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3.
根据2005年8~10月在纳木错收集的降水样和相关气象观测,分析该地区降水中δ18O变化特征及其与水汽来源关系,揭示不同水汽来源降水中δ18O与温度之间关系.观测期间水汽来源以西南季风和青藏高原本地气团输送为主.结果表明,纳木错流域夏、秋季节历次降水中δ18O变化主导因素是水汽来源不同.远距离输送夏季风海洋性气团形成的降水δ18O值较低,而局地大陆性气团降水δ18O较高.对同源的降水事件,气温和δ18O值有一定正相关性,因而可能是次一级的响因素.  相似文献   
24.
文书档案管理改革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应用计算机进行文书档案管理的工作程序和收到的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5.
26.
二连盆地早白垩世断陷及基底构造的耦合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底构造在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利用地球物理资料和地表地质调查数据, 对二连盆地早白垩世断陷分布规律与基底构造特征及其关系进行了研究, 并分析了基底构造对富油凹陷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 二连盆地早白垩世68个断陷总体上自北东向南西呈弥散式分布, 这些断陷可分为南部断陷群与北部断陷群, 断陷群夹持在隆起之间, 总体上构成了正负相间的盆岭构造格局.基底构造控制着二连盆地早白垩世断陷分布, 表现为: 断陷群沿着深断裂分布; 坳陷对应着基底先存复向斜, 隆起对应着基底先存复背斜; 刚性的锡林浩特地块分割了断陷群.深断裂作为构造薄弱区在伸展变形过程中优先重新活动, 并控制着断陷的发育与分布; 盖层演化和基底构造之间具有良好的继承性; 基底流变性发生突变的区带对断陷的发育与分布也具有控制作用.盆地基底断裂带上叠的凹陷、基底断裂带交汇处上叠的凹陷和刚性基底上新生的凹陷在伸展变形过程中构造继承性好、沉降量大、优质烃源岩发育, 是富油凹陷发育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27.
为了揭示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断裂带在晚石炭世—中三叠世逆冲断层生长的位移模式和位移—长度关系,本文通过地震剖面解释、地层回剥分析和断层古位移测算来厘定古断层的末端位置,明确断裂生长连接历史,并结合幂律关系,探究了断层生长模式以及断裂带岩性组合、运动学、反转和断层系统内在特征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表明,杭锦旗断裂带的构造演化受基底断裂的分段性制约。其北东走向的分段(泊尔江海子断裂东段)形成较早;在垂向上,断裂中部的位移大,向两端递减;在平面上,断裂末端与东西走向的分段(泊尔江海子断裂西段)叠覆,导致局部位移增大,最终发生硬连接。东西走向的三眼井断裂形成于晚石炭世,先后经历了断层分段、横向扩展和连接的演化阶段。乌兰吉林庙断裂作为调节带断裂,其活动相对较弱且局部发生反转。根据断层位移—长度剖面的几何形态和断层演化阶段分析,可将杭锦旗断裂带的逆冲阶段的位移模式分为4种类型:①近对称的三角状或椭圆状,代表独立断层;②左右极不对称的锯齿状或双峰状,代表断层之间发生软连接作用;③不规则波状,反映多条小型断层的连接作用;④异常尖峰状,代表大型断裂后期位移的调整。杭锦旗断裂带的D_(max)/L数据集与全球其他地区比较,要低一个数量级,可能与断裂带的后期反转有关。最后,针对杭锦旗断裂带在不同时期的构造演化和D_(max)/L变化特征,提出了断裂带逆冲阶段演化的路径模式。  相似文献   
28.
长期以来,对柴达木盆地中生代的大地构造属性一直存在争议.笔者根据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德令哈盆地中生代盆地充填序列、基底沉降过程和大地构造相分析结果认为,该盆地具有典型的前陆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特点.(1)二叠(?)一中三叠世发育类复理石盆地组合和早侏罗一早白垩世发育陆相含煤磨拉石盆地组合,构成前陆盆地的“标型”充填;(2)上凸的总沉降曲线反映前陆盆地的发育规律;(3)德令哈前陆盆地的形成说明柴达木板块和华北板块的末次陆一陆碰撞发生在晚三叠世,早侏罗-早白垩世的构造运动则归属于南祁连对柴达木板块的陆内逆冲推覆作用.  相似文献   
29.
利用常规高空观测资料、浙江多普勒雷达产品、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0.25°×0.25°),统计分析了2015—2021年浙江夏季(6—8月)弱天气尺度强迫背景下午后局地热对流(根据移动速度分为移动型和少动型两类)的时空分布特征、生命周期特征、环境参数特征等。(1)两类热对流触发频次相当,年际变化均较大,但年、月、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午后出现少动型局地热对流的可能性更大,而傍晚出现移动型局地热对流的可能性更大。(2)局地热对流的触发与地形密切相关,对流高频区位于浙东沿海、浙西北、浙西南山区,浙中北平原和盆地均为低频区,热对流触发频次均随高度增加而减少,多触发于山脉及其附近的中低海拔处,中高海拔地区更容易触发少动型局地热对流。(3)两类对流均在弱垂直风切变环境下即可触发,移动型单体更容易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30.
土地利用集约化研究的回顾与未来工作重点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朱会义  孙明慧 《地理学报》2014,69(9):1346-1357
土地利用集约化是粮食安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等多重压力作用下人类土地利用的必然选择。积极推进土地利用集约化进程,使其向可持续集约化方向发展,对于中国这样人多地少的国家而言,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土地利用集约化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但源流更远的农业生产潜力研究、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研究等与土地集约利用有关的研究成果,同样加深了人们对土地利用集约化规律的认识。由于这些工作分散于多个学科领域,相关成果并未得到很好梳理。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本文重点围绕基本特征与测度指标、极值问题与潜力研究、驱动因素与限制因素、环境影响与可持续集约化等4个方面,简要回顾了至今为止土地利用集约化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概要介绍了监测和制图、路径选择、政策选择、城镇用地“集约化”等有待进一步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