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25篇
海洋学   3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由于当前缺乏有效的能源开采和加工场地精细化遥感探测方法和高精度的数据产品,全国尺度的能源开采和加工场地时空分布规律的认识仍显不足。本研究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土地利用/覆盖数据、网络爬虫数据、OSM地图数据和环境专题数据等信息,发展了基于多源数据融合和专家知识参与获取的能源开采和加工场地遥感识别和精细化制图的技术方法,研发了1990、2000、2010和2020年共4期的中国能源开采和加工场地分布数据产品及2010—2020年场地植被恢复信息数据产品,作为中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的组成部分(CLUD-Mining)。CLUD-Mining具有较高的质量和可靠性,数据产品平均精度为91.75%;中国能源开采和加工场地开发建设的面积呈现先增长后减少的发展趋势,1990—2010年,面积增长速度从55.22 km2/a上升到95.51 km2/a,而2010—2020年呈现负增长,平均每年减少27.28 km2;此外,2010—2020年场地植被恢复面积达746.76 km2,主要集中在华北区和西南区;中国能源开采和加工场地分布格局逐渐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本研究对提升中国能源开采和加工场地时空分布特征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场地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2.
原位数据在海洋观测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面向原位数据的海洋观测客户端软件开发复用率低、不同观测平台之间数据通用性差的问题,结合已有的海洋观测软件,利用ActiveX控件开发技术、WebGIS以及WebService技术,提出面向原位数据的海洋观测客户端软件设计模型,通过原型系统验证了模型设计的有效性。该设计模型对于面向原位数据的海洋观测客户端软件的高效率开发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总磷是长江流域水环境污染的首要超标因子,岷江作为长江上游流量最大的支流,总磷污染严重,对长江总磷污染贡献较大。为了解岷江流域总磷污染,采用排污系数法,计算得到2016年岷江流域污染源总磷入河量为1 154 t,以农村生活污染负荷占比最高(51.3%),其次为城镇生活源(28.7%)、农业非点源(8.24%)、工业源(9.57%)、畜禽养殖源(1.21%),城市径流源(0.99%)最低;在空间上岷江流域总磷污染负荷呈中游(64.2%)>下游(32.6%)>上游(3.1%)的特点,与岷江干流总磷浓度变化趋势相符,其中成都市总磷污染负荷最高(51.2%),与区域人口密度高、生产和生活活动密集有关。结合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岷江流域总磷污染成因主要包括农村生活污染治理缺口较大、城镇生活污染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工业企业密布、部分支流总磷污染严重、水污染治理导向不全面。针对岷江总磷污染负荷分布特征及成因,提出“上游保护优质水体、中游治理重污染水体、下游恢复不达标水体”的分区污染防治对策,统筹流域监管体制机制,强化岷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治理。  相似文献   
14.
东亚季风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6]。了解北大西洋地区温度变化和东亚夏季风之间的关系对了解东亚季风的控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葫芦洞和董哥洞石笋δ18O记录显示距今7510ka北大西洋地区千年尺度温度变化对东亚夏季风变化具有重要影响:较强的东亚夏季风与北大西洋地区较高气温对应,反之亦然[7,8]。但是,在此之前东亚夏季风变化与北大西洋地区温度变化之间是否具有类似的联系?到目前为止对这一问题尚没有明确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Land use/cover change is an important theme on the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earth systems and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National land-use changes of China during 2010–2015 were acquired by the digital interpretation method using the high-resolution remotely sensed images, e.g. the Landsat 8 OLI, GF-2 remote sensing images.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d-use changes across China during 2010–2015 were revealed by the indexes of dynamic degree model, annual land-use changes ratio etc.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built-up land increased by 24.6×10~3 km~2 while the cropland decreased by 4.9×10~3 km~2, and the total area of woodland and grassland decreased by 16.4×10~3 km~2. The spatial pattern of land-use changes in China during 2010–2015 was concordant with that of the period 2000–2010. Specially, new characteristics of land-use changes emerged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in 2010–2015. The built-up land in eastern China expanded continually, and the total area of cropland decreased, both at decreasing rates. The rates of built-up land expansion and cropland shrinkage were accelerated in central China. The rates of built-up land expansion and cropland growth increased in western China, while the decreasing rate of woodland and grassland accelerated. In northeastern China, built-up land expansion slowed continually, and cropland area increased slightly accompanied by the conversions between paddy land and dry land. Besides, woodland and grassland area decreased in northeastern Chin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use changes in eastern China were essenti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spatial govern and control requirements of the optimal development zones and key development zones according to the Major Function-oriented Zones Planning implemented during the 12 th Five-Year Plan(2011–2015). It was a serious challenge fo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China to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reasonable layout of land use types dominated with the key ecological function zones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zones in centraland western China. Furthermore, the local governments shoul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territorial development in future.  相似文献   
16.
单胞藻薄膜袋封闭式培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了用聚乙烯薄膜透明袋对单胞藻进行封闭式培养技术的研究结果。用该技术培养单胞藻作海产动物幼体的饵料,与目前通用的水泥池开放式培养比较,具有方法简单成本低廉、培养的单胞藻密度高、不易污染、生产周期短等优点。该技术在1988年的扇贝人工育苗生产中,提高了投饵质量和幼虫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7.
明代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举世瞩目。但三国时的卫温、诸葛直也曾作过一次远航的故事就鲜为人知了。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神山乃东海中大岛。岛上栖生着万数人家,素以捕捞为生,至今岛民中从商者频来会稽(今绍兴),以海产品换取布帛、瓷器、粮食等,也有大陆人东涉岛上去易货换物的。三国时,孙权为适应水战的需要,大兴造船业,建造的战船最大的长20余丈,上下五层,雕镂画彩,华丽无比,这类战船每艘可载士卒三千人。  相似文献   
18.
过迟  吕国梁 《岩土力学》1997,18(A08):203-207
根据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的具体特性,在分析总结目前国内外盾构法隧道结构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能反映地层与衬砌相互作用,描述装配式管片接头受力机理及双层组合衬砌联合受力特征的不抗拉杆系结构分析模型。计算成果同其它计算方法和结构试验的成果比较表明,该模型较好地解决了穿黄工程盾构隧洞结构设计设计中的一些复杂的技术问题,计算方法简便,实用,可靠性高,易被工程设计施工技术人员掌握。  相似文献   
19.
石笋中稀土元素含量的测定及气候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首次采用经过改良的外标法校正数据的ICP-MS方法对石笋中的稀土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用于测定石笋中含量很低的稀土元素,尤其是对含量相对较高的轻稀土元素如La、Ce可以获得较精确的数据。对采集于四川东北部诺水河溶洞群的石笋SJ3的分析结果显示,在相对温暖湿润时期的石笋沉积中稀土元素含量明显增加。可能的原因包括:(1)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土壤和岩石的化学风化及稀土元素的活化;(2)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地下水动力加强,使得地下水中稀土元素的载体(有机质、铁锰胶体和颗粒物质等)增多。因此,石笋沉积中的稀土元素可以用于研究上覆土壤和岩石的化学风化和地下水水文演化。  相似文献   
20.
李鑫  迟明杰  李小军 《地震学报》2018,40(6):820-830
本文以2008年汶川MS8.0地震的烈度数据为基础,采用简化纽马克法对四川省青川县不同岩组的岩土体强度参数组合所对应的滑坡位移进行计算得到滑坡危险性等级图,并以计算得到的预测滑坡区与实际调查的滑坡数据的吻合度作为评价标准,对研究区内岩土体强度参数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大部分区域岩组的岩土体强度参数的合理取值区间与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 50218—94》 建议的参数取值范围基本一致,而本文在此基础上所确定的取值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