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77篇 |
免费 | 356篇 |
国内免费 | 28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86篇 |
大气科学 | 220篇 |
地球物理 | 288篇 |
地质学 | 891篇 |
海洋学 | 278篇 |
天文学 | 11篇 |
综合类 | 188篇 |
自然地理 | 1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篇 |
2023年 | 37篇 |
2022年 | 47篇 |
2021年 | 49篇 |
2020年 | 46篇 |
2019年 | 40篇 |
2018年 | 43篇 |
2017年 | 41篇 |
2016年 | 35篇 |
2015年 | 48篇 |
2014年 | 83篇 |
2013年 | 40篇 |
2012年 | 68篇 |
2011年 | 68篇 |
2010年 | 84篇 |
2009年 | 77篇 |
2008年 | 58篇 |
2007年 | 100篇 |
2006年 | 81篇 |
2005年 | 115篇 |
2004年 | 100篇 |
2003年 | 90篇 |
2002年 | 65篇 |
2001年 | 57篇 |
2000年 | 65篇 |
1999年 | 65篇 |
1998年 | 43篇 |
1997年 | 43篇 |
1996年 | 36篇 |
1995年 | 93篇 |
1994年 | 61篇 |
1993年 | 39篇 |
1992年 | 39篇 |
1991年 | 50篇 |
1990年 | 35篇 |
1989年 | 23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18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11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3篇 |
1974年 | 2篇 |
1964年 | 2篇 |
1960年 | 2篇 |
1959年 | 3篇 |
1958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通过对扬子地块西北缘后龙门山构造带南华纪—早古生代沉积地层的分析研究,综合运用岩石学、沉积特征分析的手段,结合与前龙门山构造带、碧口地块、米仓山构造带和汉南地块的沉积特征对比,探讨后龙门山构造带南华纪—早古生代的沉积环境,查明其形成环境。结果表明:在南华纪—早古生代后龙门山构造带沉积环境可分为南华纪—震旦纪裂解-稳定沉积和早古生代伸展裂陷沉积两个阶段,其中在早古生代伸展裂陷阶段后龙门山构造带经历了裂解→抬升→局部裂解→抬升→裂解的反复过程,最终形成了志留系茂县群裂陷槽沉积,主要沉积了一套代表伸展裂陷环境的沉积岩系,并有少量的陆内火山岩系。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龙门山构造带在南华纪—早古生代总体是一个陆内裂谷带,不发育与古缝合线相关的构造混杂岩和蛇绿混杂岩带,是在陆内裂谷的基础上于印支期—燕山期形成的陆内造山带。 相似文献
62.
川青地块在地貌上为川西高原,亦是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最重要的构造单元。新的GPS监测资料表明,在欧亚框架内,川青地块及其邻近的龙门山带和华南地块西缘的地壳运动水平速度,具有自西向东由25.66mm/a递变下降到6.99mm/a的总趋势。速度矢量表现出顺时针涡旋转动。川青地块内具有局部应变积累的非均一的区域剪切。横切鲜水河断裂带中段新的GPS量结果揭示,两侧地块间的平均左旋滑动速率约8mm/a;由于局部应变积累,断裂系南西侧的主断裂的移动速率为9.3mm/a,其间为拉分盆地和小的横向伸展断裂。鲜水河断裂系的左旋断裂滑动作用,调节了川青地块与/11滇地块之间的相对运动。 相似文献
63.
西秦岭北缘新阳-元龙大型韧性剪切带是分划西秦岭造山带与祁连造山带的区域主构造边界,通过对其物质组成和构造特征的研究,结合两侧不同(洋-陆)构造环境下各类地质体的研究成果,重点对剪切带内花岗质糜棱岩中黑云母单矿物进行了~(40)Ar-~(39)Ar定年研究.在新阳镇和元龙北剪切带中分别获得(347.95±2.17)Ma (MSWD=1.89)和(351.70±1.72)Ma (MSWD=0.80)的坪年龄,分析确定其应为黑云母的冷却年龄,表明变形时代应在早石炭世早期之前;反映了最晚在早石炭世早期,该剪切带已横切秦岭与祁连造山带并发生强烈的右行走滑构造拼贴作用. 相似文献
64.
65.
基于MapObjects和ArcIMS的耕地后备资源GI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MapObjects和ArcIMS在耕地后备资源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实现系统结构,并在山东省进行实践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该系统能方便地显示地图和各种信息查询,可以推广到全国使用。 相似文献
66.
67.
68.
69.
柴达木盆地北缘大柴旦地区古生代花岗岩锆石SHRIMP定年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大柴旦地区是柴北缘古生代超高压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超高压岩石相伴的花岗岩十分发育。这些花岗岩具有两类不同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Ⅰ类以 Na_2O/K_2O 比值小于1、明显的负 Eu 异常和低 Sr、高 Y 为特征,具有 S-型花岗岩的属性,Ⅱ类以 Na_2O/K_2O 比值大于1、弱负 Eu 异常到正 Eu 异常和高 Sr、低 Y 为特征,具有Ⅰ-型花岗岩的属性,反映了它们的源岩及成因上的差异。锆石 SHRIMP U—Ph 定年结果表明,大柴旦地区花岗岩的年龄可分为三组,第一组年龄为446.3±3.9Ma,第二组年龄分别为408.6±4.4Ma、403.3±3.8Ma、401.8±3Ma,第三组年龄分别为374.5±1.6Ma、372±2.1Ma。结合区域地质特征,我们认为,第一组年龄可能反映了柴达木陆块与中南祁连板块碰撞的时代,第二组年龄可能反映了深俯冲地下的板块由于拆沉而折返的时代,第三组年龄可能反映了碰撞隆起后造山带上不同块体之间的伸展、滑塌的时代。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