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52篇
测绘学   49篇
大气科学   56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116篇
海洋学   24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7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7年   2篇
  1964年   5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在高精度GNSS测量中,周跳的存在直接影响到整周模糊度的解算及最终定位精度。针对目前各省市连续运行基准站网多系统观测数据的获取导致周跳探测工作量增加,该文基于甘肃省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网(GSCORS)双频观测值提出了一种满足普遍条件的多系统周跳探测方法。采用相位减伪距结合电离层残差法分别对GPS和BDS原始观测值进行周跳探测与修复,通过对相应载波的模拟周跳探测发现,BDS较大的卫星钟差和伪距噪声影响了数据质量,其周跳检测量时间序列波动大于GPS,对7周以上周跳探测的精度较GPS会有1周的偏差,但电离层残差法能对BDS相位减伪距法探测残留的1周小周跳进行二次探测并修复。实验最终证实该方法能够有效探测并且正确分离GPS和BDS每个频率1周以上的周跳。  相似文献   
192.
古特提斯洋在东昆仑造山带的闭合时间仍存在争议.对东昆仑东段海德乌拉地区产出的辉绿岩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的结果显示,海德乌拉辉绿岩形成于238±2 Ma.在地球化学组成上,该辉绿岩具有较高的Ti O2(1.75%~2.46%)、Fe2O3T(8.88%~12.30%)含量和较低的Mg O含量(2.76%~6.34%);富集不相容元素,相对亏损Nb、Ta、Sr、Ti;Sr-Nd同位素组成较为富集且均一,(87Sr/86Sr)i为0.711 61~0.712 95,εNd(t)为-3.2~-2.8.上述特征表明海德乌拉辉绿岩形成于板片俯冲环境,其源区为由俯冲板片释放的流体交代所形成的富集地幔.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古特提斯阿尼玛卿洋的北向俯冲至少持续到中三叠世末期;随后,洋盆在晚三叠世早期闭合;在不晚于228 Ma时,东昆仑东段地区进入后碰撞伸展的环境.  相似文献   
193.
克里推河是塔里木盆地中深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内部的主要河流之一。克里稚河出山口后形成的冲积扇, 上部为砾石平原, 中部为亚沙土, 沙壤土的细土平原, 当前农业绿洲所在, 下部为盐土平原, 在野营以下, 河流又分成东西两支, 各形成东西两个干三角洲。在东部干三角洲上, 水系扇状扩散, 沿河两岸呈现胡杨、红柳灌丛的天然绿色植被带, 复合型沙丘链被流水切割, 形成孤立复合型沙丘散布面积约210Km2, 居民点零散分布其间。在西部干三角洲上, 扇状水系的干河床断续分布。河床内为密集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链, 两侧为吹扬的灌丛沙堆和有枯死的胡杨林地。并有历史上城镇废墟分布, 反映着历史时期曾有过人类活动。克里雅河下游上段(大河沿——于田地段)河漫滩部分受间歇洪水影响, 芦苇丛生, 尚未有沙丘发育。高出河床1.5-3m第一阶地为红柳灌丛和胡杨分布地区, 疏林地段有新月形沙丘、沙丘链和灌丛沙堆。高出河床8-10m第二阶地主要为红柳灌丛分布地区。并受外围流沙入侵影响和固定沙丘"活比"形成新月形沙丘、沙丘链与吹扬灌丛沙堆相间的景观。第三阶地已全为裸露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链覆盖。再往外则系高大的复合型沙丘。下游中段(大河沿以北)为克里雅河下游扇状平原干三角洲, 水分条件较好, 成为沙漠中一片绿洲。只有被淤高干河床地段就地起沙已发育有新月形沙丘及初期诸形态。发育时间短(约在1960年以后形成), 并且是演变再活跃的场所。下游下段(三角洲尾端以北)已全为流沙覆盖。仅从枯死胡抚和红柳稚丛分布反映过去柯床痕迹, 最远一支可延伸至古老的塔里木河。克里雅河下游现代沙漠化过程加剧的主要因素是中游人为活动。增大用水量。下游水量减少, 环境恶化, 而不是大沙漠前移所造成的。听以, 改善下游天蛛绿洲生态环境时, 中游应分配合理水量给下游, 以保持下游干三角洲中天然绿洲生态平衡。下游保存完整的天然绿洲建议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194.
第一次国际地貌学会议,于1985年9月15日-21日,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举行。会议由英国地貌学研究会、皇家学会和皇家地理学会等21个单位给予赞助和支持。这次有50多个国家、700余名科学家出席了会议,共展出论文714篇,其中英国占18%,中国占12%,美国占11%、加拿大占6%、法国古5%、苏联占4%、澳、意、印、日诸国各占3%,其他国家共占36%。我国出席会议者共34人。  相似文献   
195.
针对由于目标频繁遮挡、不规则运动导致的外观特征不可靠和运动特征难以获取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膨胀交并比区域(dilatation intersection over union,DIOU)匹配和自适应轨迹管理策略的多目标跟踪算法。DIOU模块通过膨胀匹配区域,提升轨迹级联匹配的精度。自适应轨迹管理策略利用目标检测置信度动态调整轨迹生命周期,显著减少了异常跟踪和身份跳变。在公开数据集MOT17、MOT20和DanceTrack上进行了验证与测试,其在测试集上的高阶跟踪精度平均提升了2.4%,实验结果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6.
兰州1960—2003年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和太阳辐射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利用兰州站1960—2003年的太阳辐射资料以及据此反演的气溶胶光学厚度数据,分析了近44 a来兰州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地面能见度和太阳辐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初气溶胶光学厚度增加很快;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光学厚度处于较高水平,平均为0.568;90年代以来,光学厚度有波动下降趋势,年下降0.006,且季节间差异有减小趋势。能见度夏季最好,冬季最差;80、90年代能见度有明显变好趋势,年增长为0.340 km;2000年以来又有下降趋势。总辐射和直接辐射的变化可以分为两个时期,1992年之前为下降期,1992年以来有显著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97.
烃源岩的成熟演化特征对评价一个区域的油气产出背景意义重大。笔者选择准噶尔南部低熟油页岩作为试验样品,分别进行无水变温、等温变水及等水变温条件下的烃源岩热模拟实验,并依据油、气、固体残渣的定性定量检测,分析烃类相态与组成变化。得到以下结果:无水变温及等水变温实验中油产率均在300 ℃时出现最高值,而且在等水变温情况下,200 ℃时的产油率比不加水情况下明显增大;在等温变水情况下,生油量在加10 mL水时最大;干气生成阶段,气态烃主要来自重烃裂解而不是高度演化的干酪根本身,400 ℃热解之后,剩余生烃率大约为5%左右;饱和烃在低温和极端高温时相对比例高,以正构烷烃为绝对优势组分;芳烃比例变化波动较大,以三环、四环芳烃为主,在400 ℃时达到最大值,在500 ℃时跌至最低值;非烃、沥青质相对比例变化与芳烃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98.
湿润及半湿润地带的土地风沙化问题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半湿润及湿润地带只要具备沙物质组成的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沙体裸露和干季与风季在时间上同步性的条件下,经风力作用的结果同样可以产生风沙活动,并塑造了沙丘起伏的地表景观,从而造成生物生产量下降土地生产潜力的衰退,地表出现类似沙漠化环境的土地风沙化。但和干旱及半干旱地带的沙漠化土地相比除了具有类似的风沙地貌特点外,还有着其他显著的差异:1.因处于半湿润及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在-般的情况下,风沙地表景观往往在干季风季表现得非常明显,而在多雨炎热少风的季节,风沙地表景观便不十分显著,在景观上具有季节变异性的特征。2.从宏观的地理分布来说,面积较半干旱及干旱地带沙漠化土地的范围为小,且分布零散,但因处于人烟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风沙的危害直接影响人们生活环境。3.从环境退化的过程来看,还未使整个周围环境全部退化,只不过在整个绿色的原野中有斑点状风沙地貌景观的点缀,并仍有-定的生产力。4.地表虽有风化活动所形成的地貌形态,但从发育规模及形态特征来看,其形态结构都较简单。5.由于上述诸特点,从国土整治的需要来考虑,对于半湿润及温润地带的沙地,不仅只限于防止其蔓延,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已恢复生产力的土地上再进行高效益的开发利用,这与干旱半干旱地带沙漠化土地整治中,  相似文献   
199.
中国台湾的大地构造格局和晚中生代以来的演化过程一直是地质研究的难点和热点,特别是对其构造单元的类型、性质和演化过程存在较多争论.本文系统综述了50多年来已有中国台湾大地构造格局和重建晚中生代以来构造演化史的主要认识,特别是近10年来新的研究成果,侧重探讨了板块运动和弧陆碰撞对中国台湾大地构造形成过程中起到的作用.研究认为中国台湾总体经历了4个关键期:(1)晚中生代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时期(约80 Ma),在华南陆缘形成造山带和俯冲沟弧盆系统;(2)古近纪到早中新世被动大陆边缘时期(约80~16.5 Ma),形成新生代台西盆地和台西南盆地雏形;(3)中-晚新世板块汇聚初期(16.5~6 Ma),形成的马尼拉海沟北段俯冲增生楔为中央山脉、恒春半岛前身,向南连接恒春海脊,部分南海洋脊因碰撞挤压形成中国台湾东部蛇绿岩套;(4)晚中新世末以来活跃造山期(6 Ma至今),菲律宾海板块朝欧亚大陆向西碰撞和向北俯冲,分别形成西部麓山带、雪山山脉、高屏斜坡和大屯火山区—琉球火山弧、宜兰平原—冲绳海槽;北吕宋岛弧向欧亚大陆碰撞和逆冲,形成花东纵谷和利吉混杂岩体、海岸山脉.中国台湾地区在同裂谷(syn-rift)时期的晚白垩系到古近系、后裂谷(post-rift)时期的中新统、造山定型期的下中新统和第四系地层发育了三套主要含油气系统.从大地构造格局和演化来认识中国台湾独特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理解其独有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成藏规律,这对该区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的寻找和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0.
青海官亭盆地喇家遗址全新世地层序列与史前灾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上游官亭盆地喇家遗址的考古发掘,揭示出史前多重灾难毁灭齐家文化聚落和人群的骇人事件,成为史前环境变化与文明演变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也引起了学术界和各类媒体的关注.但是,围绕喇家遗址史前灾难问题产生了激烈的学术争议.究其原因,关键是对于遗址区域地表过程、沉积物性质和来源、地层序列和层位关系认知不够.文章对喇家遗址所在的黄河第二级阶地和整个官亭盆地,进行地貌学、土壤学、沉积学和地层学观察分析的基础上,系统采样,进行沉积学测试分析和年代测定,建立了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地层序列和年代框架.发现其基本层序与黄土高原中东部地区相同,从下向上仍然是晚更新世马兰黄土(L_(1-1))-全新世早期黄土质过渡层(Lt)-全新世中期黑垆土(S_0)-全新世晚期黄土(L_0)-现代土壤(MS).其中,在喇家遗址齐家文化聚落废墟东部,全新世中期黑垆土层(S_0)被两组红色黏土质泥流沉积层(RC_1/RC_2)穿插,分裂成为3个亚层,即古土壤层上段(S_(0上))、中段(S_(0中))和下段(S_(0下)).通过地层对比与OSL测年和~(14)C测年数据的综合分析,表明在中全新世晚期,即3850~3600a BP,受到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强对流天气影响,官亭盆地北部晚第三系红层丘陵沟壑地区,频繁发生高强度暴雨山洪和泥流灾害.它们沿着沟道流经古洪积扇前沿和黄河第二级阶地进入黄河河道.其中有两期多次大规模的山洪泥流过程,溢出沟槽扩散到黄河第二级阶地表面喇家遗址区域.其间还有两场多次大地震及其相关地质灾害与之相伴生,形成群发性巨大灾难事件,共同摧毁了喇家遗址的齐家文化聚落,造成居室内人群的死亡.文章建立了喇家遗址区域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沉积物与土壤地层序列,分析论证了史前灾难的成因,对于深入探索黄河上游官亭盆地史前环境变化与灾害,以及人类活动影响问题具有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