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66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02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辛洪波  曲晓明 《矿物学报》2008,28(2):152-160
对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三个斑岩铜矿床含矿斑岩进行了锆石与全岩的微量元素分析,通过理论计算获得三个矿床含矿斑岩的锆石Ce(Ⅳ)/Ce(Ⅲ)比值和δEu值:拉抗俄矿床为492.25和0.5341,冲江矿床为263.83和0.4353,南木矿床为291.94和0.5273.认为锆石Ce(Ⅳ)/Ce(Ⅲ)比值>260,δEu>0.4是斑岩成矿的地球化学标志.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的锆石Ce(Ⅳ)/Ce(Ⅲ)比值自东向西呈递减趋势,指示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东部较西部受到更大程度的上部地壳物质的混染.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的矿化机理可表述为:深部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受到上部地壳物质的混染,使岩浆的氧逸度增加,在随后的结晶分异过程中产生高Cu、Au浓度的岩浆热液流体,并在继续上升的过程中,随着压力、温度的降低,在适当的条件下发生了成岩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52.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与邻区铟矿化带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铟是稀散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为0.1×10-6。我国铟的储量居世界第一,广西大厂矿田是我国重要的产铟基地。本文在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与室内分析测试与扫描电镜观察等工作的基础上,首次查明了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及邻区的铟含量与赋存状态。在铟含量较高的13个矿床(点)中,5个矿床(点)样品铟的平均品位达到伴生工业品位的要求。铟含量高的地质体呈带状展布,为我国一个新的铟矿化带,铟矿物种类为羟铟石、自然铟两种。铟含量较高的样品全部位于矽卡岩型矿床中。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铟的矿化时代应为班公湖—怒江洋向南(即冈底斯地块)俯冲使之闭合后碰撞阶段所形成。当雄县拉屋多金属矿床正在开采,其铟含量平均为45.44×10-6,最高为166×10-6,需加强铟资源的评价,提高其资源的综合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3.
基于ASTER遥感数据的西藏多龙矿集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化蚀变信息的提取对圈定成矿区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运用多光谱遥感数据进行示矿信息提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常用的示矿信息提取技术方法包括优化的主成分分析方法、比值算法、光谱角算法等。选取西藏改则县多龙地区为研究区,以区内多不杂斑岩型铜矿为典型的已知矿床,基于ASTER遥感数据,运用多种示矿信息提取方法进行靶区圈定综合研究,多种技术方法相互印证,避免了单一算法的局限性,为成矿靶区的圈定提供了更为准确的遥感依据。  相似文献   
54.
本文选取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多不杂斑岩铜矿为已知矿床,通过对采样样品实测波谱特征的分析,基于ASTER遥感数据,采用目前主要的蚀变信息提取算法——彩色增强、比值算法及光谱角制图算法,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段开展蚀变信息提取及找矿靶区圈定研究,预测了一处成矿前景区域。通过对此预测区域的野外查证,发现大量的孔雀石露头,室内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分析得出铜品位在0.18%~1.95%之间,平均为0.51%。对该区域进行了激电测量工作,测量结果和遥感结果相互印证,表明此区域为一处斑岩铜矿成矿前景区。  相似文献   
55.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Ⅱ.晚碰撞转换成矿作用   总被引:75,自引:31,他引:75  
许多古老造山带的碰撞造山过程,因从晚碰撞向后碰撞的转换,既不清楚,又难以界定,常被分为碰撞和后碰撞2个阶段。文章对青藏高原碰撞造山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具有明显的3段性,由此将碰撞造山过程分为主碰撞(65~41Ma)、晚碰撞(40~26Ma)和后碰撞(25~0Ma)3个阶段。其中,晚碰撞造山作用发生于印度与亚洲大陆的持续汇聚和SN向挤压背景之下,以陆内俯冲、大规模逆冲推覆、走滑断裂系统的发育为特征,导致了区域尺度的地壳缩短及藏东富碱斑岩和碳酸岩_正长岩、藏北钾质_超钾质火山岩的大规模产出。晚碰撞期成矿作用强烈发育,主要集中于高原东缘的构造转换带,成矿高峰期集中于(35±5)Ma。现已识别出4个重要的成矿事件:①与大规模走滑断裂系统有关的斑岩型Cu_Mo(Au)成矿事件,形成著名的玉龙斑岩铜矿带(40~36Ma);②与碳酸岩_正长岩杂岩有关的REE成矿事件,在二叠纪攀西古裂谷带内发育勉宁—德昌喜马拉雅期REE成矿带(41~27Ma);③与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有关的热卤水型Pb_Zn_Ag_Cu成矿事件,集中产出于兰坪盆地,形成大型Pb_Zn_Ag矿集区(40~30Ma);④与大规模剪切系统有关的剪切带型Au成矿事件,形成著名的哀牢山大型Au矿带(63~28Ma)。晚碰撞成矿作用主要发育于陆内转换造山环境,受大规模走滑_推覆_剪切作用控制,受控于统一的深部作用过程,与软流圈上涌导致的幔源或壳/幔混源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在综合研究基础上,初步建立了晚碰撞转换成矿模型。  相似文献   
56.
本文通过对冈底斯铜矿带甲马、拉抗俄、南木、厅宫、冲江及洞嘎 6个矿区含矿斑岩的全岩 Nd、Sr、Pb、O同位素分析 ,发现它们具有比较清楚的变化规律。Sr、Pb同位素组成总体上表现为放射成因组份自西向东逐渐增高 ,87Sr/ 86 Sr、2 0 6 Pb/ 2 0 4 Pb、2 0 7Pb/ 2 0 4 Pb和 2 0 8Pb/ 2 0 4 Pb值变化范围分别为 0 .70 4 6 35~ 0 .70 792 0 ,18.315~18.6 6 1,15 .5 0 1~ 16 .6 2 6和 38.175~ 38.96 0 ;Nd同位素比值自西向东则逐渐降低 (1 43Nd/ 1 44 Nd=0 .5 12 313~0 .5 12 931)。综合分析显示这些含矿斑岩主要产生于俯冲到深部的雅鲁藏布江洋壳在榴辉岩相条件下的部分熔融 ,同时有少量俯冲沉积物参与了源区混合。上述同位素比值的区域变化与沉积物混入量沿成矿带自西向东不断增多有关 ,大体的比例是西段洞嘎矿区 <1% ;中段冲江、厅宫、南木和拉抗俄各矿区在 1%~ 5 %之间 ;东段甲马矿区为10 %~ 15 %。与 Nd、Sr、Pb同位素不同 ,氧同位素缺少上述变化规律。它们的 δ1 8O值在整个成矿带上都比较稳定 ,从 5 .5‰~ 9.8‰ ,平均为 7.7‰ (冲江和厅宫矿区以石英斑晶为准 ) ,明显高于亏损 MORB源区的 δ1 8O值 (5 .70‰ )。这说明在沉积物源区混合很少的情况下 ,成矿带中段和西段的含矿斑岩在上升侵位过程  相似文献   
57.
西藏冈底斯斑岩铜钼成矿系统(13.6~16 .9Ma)发育在印_亚大陆后碰撞地壳伸展环境。成矿前斑岩成岩年龄≥17Ma ,以花岗闪长斑岩为主,成矿期斑岩形成于14 .5~17.6Ma之间,以二长花岗斑岩和石英二长斑岩为主,成矿后斑岩为花岗斑岩,其成岩年龄为11.2Ma。3期斑岩均为高钾钙碱性或钾玄岩系列,地球化学上类似于玄武质下地壳部分熔融产生的埃达克质岩。成矿前斑岩具有最低的ΣREE(2 7×10 -6~4 5×10 -6)、wY(2 .9×10 -6~3.4×10 -6)和wSm/wYb(3.0~4 .9) ,最高的wZr/wSm值(5 0~118) ;成矿后斑岩具有最高的ΣREE (12 2×10 -6~197×10 -6)和wY(8.2×10 -6) ,中等的wSm/wYb(5 .9~6 .2 )和wZr/wSm值(34~4 4 ) ;成矿期斑岩总体处于两者之间,其Sr_Nd同位素组成与CordilleraBlanca埃达克质花岗岩类似。研究提出,来自深部的软流圈物质或亏损地幔物质与下地壳物质交换,不仅导致冈底斯加厚、下地壳熔融,而且提供了巨量金属供应。部分熔融首先从下地壳底部开始,逐渐向上部迁移。下地壳石榴石角闪岩部分熔融过程中,残留相由角闪石向石榴石大规模转变导致角闪石的大量分解,释放出大量流体,是冈底斯斑岩含矿性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58.
藏南拆离系锑金成矿特征与成因模式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藏南拆离系是一条重要的锑、金成矿带,呈东西向平行于变质核杂岩带展布。通过对典型矿床成矿特征的研究,识别出3种主要矿床类型:1沙拉岗式锑矿床:受南北向正断层和东西向层间断层控制,矿体为石英-辉锑矿脉,围岩蚀变较弱;2马扎拉式锑-金矿床:主要受间断层控制,局部与南北向断层相关,矿体主要由含金石英-辉锑矿脉体群组成,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等围岩蚀变发育;3浪卡子式金矿床:位于变质核杂岩周缘,受剥离断层和正断层控制,矿体呈石英细脉和蚀变岩构成的透镜体,硅化、绿泥石化和绢云母化蚀变强烈。石英流体包裹体测温表明,流体主要为低温和低盐度流体。氢、氧、硫同位素研究显示,沙拉岗式锑矿床具有西藏地热水的特征(δD值为-140‰~-166‰),而马扎拉式锑-金矿床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两者的硫同位素大多具有岩浆硫的特征。矿床的形成与变质核杂岩驱动的地热系统密切相关,在变质核杂岩附近形成浪卡子式金矿床,向外形成马扎拉式锑-金矿床,远离核杂岩形成沙拉岗式锑矿床。  相似文献   
59.
西藏冈底斯成矿带驱龙铜矿Re—Os年龄及成矿学意义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驱龙铜矿位于冈底斯成矿带东部冈底斯花岗岩基内,为典型的斑岩型铜矿床。选择辉钼矿Re-Os同位素法对该矿床进行成矿年龄精确测定,6个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范围为15.99~16.74 Ma,变化较小,不超过1 Ma。6个样品拟和的~(187)Re-~(187)Os等时线年龄为16.41±0.48 Ma(2σ误差,MSWD=1.5),与模式年龄一致。驱龙铜矿的成矿年龄与冈底斯带区域上已有的斑岩铜矿成矿年龄(14 Ma±)相吻合。目前的年龄数据结果显示冈底斯带斑岩铜矿的成矿时间主要集中在16~14 Ma之间,成矿时限不到2 Ma,具有爆发成矿特征。斑岩成矿发生在区域上钾质熔岩喷发和东西向伸展活动时期。含矿斑岩特点及其与钾质熔岩和南北向张性构造系统的时空依附关系,说明冈底斯带斑岩成矿受西藏碰撞造山带演化过程中深部构造岩浆活动的制约。冈底斯斑岩型矿床的爆发成矿具有深层次的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60.
岩石学、地球化学和Nd、Sr、Pb同位素研究表明,西藏冈底斯铜矿带雄村特大型铜金矿床的容矿火山岩为一套具超浅成侵入特点的英安斑岩,SiO2含量集中在61.97%~64.31%之间,富Na2O、低K2O,Na2O/K2O比值平均为5.25。地球化学上明显富集大离子不相容元素Rb、Ba、K、Sr、Pb,同时高场强元素Nb、Ta、Ti处于亏损状态。Sr、Nd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小(87Sr/86Sr=0.705154~0.708267,ISr=0.704299~0.705357;143Nd/144Nd=0.512730~0.512931),具有富集地幔特征;Pb同位素组成显示出地幔铅与造山带铅的双重特性(206Pb/204Pb=18.170~18.432,207Pb/204Pb=15.485~15.546,208Pb/207Pb=37.993~38.392)。研究指出它们是早侏罗世(195Ma)由雅鲁藏布江洋壳向欧亚大陆之下俯冲形成的岛弧火山岩,岩浆源区具有EM1型原始地幔富集特征,同时有一定数量的俯冲沉积物加入了地幔源区的部分熔融。根据雄村矿床的成矿时代和矿化特征,笔者认为该矿床的成因类型与胶东焦家式金矿一致,为破碎带蚀变岩型。旦狮庭组容矿火山岩对成矿的贡献在于作为矿源层为矿床提供了成矿金属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