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8篇
  免费   534篇
  国内免费   678篇
测绘学   495篇
大气科学   371篇
地球物理   429篇
地质学   1717篇
海洋学   380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247篇
自然地理   417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29篇
  2022年   161篇
  2021年   173篇
  2020年   138篇
  2019年   172篇
  2018年   138篇
  2017年   108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177篇
  2014年   229篇
  2013年   160篇
  2012年   190篇
  2011年   155篇
  2010年   158篇
  2009年   149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149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5篇
  1966年   4篇
  1964年   3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11.
王腾飞  赵志杰  赵兴达  王蒙 《探矿工程》2021,48(S1):101-105
对于司家营铁矿岩层结构完整、岩石可钻性高的特点,施工中深孔岩心钻探勘查,控制钻孔弯曲度超差属于钻探技术难题,更是确保钻孔质量的关键,自2009年施工至今已施工中深孔30个左右,其中三分之二的钻孔因孔斜超差严重均被降级使用,使得地质技术人员头痛,更让钻探技术人员棘手。在钻探施工过程中,曾因个别钻孔发生孔内事故,采取螺杆造斜和下偏心楔子造斜绕过事故钻具均未成功。地层岩石完整且硬,钻孔纠斜、造斜无法实现,解决中深孔钻孔弯曲超差,严重成为该矿区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解决不好就严重影响该矿区“攻深找盲”目标的实现;2018年该矿区深部续作设计钻孔孔深1500 m,为避免类似影响钻孔质量现象发生,在采取常规的钻孔防斜技术措施以外,采用“S75 mm半周期自修正防弯钻具(XBZX)”试验解决司家营铁矿中深孔弯曲超差严重技术难题;通过同勘探线2015年施工钻孔比较,取得了一定效果,为解决司家营铁矿中深孔钻孔弯曲超差严重技术难题提供了技术保障,为同类型矿区施工中深孔防止钻孔弯曲超差提供实践经验和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912.
AIRS观测的东亚夏季平流层重力波特征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流性重力波对中层大气环境有显著影响.重力波活动及重力波源的地理和季节性变化等信息是理解和模拟重力波效应的基础.卫星高光谱红外大气垂直探测器AIRS的4 μm和15 μm波段可用于识别30~40 km高度范围和41 km高度附近的重力波,其11 μm通道可同步观测对流层深对流.观测个例表明,海面和陆面上空的平流层扰动影响范围均可达1000 km,不同高度的扰动强度分布也存在差异.基于2007年6月至8月的AIRS观测资料,分析了东亚区域的对流层深对流活动和平流层的重力波,得到了深对流和重力波发生频率的水平分布.统计结果表明,东亚区域夏季夜间的深对流活动明显少于白天,但AIRS观测到的平流层重力波发生频率和扰动强度均显著大于白天,揭示了夜间对流层深对流诱发的平流层重力波在强度、范围等方面可能与白天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对比分析表明,AIRS观测的平流层扰动高值区与深对流高值区明显不同.平流层重力波与对流层深对流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在36°N以南的区域,41 km高度上AIRS观测的重力波中,深对流云诱发的重力波的比例约为30%~100%.在10°N至36°N区间,90%的深对流均可诱发平流层重力波.分析得到的30~40 km高度区间和41 km高度附近的重力波水平分布对比表明,后一高度上的扰动强度明显大于前一高度,且前一高度在东南亚区域存在强扰动中心而在后一高度则没有.最后,给出了AIRS观测的几种典型形态的东亚区域平流层波动,表明了该区域平流层环境波动形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913.
北京山区农业气候资源系统的模糊综合评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定量分析北京山区农业气候资源,利用山区1 km^2小网格的气候资料,应用农业气候适宜度理论、模糊数学和因子分析等方法,通过5项农业气候指标与山区栽培植物生长发育条件之间隶属函数的建立及其权重的确定,分别计算山区各网格点的农业气候资源指数、效能指数和利用系数,并在GIS的支持下建立了它们的栅格图.结果表明:北京山区以平谷、密云、怀柔南部等东北部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系统较为优良,无论是气候资源总量还是其匹配状况以及利用率都是本地区最高的;与之相反,西北部和海拔较高的山区,不仅农业气候资源总量贫乏,而且光、热、水资源的匹配程度较差,导致农作物对资源的利用率较低;此外,房山东南部和昌平南部等地区气候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受水资源的限制,光、热、水资源的匹配程度较差,致使当地气候资源利用率较低.  相似文献   
914.
敦煌盆地是一个处于石油勘探早期阶段的中生代的断陷盆地,油气资源勘探潜力较大,搭建层序地层格架、阐明沉积体系分布是发现油气资源的基础.本文利用露头、钻测井、岩心和地震资料,综合考虑构造演化、物源体系、岩心特征等多种因素,明确了敦煌盆地五墩凹陷侏罗系沉积相类型及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层中下侏罗统可以划分为2...  相似文献   
915.
钻头配方设计神经网络专家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中的BP算法,设计的金刚石钻头配方神经网络专家系统具有知识规则较少、界面友好等特点,用于开发钻头配方设计是可行的。实践中经与相同设计条件的钻头相比,其使用效率和寿命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916.
云南保山市西邑铅锌矿矿体顶板特征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邑铅锌矿主要赋存于下石炭统香山组(C1x)地层中,矿床成因为沉积岩容矿的海底喷流沉积型(SEDEX型)铅锌矿床.矿体顶板炭质层厚度与矿体厚度显示出具正相关关系.根据矿体与相邻地质体及地质现象的关系,结合区内找矿实践,直接找矿标志有:铁帽、构造破碎带、重晶石化等,间接找矿标志有物、化探异常等.  相似文献   
917.
江浙老地图     
赵大川 《地图》2000,(4):53-55
在众多的地图藏品中 ,中国各省区的单幅古地图 ,本来就稀少。由于近代政权的更迭 ,行政区划的不断演变 ,许多省区现今已不复存在 ,即使省区还存在 ,下属府、厅、州、县设置也因皇帝或朝代不同变化极大 ,有的省区相隔数百年 ,或仅几十年 ,山川、湖泊却已今非昔比。这些省区的古地图除了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外 ,作为研究的史料而言 ,价值更大。一、乾隆年间的“江苏全图”和黄河改道前年出差某地 ,周日闲逛旧货市场 ,无意间淘得一部“乾隆府厅州县图志”。它已无封面 ,正文还全。这部书估计有 1 0余册之多 ,我这册估计为第 2册 ,是卷四至卷八 ,收…  相似文献   
918.
井间电磁成像系统应用研究   总被引:35,自引:8,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文冲  赵文杰  臧德福 《地球物理学报》2001,44(3):411-420,T002,T003
井间电磁(EM)成像系统的技术目标是实现井间电学特性的直接测量,并提供井间电阻率的二维及三维图像.从1997年开始,胜利油田与美国EMI公司合作,开展了EM技术的应用与研究,主要是通过大型、系统的现场试验,在大井间距的条件下,进一步验证仪器的性能,进行油藏研究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分析;以系统的现场实测数据为依据,加快成像处理方法和软件的开发;开展穿透金属套管井的EM试验,探讨金属套管条件下的电阻率成像方法。两年来,利用EMI提供的XBH2000型测量系统,对胜利油田典型的低电阻率砂泥岩剖面,成功地进行了3对井、10个井次的试验。试验证明了仪器性能的可靠,取得了测量重复性好、系统完整的井间EM数据.并反演得到电阻率成像,在分析井间油气分布和油层开采动态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919.
南京长江三桥是我国首座主塔采用钢结构形式的特大型斜拉桥,主梁为正交异性板流线型扁平式钢箱梁。文章介绍了钢箱粱安装的精度要求,以及分步骤建立施工控制网的方法,并详细阐述了不同梁段施工测量的技术和方法,结果表明成桥后的钢箱梁线型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920.
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形成与演化的地球物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我国在青藏高原取得了大量地球物理资料,1980-1982年中法合作又在西藏得到丰富的深部地球物理资料.青藏高原是一个整体.它的构造活动可以分为南、北、中三个带.中部是整体隆升,且已达到均衡.南北两缘受到强烈挤压、叠覆,是差异隆升,但未达到均衡.它的构造作用形式,可以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上地壳)以叠覆为主,中层(下地壳)以挤压为主,下层(异常地幔)以隆升为主.在上下地壳之间有一壳内低速低阻层,是一个主要的滑曳面.它的地质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印度板块与西藏板块未碰撞前,异常地幔使高原缓慢隆升.在碰撞后,地壳加厚,重力均衡使高原快速隆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