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48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塔里木盆地北部寒武—奥陶系海相烃源岩重新认识   总被引:52,自引:2,他引:52  
赵靖舟 《沉积学报》2001,19(1):117-124
根据对塔北地区591块泥质源岩613块碳酸盐岩热解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本区中上奥陶统泥质岩除柯坪地区相对较好外,其余地区普遍属一非生油岩,不可能对已发现的海相油气有实质性的贡献。而寒武系无论是碳酸盐岩还是泥岩,其有机质丰度均高于奥陶系,尤其是碳酸盐岩烃源岩厚度也较大,因而是塔里木盆地一套十分重要的海相油气源岩,现今为一套优质气源岩。其次是中上奥陶统台缘斜坡灰泥丘有机相泥灰岩,具有有机质丰度较高、成熟度适中及具有一定厚度分布的特点,是本区海相油气另一大套重要源岩。另外,平面上,本区寒武一奥陶系泥岩的有机质丰度表现为东西两端相对较高,可达到中等一很好生油岩标准,而草湖、轮南、英买力以及孔雀河斜坡与满加尔凹陷奥陶系泥岩基本上均属差一非生油岩。碳酸盐岩烃源岩则以库尔勒鼻隆及塔东(含库鲁克塔格)地区为最后,其次是哈拉哈塘凹陷。  相似文献   
32.
赵靖舟 《地学前缘》2001,8(4):373-378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多个油气藏的油气水界面演化史与成藏期的综合分析 ,认为油气水界面追溯法是研究烃类流体运聚成藏期与成藏演化史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其确定成藏期、恢复成藏演化史的基本原理是 ,规则油气藏形成时其油气水界面通常为一水平的界面 ,以后因构造变动等影响 ,油气水界面可能发生变迁 ,直至构造稳定期其油气水界面又重新演变为水平的界面。因此 ,可以通过对油气藏油气水界面演变史的分析 ,研究油气藏的形成演化历史。具体做法是 ,首先编制大比例尺圈闭发育史剖面图 (或平面图 ) ,然后计算现今油气藏的油气水界面在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埋深 ,并标于相应时期的剖面图 (或平面图 )上 ,则现今油气水界面埋深最早形成水平直线或水平界面的时间 ,即是油气藏的形成时间。其后的油气水界面变迁则纪录了油气藏形成以后调整、改造乃至破坏的历史  相似文献   
33.
塔里木北部轮台凸起凝析气藏成藏年代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天然气成熟度对比法、油气水界面追溯法以及包裹体测温法等对轮台凸起凝析气藏的成藏年代做了较精细研究,认为该区凝析油气藏的形成主要有2期,即康村期与库车期.其中康村期(距今17~5 Ma)主要形成未熟-低熟气藏,库车期主要形成成熟凝析气藏.后者的主要注入时间为库车早-中期(距今5~3 Ma),是轮台凸起凝析气藏形成的主要时期.  相似文献   
34.
中国北部寒武纪介形虫分布于早晚寒武世。其所在地层的确切时代(期或亚期)以往多未完全确定下来或者还在争论之中。通过分析有关介形虫、三叶虫及小壳化石的组合面貌,并结合岩石地层学特征,文章认为:(1)新疆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与玉尔吐斯组应合为一组,仍称肖尔布拉克组,时代大致为梅树村期最晚期至沧浪铺期红井哨亚期。其中所见的介形虫基本上均属筇竹寺期。(2)河南淅川等地包括整个下寒武统的水沟口组,自下而上宜分成水沟口组、上集组、小泉沟组和脑子寨组。目前发现的介形虫产子上集组下部(Ichangia—Neocobboldia带),时代为沧浪铺期红井哨亚期晚期;上集组上部可建立Palaeolenus带,时代为沧浪铺期乌龙箐亚期早期。(3)辛集组和雨台山组及其相当地层应统称猴家山组,但应用系指原“猴家山组”下部的一套含磷岩系,原组上部含Megapalaeolenus的一套灰岩及白云岩则应称昌平组。修订后的猴家山组时代为沧浪铺期红井哨亚期晚期。陕西、安徽迄今所见的介形虫即分布于这一时期。(4)辽宁金县所谓“三十里堡阶”实为馒头组的同物异名,其中所产的介形虫Alutella nakamurai的时代因此应为龙王庙期。(5)辽宁本溪的Aluta chiushuensis与瓦房店的A.paiensis和A.paiensis te-nuis曾被认为产于奥陶系底部,实际上其时代前者为晚寒武世凤山期晚期,后两者为凤山期早期。另外,后两者实为Mononotella的同种个体。  相似文献   
35.
寒武纪高肌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作者多年对高肌虫研究的简要总结。根据高肌虫壳隙的有无,壳体大小,壳瓣数目,闭肌位置,壳质成分,铰合构造的性质和类型以及体节数和附肢构造等,分为缺腹亚目和具腹亚目。此二亚目又可进一步分为6超科,9科及6亚科。通过比较认为,缺腹类可能是介形类的直接祖先。具腹类可能衍生出后来的叶虾类。由此可见,寒武纪高肌虫是一种复合型的动物群。  相似文献   
36.
中国油气晚期成藏特征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强烈的陆-陆碰撞及其持续挤压效应, 导致亚洲大陆在新生代发生了广泛的构造运动, 黄汲清称之为喜马拉雅运动. 喜马拉雅运动期是中国沉积盆地的主要发育与定型期,也是油气藏的主要形成期与“定位”期. 中国目前发现了366个大中型油气田, 其中的212个是在新近纪-第四纪成藏, 其比例达68.2%. 油气晚期成藏受喜马拉雅运动的期次、性质、方式与强度等的制约, 主要发生在渤海低凸起区、渤海湾陆上断-拗区、大庆长垣带、西部前陆冲断带、西部构造掀斜区、塔里木克拉通古隆起、川东断褶带与柴东生物气区等8个地区, 它们的油气成藏各具特色. 这些地区是今后中国油气勘探的主要领域. 其勘探潜力巨大, 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37.
砂体构型研究对致密储层储集性能的评价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以苏里格气田西区盒8段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砂体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岩心、测井、薄片等资料,分析不同构型砂体沉积-成岩过程的差异性及对物性的控制作用。根据砂体空间展布特征,确定堆叠型、侧接型和孤立型等3种砂体类型,再结合测井曲线(GR)形态,进一步将堆叠型和孤立型分别细分为箱状堆叠型、钟状堆叠型、复合堆叠型和箱状孤立型、钟状孤立型、指状孤立型。受沉积成岩作用的影响,不同砂体构型具有不同的物性特征。心滩及河道中央以发育箱状堆叠型、复合堆叠型砂体为主,砂体垂向厚度大,侧向延伸远;沉积水动力较强,粒度较粗,杂基含量低,原始孔隙发育;石英及刚性碎屑发育,抗压实能力强,有利于原始孔隙保存,同时为有机酸流体流动提供空间,有利于次生溶孔的发育,因此物性较好。向河道边缘过渡,钟状砂体逐渐发育,砂岩粒度变细,泥岩夹层逐渐发育,物性变差。河道边缘发育孤立型漫溢砂体,砂体厚度薄,侧向延伸短;粒度较细,与泥岩呈互层接触,原始孔隙欠发育;受周围泥岩因压实作用排出的流体影响,易形成碳酸盐胶结,导致储层致密。  相似文献   
38.
新构造运动对中国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天然气扩散速率比石油快而不易保存,所以晚期成藏对天然气成藏来说有利于天然气的保存。新构造运动是中国构造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造山运动,对天然气的成藏有着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对于在晚期生气的烃源岩来说,新构造运动产生有效圈闭与晚期供气形成良好匹配,有利于天然气晚期成藏;对于早期成藏的天然气来说,新构造运动使气藏在纵向、横向发生调整,形成新的气藏,另外还可对部分气藏的储层进行优化、改造;新构造运动不仅使圈闭形成,并且还产生断裂系统,沟通烃源岩与储集层,导致幕式成藏,天然气充注效率提高,有利于天然气成藏;另外,新构造运动在构造强烈地区会对已形成的气藏起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39.
桑干地区大同-集宁一带孔兹岩系分布区有大量早元古代花岗岩发育。依据矿物组成和地质特征,这些花岗岩可分为两种类型:大规模的石榴石花岗岩和小规模的淡色花岗岩。花岗岩中长石Pb同位素组成显示,石榴石花岗岩是孔兹岩系部分熔融的直接产物,而淡色花岗岩不是孔兹岩系简单的部分熔融产物。石榴石花岗岩中锆石U-Pb一致年龄为1836±18Ma,代表石榴石花岗岩的形成年代。淡色花岗岩的锆石U-Pb一致线上交点年龄为1912±98Ma,形成略早。孔兹岩系207Pb/204Pb值整体上高于华北麻粒岩下地壳,具有上地壳的Pb同位素组成特征,其沉积原岩应该来自华北晚太古代形成的大陆地壳。根据深成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的年代学资料,可以确定桑干地区早元古代如下构造-热事件序列:小基性岩体侵入(2.2~2.3Ga)、早期淡色花岗岩生成(2.1~1.9Ga)、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剪切作用和大规模石榴石花岗岩发育(1.84Ga)、伟晶岩的形成(1.80Ga)和基性岩墙群的出现(1.77Ga)。大规模石榴石花岗岩形成于构造-热事件峰期  相似文献   
40.
中国煤层气盆地改造作用及其类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立军  赵靖舟 《地质学报》2009,83(6):868-874
内容提要:从煤层气富集成藏地质条件分析入手,在研究聚煤盆地的后期改造特征基础上,将煤层气盆地定义为“具有工业价值煤层气藏形成和保存条件含煤盆地”。煤层气盆地改造是剥蚀、埋藏、断褶、断块、热力和流体等六种改造作用单一或复合作用的结果,据改造作用可将煤层气盆地划分为单一改造作用型和复合改造作用型2大类型,又可进一步分为4种单一改造作用亚型和14种复合改造作用亚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