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47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100篇
海洋学   21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31.
两种再分析资料中夏季地表气温与中国测站资料的差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中国194站气温观测资料(OT)、NCEP/NCAR (NT) 和ERA-40 (ET) 再分析月平均2 m温度资料, 使用线性分析、 方差分析、 小波分析、 EOF等方法, 对三种温度资料周期、 方差以及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 (1) ET与OT数值、 距平及变化趋势非常接近; NT低于OT, 1965年以前其数值及距平与OT、 ET差异较大; ET与OT的相似性优于NT, 对地面温度变化进行周期分析时, 使用ET资料较好。在使用NT的原始资料时需慎重, 距平值在1965年之后有一定的可信度。 (2) ET与OT线性趋势以及空间模态类似, NT变化趋势远大于OT与ET, ET对我国温度长期变化趋势的再现能力优于NT, 在研究我国温度长期变化时NT具有不确定性。 (3) ET与NT均能反映我国温度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 但ET更加准确; 研究我国北方 (30°N以北) 温度年代际变化时, ET较好; 研究我国温度年际变化时两种资料能力相当。 (4) 三种温度资料均显示1976年前后我国地表气温有明显差异。ET与OT在1976年前后的变化及空间分布十分一致, NT与OT不完全一致。此外, 1965年之前的NCEP/NCAR温度资料存在类似于“PSFC”的问题, 使用时应慎重。  相似文献   
132.
近50a来华北地区负积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华北地区62个气象站1961-2008年冬季日平均气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REOF)、Morlet小波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华北地区负积温变化特征及同期环流背景场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华北负积温具有全区一致性增加的特点,其中山西北部增加明显。2)由于华北地区东部和西部负积温增长幅度不同,可将华北地区分为2个区域。两区负积温均有突变,其中Ⅰ区负积温的突变年份为1988年,Ⅱ区负积温的突变年份为1986年,Ⅰ区负积温存在3~6a周期振荡,Ⅱ区负积温存在2~4a周期振荡。3)北半球冬季环流场的变化与华北负积温异常有一定相关关系。合成分析的结果表明,在近地面层,偏冷年西伯利亚高压偏强,华北冬季偏冷,负积温绝对值偏大;在对流层中层,东亚大槽及乌拉尔山高压脊为主要影响系统,东亚大槽较深、乌拉尔山脊偏强,冷空气活动偏强;偏暖年则反之。  相似文献   
133.
王泽九 《地球学报》2009,30(4):415-420
邢裕盛教授是我国著名前寒武纪地层古生物学家, 是我国前寒武纪微古植物和古藻类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是一位野外勤奋工作、实验室严谨治学的科学家。邢裕盛教授长期从事前寒武纪微古植物及生物地层研究, 为国际上最早研究前寒武纪微古植物的少数专家之一。自1962年以来开拓了中国前寒武纪微古植物研究领域, 发现和确定了一些前寒武纪后生动物和后生植物化石门类, 建立了中国晚前寒武纪各时代微古植物组合序列, 探讨了地球早期生物演化进程, 同时在全国晚前寒武纪地层划分和地层对比中解决了一些重大地层问题, 为我国晚前寒武纪地层与国际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4.
各位常委、各位委员、各位专家: 一年一度的常委扩大会例会今天开幕了.自去年4月15日在宜昌召开第十次常委扩大会后,一年来,在各有关专家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地调局的大力支持下,宜昌会议确定的几贡任务都得到了全面的落实.  相似文献   
135.
建立中国晚前寒武纪年代框架始终是地学界关注的基础地质问题,然而多年来关键层位仍缺乏高质量同位素年龄的约束,随着SHRIMP测年的引进和大量层凝灰岩或斑脱岩在前寒武纪地层中不断被识别,测年技术提高后,可完成对斑脱岩中岩浆型微小锆石颗粒的测年要求,使中、新元古代地层年代学的研究获得极大的突破,改变了我国使用了近80年的传统中、新元古代地层对比的认识。随着同位素年代学资料不断地为中、新元古代地层柱中的定位增添新的数据资料,它不仅再次准确地确定了地层的形成时代,而且对整个地台中、新元古代地层的地质演化史的认识和生物演化在中元古代年代地层柱准确定位都有着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36.
丁宁  孙英君  崔健  陈明九 《测绘科学》2011,36(5):93-94,102
变形监测对于建筑物的安全运营具有重要作用,科学、准确、及时地分析和预报建筑物的变形状况,对建筑物的施工和运营管理极为重要.本文以实际工程为例,对建筑物变形监测的数据进行分析,利用大厦主体沉降过程曲线及等值线图来分析主体沉降各个阶段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施工各阶段,建筑物主体体沉降速率及幅度均较小,各点沉降基本均匀.文章...  相似文献   
137.
利用湖北省潜江气象站和邻近的天门及仙桃两站1971-2009年39年气象资料,通过滑动T检验、M-K检验方法对气温资料的均一性作了检验。对比迁站前后气温等资料的变化表明,潜江站与相邻站同时期气象资料间存在部分差异。与相邻站相比,迁站前后潜江站气象要素中风向风速、气温和雾日有显著变化;迁站前受城市效应影响,潜江站部分风向...  相似文献   
138.
2009年夏季中国高温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张玛  高庆九  蒋薇 《气象科学》2011,31(5):582-590
用常规气温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夏季中国高温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2009年中国中东部地区发生的高温日数相对历史同期偏多,集中在华北和长江以南地区。(2)大陆暖高压是导致6月华北黄淮一带高温过程的主要环流系统,7、8月副高的持续偏强和西伸是导致7、8月高温过程的主要环流系统。南亚高压与副热带高压有很好的响应关系,随着南亚高压的增强(减弱)东伸(西撤),副高强度进而增强(减弱)西伸(东撤),江南地区日最高温度分布范围也相应增大(缩小)。低层辐散、副热带西风急流轴偏北、急流中心偏西等有利于2009年夏季高温的发生和维持。(3)整层垂直积分大气加热场正异常可以作为高温的维持机制。  相似文献   
139.
王泽九 《地质通报》2015,34(10):1995-1996
<正>(2015年4月20日)各位常委、各位委员、各位代表:会议开了3天,交流了2014年取得的新成果,讨论和安排了2015年的任务,并对2016年以后的科研任务进行了沟通,这为做好2015年的工作和今后5年的科研任务提供了保障。现将下面几项工作再和大家明确一下,希望大家做好。(1)做好陆相地层建阶和海相地层建阶完善项目的结题工作陆相地层建阶和海相地层建阶完善项目已进行了4年,2015年是第5年,也是结题之年。按中国地质调  相似文献   
1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