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2篇
地质学   43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文章选择华北地台北缘新忽热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金元素地球化学测量结果为实验数据,通过多种稳健估计方法,采用Visual C语言和SPSS统计分析程序,对位置及尺度进行稳健估计,并与传统的估计方法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对于偏态分布的观测数据,根据稳健估计方法圈定的异常较传统方法更能准确地反映异常的规模和形态,尤其能较好地显示大面积的弱异常。笔者认为,在地球化学测量异常评价中,应重视使用稳健估计方法,并指出了该区下一步勘查找矿的方向。  相似文献   
22.
赵财胜  杨富全 《矿床地质》2006,25(4):500-500
2006年4月22—30日,由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473项目和486项目联合组织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召开。IGCP_473项目主要研究中亚造山带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与成矿作用,工作时间为2002~2006年,组长为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ReimarSeltmann博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  相似文献   
23.
额尔古纳成矿带西北部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6,他引:17  
额尔古纳成矿带是中国东北重要的银、铅、锌、铜、钼多金属成矿带,它位于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东南缘。最近,额尔古纳成矿带西北部发现了砂宝斯、老沟、小伊诺盖沟等金矿床和一些金矿点。这些金矿受洛古河-二根河韧性剪切带和额尔古纳河韧性剪切带控制,矿体常赋存于韧性剪切带的次级张扭性断裂构造中。矿石中硫化物含量一般不超过3%,且硫化物以黄铁矿为主。流体包裹体有气液两相、含 CO_2三相和纯 CO_2包裹体3种类型。气相成分以 H_2O、CO_2和 N_2为主,含少量H_2S、CH_4为特征。流体包裹体的盐度低,介于2.06~8.54%NaCl eqv 之间。老沟金矿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171℃~452℃之间,平均295℃,小伊诺盖沟金矿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69℃~493℃,平均亦为295℃,均属中温热液矿床。老沟金矿成矿压力为61~122MPa,平均82MPa;小伊诺盖沟金矿成矿压力为38~172MPa,平均93MPa。前者成矿深度介于6~9km,平均7km;后者成矿深度为4~11km,平均8km。上述金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世界造山型金矿类似,形成于蒙古-中朝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陆-陆碰撞造山作用。  相似文献   
24.
近些年发现的斯如依迭尔铜多金属矿床有望改变南疆无大—中型铜矿的局面,对其研究意义显著。该矿床已圈定铜多金属矿体32条及众多矿化蚀变点,成矿前景乐观。矿床由南、北两矿段组成。北矿段主体由13个隐爆角砾岩体组成,隐爆角砾岩体内发育黄铜矿化;南矿段在花岗斑岩与围岩的接触带发育脉状黄铜矿化,岩体内部发育细脉状和浸染状黄铜矿化。上述地质特征表明,斯如依迭尔矿床为与花岗斑岩有关的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床。对斯如依迭尔矿床成矿期的热液白云母进行40 Ar/39 Ar同位素测年,获得的坪年龄为13.68±0.17 Ma,表明矿床形成于中新世。结合前人的区域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研究结果,笔者认为斯如依迭尔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与冈底斯中新世斑岩型铜金矿床的相同,均为印度板块同欧亚板块碰撞后的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25.
青海大场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采用Linkam冷热台和Renishaw激光拉曼光谱仪对大场金矿床石英-方解石中的原生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有气液两相、含CO2三相及富CO2包裹体。测温结果显示成矿流体温度为180~260℃,盐度w(NaCleq)为0.2%~8.3%,密度为0.69~0.78g/cm^3,计算成矿压力为40.33~86.69MPa,由压力值估算成矿深度为5.03~7.63km。成矿流体以H2O-CO2为主,含少量CH4、H2S、CO、N2及H2,并有微量的QH2、C2H4、C2H6、C3H8及C6H6等有机质。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并混有建造水和少量岩浆水。在金的成矿作用过程中流体不混溶作用和有机质的存在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6.
正3月31日11时2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以"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发射3颗2米/8米光学卫星(即高分一号02、03、04卫星)。11时56分,3颗卫星入轨,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和保护监管再添"火眼金睛"。据了解,这是我国自主建造并成功组网运行的首个民用高分辨率业务卫星星座,代表着目前我国民用遥感卫星星座发展的最高水平。3颗卫星成功组网运行后,将大幅度提高山、水、林、田、湖、草等自  相似文献   
27.
华北地台北缘燕辽钼(铜)成矿带矿床地质特征及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39,自引:10,他引:29  
华北地台北缘是中国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中段部位钼(铜)矿床的分布受区域EW向、NE向、NNE向断裂的联合控制。成矿带东端辽西地区以钼矿为主,西端冀北地区以铜(钼)矿为主。钼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期中酸性小侵入体关系密切,矿床多产于花岗斑岩体之中或内外接触带中,矿床类型以斑岩型、斑岩_矽卡岩型、矽卡岩型为主。同位素研究表明,钼(铜)矿床成矿物质及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下地壳或与太古代结晶基底有关的花岗岩;钼矿的形成主要与中生代富硅、富钾质花岗岩有关,而与铜矿成因有关的花岗岩酸碱度相对较低。成矿年代学研究表明,燕辽钼(铜)成矿带大规模成矿作用发生于180Ma左右和140Ma左右2个时期,其对应的成矿动力学背景分别为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后碰撞造山阶段和中国东部构造体制大转折晚期。  相似文献   
28.
广西大厂锡矿成因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赵财胜 《世界地质》2000,19(3):224-229
从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出发,同时又兼顾大厂超大型矿床形成的长期性及多阶段性,认为大厂锡矿是热水沉积-叠生矿床,早期是泥盆纪的热水同生沉积成矿作用,晚期是燕山期花岗岩浆热液成矿作用,该矿是热水沉积成矿作用与岩热液成矿作用叠加成矿的产物。  相似文献   
29.
攻深找盲是大水金矿矿山勘查的主要任务。根据Pb同位素示踪的有关理论和隐伏矿预测的方法,以甘肃玛曲大水金矿区为例,利用Pb同位素剖面化探法在大水金矿典型剖面70、72勘探线采集Pb同位素样品78个,进行成矿截止深度预测。取本区域的成矿V2截止值在22.4~234.36之间,70、72勘探线在3450m标高左右V2值分别为49.11、64.83,预测70~72勘探线深部及以西成矿截止深度在3000~3100m之间,还有400~500m的勘查空间,找矿潜力大,是今后矿区勘查的重点地段。  相似文献   
30.
豫西南泥湖钼钨铅锌银矿田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金堆城—南泥湖钼钨多金属成矿带的东部。在矿田内除了早期探明的斑岩—夕卡岩型钼钨矿床和夕卡岩型多金属硫铁矿床外,最近几年又在其外围发现了热液脉型铅锌银矿床,它们在空间上呈规律性分布。成矿流体及硫、铅同位素研究表明:钼钨及多金属硫铁矿床与铅锌银矿床为同一成矿系统的产物,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晚期有大气水加入,成矿物质和花岗斑岩一起源于下地壳。年代学研究表明:钼钨铅锌银大规模成矿作用发生在140 M a左右,形成于中国东部构造体制大转换晚期的岩石圈伸展环境。其成矿机理为:在华北克拉通南缘由于俯冲的扬子板片可能发生断离,软流圈物质通过板片断离窗上涌,幔源岩浆在壳幔边界附近发生底侵作用,诱发碰撞加厚的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含矿的花岗质岩浆,沿NNE向断层与EW向的断层交汇处上升并在较高的构造层次上侵位,形成花岗斑岩体以及钼钨矿床、多金属硫铁矿床及铅锌银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