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4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针对矿井底板突水预测精确度要求高的特点,提出了二值Probit回归矿井突水预测模型。依据概率论的相关知识构建模型参数的极大似然估计法,并通过遗传算法求模型参数的最优解。利用所建模型对建模样本的突水性进行反向识别,对测试样本的突水性进行预测识别,正确率分别为90%和100%,表明该模型具有很高的精确度。另外,所建模型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和使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2.
羌塘盆地是我国陆域面积最大的中生代海相沉积盆地,该盆地基底属性和深部构造特征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最新获取的高精度航空重、磁资料发现北羌塘整体表现为"磁力高、重力低",南羌塘与之相反,并且北羌塘基底磁性明显强于南羌塘;基于航磁数据计算的基底深度显示出南、北羌塘具有明显差异,北羌塘基底深度普遍在7.0~15.0 km,凹陷中心多达6个;南羌塘基底深度稍浅,多在5.0~13.0 km,凹陷中心只有3个.南、北羌塘截然不同的重磁场特征表明羌塘盆地并不存在统一的前寒武系变质基底,南、北羌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构造单元.E—W向的"中央隆起带"将羌塘盆地一分为二,使其整体呈现"两坳夹一隆"的构造格局,并可以进一步划分为31个凸起区和9个凹陷区.  相似文献   
23.
兰州金城公园石头坪景区提升改造工程存在大量的自然边坡和人工边坡。因边坡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存在变异性,采用了蒙特卡洛随机抽样法和极限平衡法按不同坡高及坡度计算分析了边坡稳定可靠性指标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景区实际坡高、坡度范围内边坡是稳定可靠的,适宜景区建设,但当坡高、坡度达到实际范围的最大值或超范围时,边坡处于基本稳定或欠稳定状态,建议采取加固措施。  相似文献   
24.
地层不整合接触是研究地质发展历史及鉴定沉积盆地性质、地壳运动特征和运动阶段的重要依据。通过区域地质调查,结合不同时代地层沉积体系特征,在雪峰山西侧的石门—桑植复向斜早古生代末期—中生代地层中厘定出5个不整合面,由下而上分别是文洛克统小溪峪组与上覆中泥盆统云台观组、中二叠统梁山组或栖霞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面,上泥盆统黄家蹬组或写经寺组与中二叠统梁山组或栖霞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面,中三叠统巴东组与上三叠统九里岗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面,中三叠统巴东组与下—中侏罗统之间的角度不整合面,下白垩统石门组与下伏老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面。这几个不同时代的不整合面代表了石门—桑植复向斜早古生代晚期—中生代地质演化时期中特定的构造事件。其中,小溪峪组与上覆泥盆系、二叠系系平行不整合关系反映雪峰古陆西侧隆后前陆盆地于文洛克世晚期受加里东运动影响隆升成陆并接受风化剥蚀;中泥盆统与中二叠统平行不整合是"柳江上升"和"黔桂上升"两次构造运动的产物;巴东组与九里岗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反映中三叠世晚期的早印支运动在研究区以水平抬升为主,横向挤压缩短较微弱;下—中侏罗统与巴东组角度不整合反映中三叠世晚期—早侏罗世晚印支运动NNW—SSE向强烈挤压使石门—桑植复向斜进一步收缩变窄,且形成一系列次级背向斜构造和挤压凹陷盆地;下—中白垩统呈串珠状角度不整合在下伏地层之上,主要反映早燕山构造运动。这些不整合面的厘定及其代表的相应构造事件为湘西北地区构造演化研究提供了更为详尽的地质信息,同时,对合理分析雪峰山西侧地区早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沉积盆地属性提供了更仔细、更可靠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25.
以兰州南绕城高速公路已加固典型路堑高边坡为研究对象,利用AutoCAD及ANSYS软件建立所选典型边坡的三维数值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其在地震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科学评价,目的是为黄土类高边坡工程防护及安全设计提供参考。得出的结论为:当水平向地震加速度为0.1g和0.2g时边坡处于稳定状态,水平向地震加速度为0.3g时边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水平向地震加速度为0.4g时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研究表明,格构锚杆支护承受了大量拉张应力及剪应变增量等,效果显著,对边坡稳定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该公路建设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地震加速度设计为0.2g,所以地震工况下的所选格构支护边坡处于稳定(稳定系数为1.15)状态,能够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26.
董学  李大鹏  赵睿  王欣然  王庆飞 《岩石学报》2020,36(5):1501-1514
胶东地区大规模金成矿作用发生于125~110Ma,具有西部早、东部晚的特点。本文选择了与金成矿作用同期的早白垩世晚期泽头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及SrNd-Hf同位素研究,进行系统区域对比,探讨岩石成因和区域成矿构造动力学背景。泽头岩体锆石U-Pb年龄为115.6±1.1Ma(MSWD=1.7);属高钾-钙碱性系列,高Y(12.6×10~(-6)~14.3×10~(-6))、低Sr/Y比值(36.5~44.8),具明显的稀土元素分馏(LREE/HREE=21.9~24.0,(La/Yb) N=33.4~39.1)和微弱的Eu异常(δEu=1.08~1.15)。P_2O_5含量0.07%~0.08%,与SiO_2相关关系不明显,然A/CNK多小于1.1,显示Ⅰ型花岗岩石的特征。较晚侏罗世(165~150Ma)和早白垩世早期(140~125Ma)两期岩浆活动,泽头岩体所属的早白垩世晚期岩浆岩Y含量高,Sr/Y比值低,ε_(Nd)(t)值、ε_(Hf)(t)值高。与胶东地区金成矿年龄相似,早白垩世晚期岩体成岩年龄具有相同的空间变化规律,东部较西部约晚5Myr。早白垩世晚期岩体自西向东具明显的(~(87)Sr/~(86)Sr)_j降低、ε_(Nd)(t)升高特征,可能由胶东东部和西部基底物质组成差异引起。  相似文献   
27.
干旱区典型绿洲盐渍化土壤空间信息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对提取干旱区盐渍化信息的若干方法进行了评述,并且选取位于干旱区地带的盐渍化典型区域——阿克苏地区的库车、新和、沙雅县(渭-库绿洲)以及和田地区的于田县(于田绿洲)作为研究区进行实证分析。采用同一时相的ETM 数据,运用K-T变换、比值变换以及通过NDVI指数和分类来提取信息,效果明显。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虽然研究区都地处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一个是塔北绿洲,另一个是塔南绿洲。但由于水文(盐渍化形成的关键)、气候(形成盐渍化土壤的驱动力)、地形(盐渍化土壤分布及差异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盐渍化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等因素差异的存在,导致了盐渍化情况的差异。再利用Surfer软件绘制盐渍化出土壤特征(电导率)的等值线图,发现渭-库绿洲和于田绿洲表层土壤电导率的空间分布状况的差异。  相似文献   
28.
城市空间增长与人口密度变化之间的关联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睿  焦利民  许刚  徐智邦  董婷 《地理学报》2020,75(4):695-707
探究城市空间增长与人口密度变化之间的关联关系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对制定有效的土地政策、促进城市紧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中国和欧洲23个人口100万以上城市作为研究样本,采用1990年、2000年和2014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和人口数据,计算各时段样本城市空间增长速率,建立城市紧凑度指标,并将城市空间增长方式划分为紧凑型、保持型和蔓延型,进一步探讨了样本城市的空间增长特征、人口密度变化特征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为:① 人口密度降低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中国和欧洲城市,中国城市人口密度相对较高且降低速率较快,欧洲城市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且降低速率较慢;1990—2014年中国城市半径的增长速率明显快于欧洲城市半径的增长速率。城市空间增长速率与人口密度变化速率呈现强负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为-0.693);② 1990—2000年中欧城市主要以紧凑型方式增长。2000—2014年中国城市主要以蔓延型方式增长,且人口密度随时间下降的速率加快;欧洲城市主要以紧凑型和保持型方式增长,人口密度降低速率减小;③ 紧凑型的空间增长方式并不一定会带来人口密度的升高,但会减缓人口密度下降的速率。中欧城市对比分析表明,城市维持紧凑型空间增长方式,则城市人口密度随时间下降速率减慢;而空间增长方式由紧凑型转为蔓延型,将加剧城市人口密度随时间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