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篇 |
免费 | 34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篇 |
大气科学 | 1篇 |
地球物理 | 35篇 |
地质学 | 35篇 |
海洋学 | 1篇 |
自然地理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5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断裂滑动速率不仅是新生代构造定量研究的重要参数之一,也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有研究普遍缺乏介于长时间尺度(>Ma)地质体累积位移和短时间尺度(晚第四纪以来)地貌单元位错以及年—十年尺度的大地测量观测之间的断裂位移量,从而造成了理解百万年时间尺度下断裂演化历史的空区。由于走滑断裂破坏了山前洪积扇与其汇水盆地组成的系统,残留的断错洪积扇会沿断裂走向在空间上不均匀地展布。据此提出3种利用断错洪积扇确定走滑断裂大规模累积位移量的方法。第一,洪积扇面积与汇水盆地面积一般符合Af=γAc(Af为洪积扇面积,Ac为汇水盆地面积,γ为常数0.5±0.35)对应关系,利用二者之比是否异常,获得断裂位错流域盆地走滑位移量;第二,利用断裂两盘的河流上下游分布相同岩性矿物组分,识别两盘对应地貌单元获得走滑位移量;第三,利用地貌单元残留标志与上游物源河道进行对比,估算走滑位移。同时,将上述3种方法应用于研究阿尔金断裂系百万年时间尺度以来的走滑位移量实例中,在现有速率分布前提下,可估算出地貌体的形成年龄,进一步验证了文中提出的走滑位移量估计方法能为精确厘定走滑断裂百万年尺度的演化历史提供新的解决途径和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22.
青藏高原东缘作为高原生长的东边界,其新生代以来隆升剥露与扩展模式备受关注.高原内部平缓的地貌和边界构造带不显著的缩短变形被认为是下地壳流作用的重要证据.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低温热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中-晚新生代以来跨不同断裂带存在显著的差异性隆升剥露,指示了断裂体系在青藏高原东缘构造变形与演化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系统收集区域内现有不同封闭温度体系的低温热年代学数据,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缘隆升剥露及生长扩展与整个高原抬升具有准同步性.最为广泛和显著的剥露主要发生在~30 Ma以来,且高原东缘的最大侵蚀量区受控于断裂活动,快速侵蚀带的空间分布与鲜水河断裂带相一致.在区域尺度上,现有数据所揭示的剥露事件启动、持续时间及速率的显著差异性揭示了断层活动对青藏高原东缘地表剥露过程的控制作用.本文提出青藏高原向东扩展是多阶段、非均匀过程,新生代以来不同断裂带在青藏高原向东扩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支持"下地壳流假说"强调的"东缘上地壳变形不显著"的认识. 相似文献
23.
目前浙赣三山地区“金钉子”尚无精确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基于钾质斑脱岩SHRIMP锆石U-Pb测试,三山地区早-中奥陶世宁国组Azygograptus suecicus带中部、Exigraptus clavus带底部、Acrograptus ellesae带中部的同位素年龄分别为482.9±6.1 Ma、477.6±8.3 Ma和467.0±4.4 Ma,为华南地区中奥陶世大坪阶和达瑞威尔阶底界的全球界线层型(GSSP)开展地层对比提供了精确的同位素年代学依据.结合生物带对比,大致将浙西地区早-中奥陶世普遍存在的地层缺失事件的发生时限界定于482.9~477.6 Ma之间,即杭州-嘉兴台地缺失牙形刺Oepikodus evae带-Lenodus anticariabilis带(或笔石Azygograptus suecicus带-Acrograptus ellesae带)地层,其代表了郁南运动在浙西地区的具体表现,拉开了华南地区早古生代构造运动的序幕,也可能是欧洲加里东造山过程中亨伯运动和塔康运动的远程响应. 相似文献
24.
2007年3月3日位于磁层昏侧THEMIS的5颗卫星、同步轨道晨侧和午前的GOES 3颗卫星和地面地磁台站同时观测到了持续近4 h的Pc5 ULF波.我们用交叉小波相关分析计算脉动的传播速度,用MVA分析求解脉动的传播方向,然后结合两者的计算结果获得了Pc5相速度矢量信息.THEMIS卫星观测到Pc5具有压缩特性,且向阳传播,速度约在6~20 km/s左右,相比于磁层中阿尔芬速度(1000 km/s)较低.这些Pc5 ULF波动可能产生于磁尾或磁层内部不稳定性.GOES 3颗卫星观测到不同情况的Pc5 ULF波,极向模占主要成分,且具有波包结构,具有阿尔芬驻波特性,可能产生于K-H(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地面台站观测到ULF波扰动幅度随纬度升高而增强,Pc5脉动在地理纬度60°附近达到最大值, Dumont durville台站观测到的脉动与THEMIS观测到波形有很好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25.
利用Hakamada-Akasofu-Fry运动学太阳风模型模拟了1981到1985卡林顿周的48个太阳耀斑事件激发的激波到达地球的时间.结果表明,对模式输入参数之一的激波初始速度进行调整,可以使模拟结果和实际观测基本一致.通过对发生在该时期多个事件的统计分析,分别得到日球表面东、西两半球耀斑爆发对应的激波初始速度调整因子和初始速度的统计关系.该关系应用到1986到1990卡林顿周期间发生的耀斑对应的激波到达地球时间的模拟时,对于位于西(东)半球的耀斑,预测行星际激波到达地球所需时间的平均绝对误差从未使用该关系的16(15) h降低到12(11) h. 相似文献
26.
27.
浙江神仙居濒临西太平洋火山岩带,晚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频繁,堆积了巨厚的火山沉积地层,是研究晚中生代大陆边缘形成演化动力学过程的重要窗口之一。区内主体为一套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岩石SiO_2含量为74.17%~78.38%,Al_2O_3含量为11.16%~13.14%,全碱(K_2O+Na_2O)含量为6.44%~8.76%,属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总量(ΣREE)介于144.5×10^(-6)~247.1×10^(-6)之间,ΣLREE/ΣHREE=5.58~6.81,LaN/YbN=5.17~8.59,δEu为0.17~0.23,弱富集K、Rb,亏损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U、Th,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神仙居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同位素年龄集中于(113.4±1.4)Ma^(114.4±1.5)Ma,是早白垩世晚期区域伸展拉张的构造背景下玄武质岩浆底侵作用诱发的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层位归属小平田组。 相似文献
28.
对北京十三陵地磁台站2005年全年的地磁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了该地区Pc6脉动的周期分布和发生率等特征.对Pc6脉动与TID的关系也做了一些尝试性探讨.我们选择北京大学多普勒雷达观测到TID事件同十三陵台站观测到Pc6脉动进行比较研究,在2004年12月23日至2006年3月11日这段时间内,共有42个事件满足要求.经过分析发现TID事件与Pc 6脉动在波动频率和波形上有比较好的相关性,讨论了Pc6脉动与TID可能的诱发源. 相似文献
29.
本文主要应用THEMIS卫星的磁场和等离子体流观测数据,分析了2008年1月5日08∶51~08∶57 UT亚暴膨胀相期间磁尾的一个近地重联事件.在亚暴膨胀相期间,地面的全天空成像仪清楚地记录到了极光的极向扩展,THEMIS的P5卫星在地球同步轨道附近观测到了磁场的偶极化现象.在亚暴膨胀相末期的08∶51~08∶57 UT期间,P3(XGSM~-9.12RE) 和P4 (XGSM ~-9.40RE) 同时观测到了一对方向相反的高速等离子体流.这对方向相反的高速等离子体流是由磁尾的重联现象所引起.重联的位置被估计位于XGSM ~-9.12RE 和XGSM~-9.40RE之间较小的空间范围内.并且,在重联位置的两侧,重联的Hall效应被P3和P4两颗卫星观测到.因此,这一磁尾重联事件发生在距离地球非常近的空间范围内. 相似文献
30.
地磁活动指数( Dst)不仅是监测空间天气活动的重要参数,也是地震电磁研究中作为排除来自空间天气的\"非震\"信号的重要参数(Le et al,2011).Dst指数计算简便,具有连续性和时序性较好的优势,但其物理意义复杂,不能完全反映磁暴过程,且存在计算误差以及数学意义不明确等问题.如台站和暴时变化双重因素,可能会对D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