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20篇 |
免费 | 529篇 |
国内免费 | 64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86篇 |
大气科学 | 373篇 |
地球物理 | 428篇 |
地质学 | 1650篇 |
海洋学 | 370篇 |
天文学 | 24篇 |
综合类 | 244篇 |
自然地理 | 4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5篇 |
2023年 | 127篇 |
2022年 | 162篇 |
2021年 | 154篇 |
2020年 | 136篇 |
2019年 | 166篇 |
2018年 | 137篇 |
2017年 | 104篇 |
2016年 | 113篇 |
2015年 | 173篇 |
2014年 | 222篇 |
2013年 | 157篇 |
2012年 | 188篇 |
2011年 | 155篇 |
2010年 | 156篇 |
2009年 | 146篇 |
2008年 | 141篇 |
2007年 | 132篇 |
2006年 | 148篇 |
2005年 | 111篇 |
2004年 | 112篇 |
2003年 | 100篇 |
2002年 | 78篇 |
2001年 | 81篇 |
2000年 | 77篇 |
1999年 | 64篇 |
1998年 | 43篇 |
1997年 | 46篇 |
1996年 | 57篇 |
1995年 | 50篇 |
1994年 | 50篇 |
1993年 | 50篇 |
1992年 | 44篇 |
1991年 | 39篇 |
1990年 | 39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23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18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18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5篇 |
1978年 | 4篇 |
1966年 | 3篇 |
1965年 | 3篇 |
1959年 | 4篇 |
1958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82.
83.
1960-2015年青海三江源地区降水时空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海三江源地区是中国生态系统最为敏感和脆弱的地区,其降水特别是生长季降水的波动,是影响本区及江河中下游水资源安全、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综合线性趋势、Mann-Kendall检验、BG分割算法、R/S、EEMD等多方法细致辨识了1960-2015年研究区降水量序列的时空特征。结果显示:① 三江源降水量总体呈现弱增趋势,21世纪以来降水量显著增加,各子源区气候倾向率不尽相同;② 年、季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澜沧江源区夏季降水和黄河源区秋季降水呈弱减趋势,雨量弱减区在空间上呈斑块状分布;③ 年、季降水量年代际变化和增湿率的空间差异较明显,春夏季降水气候倾向率与经纬度、海拔的复相关性显著高于冬季;④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各子源区降水总体显现增强信号,并于2002年前后发生突变;⑤ 年际和低值年代际显著周期是造成降水量变动的主要因素;⑥ 除澜沧江源区夏季降水趋于减少外,其他年、季降水量变化呈现增幅不一的转湿趋势;⑦ 横向比较各子源区可见,长江源区降水变化更能表征高原气候变化。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降水时空序列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和季节差异性特征,与以往类似研究存在些许差异,可见为有效提高气候序列演变过程及突变诊断的准确性,仍需进一步融合多方法实施集成分析。 相似文献
84.
钻孔轴线空间曲线方程的建立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钻孔测斜数据的处理精度,提出钻孔的方位角及倾角在相邻测斜点之间是均匀变化的假设。以微积分学为工具,推导出钻孔轴线空间参数方程及其在平、部面上的投影方程;以实例对现行的数据处理方法所得结果和按曲线方程处理所得结果进行比较,认为该种处理方法比较接近实际情况,同时能为自动绘图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85.
小叶锦鸡儿离体叶片对温度处理的某些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小叶锦鸡儿离体叶片分别经25、30、35、40、45、50、55℃等7个温度处理60min后, 测定了其光系统Ⅱ最大量子效率(Fv/Fm)和脯氨酸含量的响应。结果表明, 25~40℃的温度对Fv/Fm没有明显影响; 温度高于40℃, 首先使光合作用通过光系统Ⅱ的电子传递受到不同程度的阻抑; 当温度高于50℃, 使叶片光系统Ⅱ反应中心失活或破坏, 即小叶锦鸡儿叶片光系统Ⅱ反应中心可耐受的最高温度为50℃, 温度再高, 将对叶片造成高温伤害。另外, 在耐受范围内, 叶片中的脯氨酸含量可能表征了叶片遭受温度胁迫的程度。 相似文献
86.
臭氧已成为中国继PM2.5之后多地的首要污染物,臭氧污染防治是中国“十四五”及未来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本文回顾了近60年来国内外臭氧卫星观测方面的主要进展,包括卫星探测载荷和臭氧相关的反演应用技术等,分为3个阶段总结了卫星载荷天底、临边和掩星3种探测方式的发展历程。臭氧卫星遥感反演算法和监测应用也随着载荷的发展在不断更新,本文重点介绍了臭氧柱总量和垂直廓线卫星遥感反演算法、近地面臭氧及其前体物观测、平流层臭氧入侵观测和区域传输、臭氧卫星观测数据的精度验证等方面的重要进展。对比国际臭氧卫星遥感监测,中国臭氧监测卫星发展滞后,虽然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中陆续发射的高光谱观测卫星、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具有初步的臭氧监测能力,但在卫星载荷在功能、性能等方面还有不小差距,比如空间分辨率、信噪比等方面。在算法反演和监测应用方面,目前臭氧柱总量反演精度较高,还存在对流层中低层和近地面臭氧浓度反演精度不够,臭氧污染评估及成因分析不足,如近地面臭氧污染迁移转化过程、平流层臭氧侵入识别分析等问题,是下一步要重点关注的方向。 相似文献
87.
针对航空遥感惯性稳定平台中所受到的不平衡力矩等所引起的成像载荷不稳定导致无法获取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问题,提出了在平台控制系统中应用基于模型参考的自适应比例-积分-微分控制方法。根据需求设计出参考模型,将参考系统输出与实际系统输出之间的误差输入到自适应PID调节器,实时调整PID参数,对误差进行实时校正,以达到抑制不平衡力矩扰动、提高稳定平台稳定精度的目的。对所提出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方法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相对传统PID方法,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器对偏心力矩等主要干扰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系统输出能够很好地跟踪姿态变化,系统稳定精度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8.
89.
为了建立合理、准确且便于估算和应用的山地地理可照时数空间分布模型,本文以重庆为例,首先利用分布式模型估算了30 a平均年和各月可照时数,并利用基于气象行业标准得到的理论值进行了验证;其次,以栅格单元为统计样本,建立了基于地形尺度的可照时数估算的统计模型。结果表明:(1)基于分布式模型的模拟结果具有较高可信度,除10月外,其他各月和年的相对误差均小于10%,且东北和东南部的相对误差较中西部高。(2)西部方山丘陵区的可照时数高,中部平行岭谷区次之,东北和东南部低。冬季可照时数的空间异质性最大,夏季次之,春秋季接近,均较小。(3)各月和年可照时数与主要地理和地形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均表现为极显著性,各月复相关系数在0.7929~0.8277,年复相关系数为0.8522。(4)重庆可照时数估算统计模型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分布式模型的计算步骤和计算量,便于其应用,并可为其他地区估算可照时数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90.
河南省方城县独树镇一带萤石矿区属于第四系浅层覆盖区。为寻找该区隐伏萤石矿床,对区域成矿条件、邻近同类型萤石矿床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将该地区萤石矿赋矿地质体及接触带作为地球物理探测目标体,开展了时间域激发极化法(TDIP)测量。激电中梯与激电测深高低阻之间的电性变化带(或过渡带)和对应的弱极化异常特征,有效地定位和预测了覆盖区萤石矿赋矿地质体、接触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蚀变矿化特征,为钻探工程布置提供良好的地球物理信息,经钻探验证,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勘查表明: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在独树镇一带浅覆盖区寻找隐伏萤石矿是行之有效的,可为矿区外围或相似地区进行类比寻找同类型萤石矿床提供重要的指导或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