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1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80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油裂解型气源灶是一种特殊的气源灶,是优质生烃母质在成气过程中派生出的。烃源岩生成的油主要有3种赋存形式:源内分散状液态烃、源外分散状液态烃和源外富集型液态烃。3种赋存状态液态烃的数量及分配比例受内因和外因多种因素控制,就排油率而言,有机碳含量分别为0.67%、0.62%和10.6%的泥岩、灰岩和油页岩,最大排油率分别为45%、55%和80%。原油与不同介质配样的生气动力学实验表明,不同介质条件下甲烷的生成活化能分布有差异,碳酸盐岩对油裂解条件影响最大,可大大降低其活化能,导致原油裂解热学条件降低,体现为油裂解温度的降低;泥岩次之,砂岩影响最小。碳酸盐岩、泥岩和砂岩对油的催化裂解作用依次减弱,不同介质条件下主生气期对应的Ro值:纯原油1.5%~3.8%;碳酸盐岩中的分散原油1.2%~3.2%;泥岩中的分散原油1.3%~3.4%;砂岩中的分散原油1.4%~3.6%。油裂解型气源灶是一种中间体,可以直观看到的是原生气源灶和由此形成的气藏,而对油裂解型气源灶的赋存形式、分布范围、成气数量和储量规模等问题,只能通过正演和反演的研究去确定且相互映证。正演研究以塔里木盆地中下寒武统为例,原始生油量2232.24×108t,剩余油量806.21×108t,油裂解气量106.95×1012m3。反演研究以川东北飞仙关组白云岩中油裂解气为例,圈定的古油藏面积约735km2,古油藏原油数量45×108t,油裂解气量及油裂解气资源量分别为2.72×1012m3和1.36×1012m3。  相似文献   
72.
分散液态烃裂解气资源评价涉及五方面内容,可概括为"五步法"的定量评价方法。步骤一:源内和源外液态烃的分配比例和数量研究。模拟实验及实际地质样品统计相结合的研究结果,烃源岩中滞留烃的数量可观,受有机质丰度、类型、演化程度、烃源岩岩性、物性以及与储集层的配置关系等因素影响。总体特征烃源岩排油率变化于20%~80%,以TOC 2%为界,排油率为50%上下;高TOC、类型优质的烃源岩排油率高。步骤二:源外分散液态烃的主要分布、富集区研究。通过数值模拟正演研究液态烃的优势运移通道及分布富集区;同时,通过热成因沥青的数量统计及分布、样品的荧光特征反演研究分散液态烃的分布富集区。步骤三:不同赋存状态液态烃裂解成气的转化率研究。模拟地质条件下碳酸盐岩、泥岩和砂岩中的分散液态烃裂解生气实验,反映碳酸盐岩、泥岩和砂岩对液态烃的裂解均有催化作用,作用强度依次减弱,主生气期对应的Ro值分别为1.2%~3.2%、1.3%~3.4%和1.4%~3.6%;超压抑制液态烃裂解生气,达到相同转化率温度滞后30℃左右。步骤四:研究区含油气系统研究:加强液态烃晚期规模生气和有效成藏的要素和关键时刻的分析。步骤五:分散液态烃裂解气的定量评价以及资源评估。以深层海相天然气成因研究为基础建立的分散液态烃"五步法"定量评价方法,实现了中国深层古老烃源岩源内分散液态烃裂解气、源外分散液态烃裂解气、古油藏裂解气、干酪根降解气的整体、系统评价。  相似文献   
73.
1INTRODUCTION SHALLOW(MOSTLYBIOGENIC)GASACCOUNTSFOROVER20%OFTHEWORLD’SDISCOVEREDGASRESERVES(RICEAND CLAYPOOL,1981;CLAYPOOLANDKAPLAN,1974),AND REPRESENTSONEOFTHEUNCONVENTIONALENERGYSOURCES THATINCREASINGLYATTRACTTHEATTENTIONOFPETROLEUMGEOL OGISTS.NUMEROUS…  相似文献   
74.
流速率存在径向变化及两种方法的测定原理不同导致的.  相似文献   
75.
河北坝上沙漠化地区土壤特性研究─—以丰宁试验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丰宁试验区土壤类型、分布特点、成土条件、土壤养分、可溶性盐分、机械组成、矿物元素含量、微量元素、水分状况,并对各类土壤的生产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栗钙土是本区生产力最高的土类,风砂土是栗钙土退化的产物,也是栗钙土重新发育的不同阶段,这种退化主要是土壤中细颗粒物质及养分的损失,而土壤矿物元素、微量元素并无明显变化。本区风砂土相对其它典型沙地生产力较高,与地带性土壤栗钙土相比无钙积层,适宜多种深根性植物特别是乔灌木的生长,所以本区目前沙漠化土地治理相对容易。  相似文献   
76.
深层海相天然气成因与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油裂解气资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我国海相地层时代老,演化程度偏高,高过成熟干酪根热降解生气潜力有限。针对深层海相天然气成因,提出了有机质接力成气机理,具体包含3方面涵义,生气母质的转换、生气时机的接替和气源灶的变迁。源内分散液态烃型气源灶继承了原生气源灶的特征,而源外分散和聚集型液态烃气源灶与原生气源灶相比,则发生了空间上的迁移。上述三部分液态烃在高—过成熟阶段均可裂解成气,但后者通常埋藏较前者浅,裂解成气的时机晚于前者,有利于晚期成藏。通过不同有机质丰度、不同岩性烃源岩生排烃模拟实验研究,建立了不同有机质丰度烃源岩的排油率图版,为源内、源外分散液态烃分配比例和数量研究提供了依据;从3个方面,生烃潜力评价指标S1、热成因沥青和储层的荧光特征,论证了塔里木盆地古生界地层中分散可溶有机质的数量、分布、裂解程度,肯定了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海相烃源岩有机质接力成气的现实性;并用正演研究思路计算了塔里木盆地中下寒武统分散可溶有机质裂解成气数量。有机质接力成气机理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古生界找气的潜力和希望。  相似文献   
77.
奈曼沙区樟子松生长状况与水分关系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赵文智 《中国沙漠》1992,12(1):64-70
分析奈曼沙区樟子松的水分关系及生长状况,并与油松、小叶杨比较,结果表明樟子松较油松、小叶杨耐旱。但在无地下水或灌溉补给的迎风坡上部,樟子松片林立地水分状况严重恶化,15龄高生长速生期趋于结束,生长趋于衰退,而在地下水埋深2.4米左右的丘间低地高生长正值旺盛生长之际,这说明在年降水量仅366 mm的奈曼沙区,营造樟子松必须选择适宜的立地条件,才能保证人工林的正常生长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78.
前陆复杂构造区因构造变形强烈,地层缺失严重,“断相”、“古隆起”假象等因素,导致了前陆区岩相古地理制图具多解性。以鄂尔多斯西缘二叠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岩相古地理恢复为例,提出古构造复原、物源区分析是重建岩相古地理的重要环节,指出:西缘北部早中石炭世为走滑拉张断陷;二叠纪沉积时存在3大物源区;中生代的冲断推覆造成地层缩短率20%~47%。恢复后的岩相古地理图在沉积体系展布、砂体分布等方面和恢复前相比,有明显差异,对指导西缘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有意义。  相似文献   
79.
基于在鄂尔多斯盆地与其北部造山带地域,即沿延川—包头—满都拉地带进行的地震宽角反射和折射波场探测,取得了高分辨率的Pg波震相.通过走时差分层析成像方法进行Pg波波场走时反演,给出了沿剖面辖区的上地壳速度分布,求得了沉积建造和结晶基底折射界面的起伏变化,并给予了解释.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上地壳为双层结构,上下层之间存在明显的折射界面,上层速度低,纵向变化梯度大;下层速度高,变化较为均匀.基于沿剖面辖区上地壳的速度分布特征提出自南向北应分为:榆林南凹陷、榆林—刀兔隆起、刀兔北至鄂尔多斯北缘断裂为箕形凹陷及其内部的次级构造、呼包凹陷以及伴随的断裂等沉积建造和结晶基底的起伏变化.阴山造山带上地壳速度明显比两侧地区高,速度呈纵向条带状展布,故呈现出结晶基底结构的分布特征和乌拉山、色尔腾山、和教岩体及白云鄂博群陆壳拼合及增生现象.内蒙造山带上地壳亦为双层结构,但基底折射界面不如鄂尔多斯块体明显.本文基于对该区沉积建造和结晶基底的起伏,讨论了沿剖面各有关凹陷的沉积特征与油气前景.  相似文献   
80.
樟子松,小叶杨水分生理及林地水分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生长季,奈曼沙区樟子松的蒸腾强度为257~570mg/g·fw·h,针叶水势在-13.7~-11.1巴之间,针叶水分饱和亏在23.8~29.4%,束/自为0.55。林地0—180厘米土壤含水量为1.23~2.45%;小叶杨的蒸腾强度为281—1260mg/g.fw.h,叶水势为-15.0~-10.4巴,水分饱和亏为8.2~14.8%,束/自为0.26,林地0—180厘米的含水量在2.23~3.33%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