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9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107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1INTRODUCTION SHALLOW(MOSTLYBIOGENIC)GASACCOUNTSFOROVER20%OFTHEWORLD’SDISCOVEREDGASRESERVES(RICEAND CLAYPOOL,1981;CLAYPOOLANDKAPLAN,1974),AND REPRESENTSONEOFTHEUNCONVENTIONALENERGYSOURCES THATINCREASINGLYATTRACTTHEATTENTIONOFPETROLEUMGEOL OGISTS.NUMEROUS…  相似文献   
52.
油裂解型气源灶是一种特殊的气源灶,是优质生烃母质在成气过程中派生出的。烃源岩生成的油主要有3种赋存形式:源内分散状液态烃、源外分散状液态烃和源外富集型液态烃。3种赋存状态液态烃的数量及分配比例受内因和外因多种因素控制,就排油率而言,有机碳含量分别为0.67%、0.62%和10.6%的泥岩、灰岩和油页岩,最大排油率分别为45%、55%和80%。原油与不同介质配样的生气动力学实验表明,不同介质条件下甲烷的生成活化能分布有差异,碳酸盐岩对油裂解条件影响最大,可大大降低其活化能,导致原油裂解热学条件降低,体现为油裂解温度的降低;泥岩次之,砂岩影响最小。碳酸盐岩、泥岩和砂岩对油的催化裂解作用依次减弱,不同介质条件下主生气期对应的Ro值:纯原油1.5%~3.8%;碳酸盐岩中的分散原油1.2%~3.2%;泥岩中的分散原油1.3%~3.4%;砂岩中的分散原油1.4%~3.6%。油裂解型气源灶是一种中间体,可以直观看到的是原生气源灶和由此形成的气藏,而对油裂解型气源灶的赋存形式、分布范围、成气数量和储量规模等问题,只能通过正演和反演的研究去确定且相互映证。正演研究以塔里木盆地中下寒武统为例,原始生油量2232.24×108t,剩余油量806.21×108t,油裂解气量106.95×1012m3。反演研究以川东北飞仙关组白云岩中油裂解气为例,圈定的古油藏面积约735km2,古油藏原油数量45×108t,油裂解气量及油裂解气资源量分别为2.72×1012m3和1.36×1012m3。  相似文献   
53.
西北地区侏罗系的三角洲沉积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西北地区侏罗广泛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曲流河三角洲相沉积,其中扇三角洲与陡倾的盆地边缘有关,盆地的沉降速率大于沉积率,沉积层序为加积型,并以沉积物重力流和无河道片流区同搬运的沉积短斩泄荷为特征,辫状河三角洲与不很陡的盆地边缘梯度有关,其沉积速率大于盆地的沉降速率,沉积层序为进积型,并以河道径流广泛发育为特征,曲流河三角洲与缓坡陷型构造边界有关,并具有以河流作用为主,湖泊作用的辅的特征,3种三  相似文献   
54.
河北坝上半干旱/半湿润过渡带土壤水分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河北坝上半干旱/半湿润过渡带的阴坡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沙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沙地沙棘林地、沙地草场、平滩草地的土壤水分物理参数、机械组成和土壤水分状况。结果表明,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与土壤中0.05mm~0.01mm、0.01mm~0.001mm两个粒级颗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0.50mm~0.25mm颗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既使在干旱的年份,沙地草场、沙地沙棘林地、沙地杨树人工林地生长季初和生长季末0cm~100cm土壤水分贮量及有效水分贮量基本平衡;而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水分亏损较严重,但生长季末仍有27mm左右有效水分,说明除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外,其它植被区土壤水分状况均无明显恶化现象。由此推断,在本区人工植被建设中,采用先草本、后灌木、再乔木的人工植被建设程序从土壤水分平衡角度分析是可行的。除阴坡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土层较薄的缘故外,其余5种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垂直变化均有活跃层和活动层了分,只不过两个层次在土壤剖面分布深度有差异,而无类似干旱区沙地植被土壤的“死水层”,土壤水分状况均属淋溶型。  相似文献   
55.
樟子松针叶气孔运动与蒸腾强度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赵文智  常学礼 《中国沙漠》1995,15(3):241-243
本文分析了影响樟子松针叶气孔阻力的主要环境因子及气孔运动与樟子松蒸腾强度、针叶水势的关系。结果表明:光合有效辐射是影响樟子松针叶气孔阻力的主要环境因子,其次是相对湿度,最后是空气温度。气孔关闭是针叶蒸腾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它决定于针叶水势的一个临界值。统计分析表明,2龄针叶气孔关闭的水势临界值在-16.8bar,左右,而1龄针叶气孔关闭的水势临界值至少不在-12.8--19.31ber之间。  相似文献   
56.
戈壁中蕴含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蛛形纲节肢动物是戈壁中重要的节肢动物类群,在戈壁生态系统食物网中扮演重要角色。以河西走廊中部典型砾质戈壁为研究区,2018年和2019年逐月监测了蛛形纲节肢动物种类及数量。结果表明:砾质戈壁有22个蛛形纲节肢动物种或属,Steatoda albomaculataXysticus spp.、Philodromus spp.、Gnaphosa spp.、Mesobuthus martensiiMitopus morioKarschia sp.是该区主要的蛛形纲节肢动物种或属。蛛形纲节肢动物活动密度及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一致,2018年蛛形纲节肢动物活动密度及类群丰富度均在4月出现峰值,2019年蛛形纲节肢动物的活动密度及类群丰富度均在6月达到峰值。平腹蛛科、逍遥蛛科、硬体盲蛛科、蟹蛛科、球蛛科和卡尔避日蛛科是主要的蛛形纲节肢动物类群,2018年卡尔避日蛛科、硬体盲蛛科和蟹蛛科活动密度均显著低于2019年,而平腹蛛科、逍遥蛛科和球蛛科活动密度变化趋势相反。逍遥蛛科主要在春季活动,2018年和2019年逍遥蛛科活动密度均在3月出现峰值;蟹蛛科和硬体盲蛛科主要在秋季活动,2018年和2019年蟹蛛科活动密度均在9月出现峰值,硬体盲蛛科活动密度在8月和10月出现峰值。卡尔避日蛛科、平腹蛛科和球腹蛛科等3个类群2018年活动密度在4月出现峰值,2019年在6月或10月出现峰值。降水的月动态变化对蛛形纲节肢动物月动态变化影响较小,蛛形纲节肢动物的活动密度及类群数与月平均温度均呈显著二次曲线关系。此外,研究还发现钳蝎科活动密度与月平均温度和降水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蟹蛛科活动密度与月降水量、狼蛛科和平腹蛛科活动密度与月平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总之,温度及降水变化是蛛形纲节肢动物月和年活动节律变化的重要影响因子,它们调节了蛛形纲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57.
随着我国地膜使用面积的增加和人们对土壤微塑料污染问题的日益关注,大尺度的地膜遥感识别已成为农业生产管理、土壤污染防治的必要手段。针对地膜光谱反射特征的复杂性以及基于单一遥感影像光谱特征识别方法错分率高等问题,该文以河北省邯郸市邱县为试验区,利用GF-1数据的空间细节与Sentinel-2数据的光谱信息进行NN Diffuse Pan Sharpening融合,据此建立地膜识别的特征矩阵(NDVI、MNDWI、NDBI、IBI、PSI),基于该特征矩阵可实现自动阈值地膜分层分类识别。多种方法的地膜识别结果精度对比表明:多源光学遥感数据融合方法的总体精度为94.87%,Kappa系数达0.89,显著优于基于单一数据源的深度学习法的精度(93.14%)以及基于传统机器学习分类方法的支持向量机(85.91%)和随机森林分类法(86.78%)的精度;通过与Sentinel-2多光谱影像融合,弥补了GF-1数据光谱分辨率低的缺陷,实现了多源数据在地膜识别中的优势互补,可为相关部门农业规划与管理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研究提供大尺度、高精度的地膜分布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58.
中国陆上叠合盆地中下组合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简要阐述了中国陆上主要叠合盆地中下组合烃源岩、储层和油气藏分布等基本油气地质特征,指出了进一步勘探的领域。认为:叠合盆地中下组合普遍发育有利烃源岩,成熟度普遍较高,因而以生气为主;具有多期成藏特点,且以晚期为主;叠合盆地中下组合发育碳酸盐岩、火山岩、砂砾岩与变质岩四大类储层,它们的储集物性受埋深影响较小,在较大埋深下仍可发育优质储层;叠合盆地中下组合油气藏以岩性、地层及复合型为主,相态复杂,是多期成藏的结果;叠合盆地中下组合油气分布与古隆起发育、沉积或火山相带以及断裂带、不整合面发育密切相关;叠合盆地中下组合是中国陆上含油气盆地未来勘探的重点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59.
奈曼沙区樟子松生长状况与水分关系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赵文智 《中国沙漠》1992,12(1):64-70
分析奈曼沙区樟子松的水分关系及生长状况,并与油松、小叶杨比较,结果表明樟子松较油松、小叶杨耐旱。但在无地下水或灌溉补给的迎风坡上部,樟子松片林立地水分状况严重恶化,15龄高生长速生期趋于结束,生长趋于衰退,而在地下水埋深2.4米左右的丘间低地高生长正值旺盛生长之际,这说明在年降水量仅366 mm的奈曼沙区,营造樟子松必须选择适宜的立地条件,才能保证人工林的正常生长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60.
土壤斥水性(Soil Water Repellency,SWR)指水分不能或很难湿润土壤颗粒表面的现象,对农业水管理、土壤水入渗、农化污染物运移及土壤侵蚀有重要影响,土壤斥水性在绿洲化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明确。在甘肃临泽绿洲分别选取未开垦的沙地(0年)及开垦10、30、50、100年绿洲农田表层土壤(0~5 cm),分别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质地(砂粒、粉粒、黏粒)和土壤pH,并用毛管上升法测定土壤斥水性。结果表明:土壤斥水性随着开垦年限的增加而不断增加。不同开垦年限土壤的“土-水”接触角58°~89°,差异显著(P<0.001)。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质地和土壤pH均与“土-水”接触角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P<0.001)。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绿洲化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和pH共解释了土壤斥水性72.1%的变异。因此,在绿洲农田进一步研究土壤斥水性对土壤水运动的影响应更多关注土壤有机碳和pH两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