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2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20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小震是地壳中经常发生的事件。在通常情况下,某一地区的小震分布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可以发生在应力调整区,也可以发生在应力积累区,地震的空间分布比较分散,难以找到规律。这样,在一般情况下很难用小震来划分应力调整单元和应力积累单元。  相似文献   
42.
前言震源组合模式表明,一个震源的形成必须具备应力积累条件和应力释放条件,因此,震源端部必须存在岩石强度小或摩擦阻力小的弱介质区段。在大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弱介质区段由于不能承担很大的应力而把应力转移到邻近岩石强度高的地方去,在那里  相似文献   
43.
本文分析了河西堡地磁台1980年至1984年期间的传递函数随时间变化与邻区250公里内,4.0级以上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河西堡地磁台在无震时的传递函数A一般为0.18左右,B一般为0.01左右,而在地震之前,A一般呈现出减小变化,变化幅度约为0.05左右,异常持续时间约为7个月至一年。而震前B的变化呈增大变化,变化幅度约为0.1左右。同时本文指出,河西堡地磁台的传递函数A、B因子均有季节变化,A值夏季小于冬季,B值夏季大于冬季。在扣除季节变化后,以上所述地震前的传递函数A、B的异常幅度较未扣除季节变化的地震前的异常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44.
本文用最大熵谱方法分析了兰州地磁台1964年到1981年的年均值资料,结果表明兰州地磁台三分量Z,H和D有一个近11年周期的共同谱峰,其周期分别为11.1年,12.1年,和11.8年。这种现象是太阳活动效应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45.
南北地震带北段现今地壳应力场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1970~1983年间南北地震带北段(松潘至五原)的强震、中强震、小震震源机制以及分区小震综合断层面解综合判定了该带的分区主压力方向,并对总的构造力源进行了讨论。此外根据中强地震的余震区分布和宏观极震区长轴确定了该带发震断层的优势方向,由此讨论了南北地震带北段现今构造运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46.
河西走廊地区区域应力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前言近年来,在我国西部地震活动水平明显增强的形势下,河西走廊地区开始出现中强地震活动。如1980年肃北5.9级地震及1986年青海门源北6.4级地震等。这些中强地震的发生是否预示该区进入地震活动高潮期,是值得注意的。为此,本文应用1920年以来所发生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及小震综合机制解资料,并参考地震形变带等资料,研究了近年来河西走廊地区应  相似文献   
47.
中国岩石圈应力场与构造运动区域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纪人  赵志新 《中国地质》2006,33(4):782-792
笔者系统分析了1918—2005年间中国大陆及其周缘发生的3130个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根据其特征进行了岩石圈应力场构造分区,首次得到区域应力场的压应力轴和张应力轴空间分布的统计数字结果。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应力场的区域特征、探讨了其动力学来源以及构造运动特征。总体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及其周缘岩石圈应力场和构造运动可以归结为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相对运动,以及大陆板内区域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印度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运动所产生的强烈的挤压应力,控制了喜马拉雅、青藏高原、中国西部乃至延伸到天山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在青藏高原周缘地区和中国西部的大范围内,压应力P轴水平分量方位位于20~40°,形成了近NE方向的挤压应力场。大量逆断层型强震集中发生在青藏高原的南、北和西部周缘地区,以及天山等地区。而多数正断层型地震集中发生在青藏高原中部高海拔的地区,断层位错的水平分量位于近东西方向。表明青藏高原周缘区域发生南北向强烈挤压短缩的同时,中部高海拔地区存在着明显的近东西向的扩张运动。中国东部的华北地区受到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挤压的同时,又受到从贝加尔湖经过大华北直到琉球海沟的广阔地域里存在着的统一的、方位为170°的引张应力场的控制。华北地区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均反映出该区地震的发生大体为NEE向挤压应力和NNW向张应力的共同作用结果。台湾纵谷断层是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碰撞挤压边界。来自北西向运动的菲律宾海板块构造应力控制了从台湾纵谷、华南块体,直到中国南北地震带南段东部地域的应力场。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还表明,将中国大陆分成东、西两部分的中国南北地震带是印度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在中国大陆内部影响控制范围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48.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孔区反射地震剖面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本初步分析了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大陆科学钻探孔区的地震波速度结构,在此基础上对在东海孔区三维反射地震勘探过井孔的NNW-SSE主剖面和该周围地区的DH99二维反射地震剖面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数值理论模拟结果与三维反射主剖面地震波到时吻合良好,模拟法能实现有效的时深转换,也表明数值模拟中采用的速度结构是合理的。东海钻井孔区实施反射地震勘测,所得地震记录剖面图是单一P波记录,在超高压变质岩区反射地震记录图中S波的影响甚微。DH99二维反射地震剖面的模拟结果表明东海孔区2000米深度以上的密度,波速结构不随深度加大而变化;而且苏鲁超高压变质岩区地表浅层的地震波速和密度较高,是高速高密地区。岩心结果反映的反射地震阻抗差大的地段,数值模拟的理论剖面上强反射面与孔区反射地震剖面图中的强反射体基本吻合.它意味着在非沉积层的结晶岩区,反射地震勘测手段是研究地下复杂结构的有效方法。数值模拟方法可以进一步提取地震反射记录信息,是利用地震反射方法研究地球构造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9.
地震波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非均匀介质中地震波传波问题不仅是十分重要的理论课题,而且应用也极为广泛. 本文用错格实数傅立叶变换微分(SGRFFTD)拟谱法的数值模拟求解波动方程,分析了地震波在冲积扇,盆地域中等多种不均匀地震构造体的地球表层区域的传播过程和地面运动分布.  相似文献   
50.
深井地震与地球物理观测(Borehole Seismology)是21世纪的一项崭新的高科技项目.为了排除地面干扰,取得高信噪比、高分辨率、高精度的地球物理资料,从上世纪70年代起,国外地球物理学界开始从地面观测向地下深井发展,建设了众多的深井观测台站,并组建了区域深井观测台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