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7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50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利用典型钻孔P5孔沉积物的岩性、测年、孢粉和有孔虫的分析结果,探讨了末次冰消期以来长江三角洲东南部古河谷区记录的气候波动和海平面阶段性上升过程及其控制下的古河谷沉积模式。研究发现本区古河谷末次冰消期(15~10 ka BP)以淡水湖沼相沉积为主,4 m厚的泥炭可能是新仙女木事件的反映。10~9 ka BP 发育滨海相粉细砂、粉砂沉积,反映此时海平面较为稳定。9~8 ka BP发育溺谷相泥质粉砂、粉砂质泥沉积,厚达11 m,反映海平面快速上升作用下的高速率充填。至全新世大暖期,古河谷区沉积顶界已和长江三角洲平原的第一硬土层埋深大致相同,反映古河谷已基本被填平。  相似文献   
52.
基于岩石电性参数频散特性的物理机理,构建了新的岩石电频散特征参数——频散率P,通过模拟油藏条件下的储层岩石和人工岩样对比电频散实验分析,建立起频散率P与饱和度、孔隙度、渗透率、阳离子交换量Qv等储层参数的响应关系。研究表明:频散率P与含水饱和度、孔隙度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频散率P与渗透率、阳离子交换量Qv具有较好的幂律关系。与模值频散率PZ和实部频散率PR相比,相位频散率Pφ和虚部频散率PL能够更好的表征岩石的电频散特征;频散率P和储层参数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和指示性,可作为电频谱测井的储层评价参数。  相似文献   
53.
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大榭岛的大榭遗址,是迄今所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史前海盐业遗址,与一般遗址沉积地层不同,其主体区系人工堆筑土台。本研究在遗址发掘过程中,采集了泥质和砂质2种类型堆土、废弃陶器堆中的白色硬化物和盐灶坑表层白色硬化物,同时采集本岛自然堆积物,进行了粒度、无机元素地球化学和重矿物分析,以探讨堆土的原料构成、古人的制盐工艺及制盐活动对堆土地层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 来自盐灶遗迹附近的7个泥质堆土样品,其中5个具有陆相元素富集特征,但是后期受海水影响,另外2个显示滩涂盐泥特征;废弃陶器堆中的白色硬化物元素组成与盐泥相似,盐灶坑表层白色硬化物具高Ca、Sr、Ba含量,推测是烧煮卤水产生的沉淀物。砂质堆土的粒度和重矿物组成显示其属于河流冲积物,且具强烈的化学风化特征,推测其原始地层不仅限于全新统。该研究显示了钱山漾文化时期古人利用岛屿上的潮上带、山麓黄土、河流冲积物等原材料在滩涂营建土台,并在土台上利用“淋卤煎炼”工艺从事制盐活动。  相似文献   
54.
为了对比孢粉实验前处理中的酸碱处理法与氢氟酸处理法在富集孢粉方面的优劣,选用5个冲绳海槽海洋沉积岩芯的样品进行了分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氢氟酸处理法在最终富集物的分散性、孢粉的分离状况及孢粉纹饰的清晰程度等方面均优于酸碱处理法,有利于孢粉的鉴定.氢氟酸处理法所获孢粉浓度一般是酸碱处理法的3~4倍,甚至更高,这可能与孢粉分离、富集程度好有关.另外,实验过程中,也对ZnI2重液的配制作了简单比较,认为使用锌粉与碘粒反应配制碘化锌重液,具有配制时间短、成本低和毒性小的优点,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55.
在烟台第一海水浴场,利用经纬仪进行2条海滩横剖面形态测量,并在不同地貌单元采集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分析。测量显示,该海滩仅有小规模沙坝和沟槽体系。后滨上有风成沉积,但滩肩和海岸沙丘发育均不明显。粒度分析结果表明,海滩沉积物以中砂、粗砂为主,杂以砾或细砂,比山东半岛其他海滩沉积物明显要粗。由陆向海沉积物呈带状分布,平均高潮线附近和沙坝迎水坡侵蚀作用均显著。因此认为缺乏沙源供应的基岩岬湾式海岸是导致沙滩地貌发育不典型、海滩侵蚀作用显著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6.
赵宝成  谢建磊  李晓  陈勇  张婧斐 《地质论评》2023,69(4):1398-1414
上海是典型的大河口特大城市,具有全球独特的新构造沉降和河海相互作用及人地相互作用产生的河口海岸地貌遗迹和地面沉降灾害遗迹。基于文献资料、遥感影像和地面调查,笔者等筛选确立了上海市12处地质遗迹集中区,系统阐明了上海境内地质遗迹特征及地学意义。按照产生的时代顺序,上海市地质遗迹类型可划分为火山地貌、海岸地貌、水体地貌和地质灾害4种类型,分别命名为火山岩残丘遗迹、古海岸遗迹、河口三角洲遗迹和地面沉降遗迹。在补充AMS14C测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古岸线遗迹的年代,并根据松散沉积物地质构造剖面,揭示了具有明显年代跨度的3种类型地貌遗迹的演化关系。上海市地质遗迹整体表达了长江河口区0.12 Ga来地貌格局演化,6 ka以来海陆变迁与文明演替,1.5 ka以来长江河口演化以及0.1 ka以来地面沉降灾害的产生与防治。总体而言,上海市地质遗迹蕴含着中国乃至世界大河口区独特的地质演化史和人地关系史。本次研究提出的上海市地质遗迹点多分布在典型、稀有的生态景观区与人文景观区。这样,各类地质遗迹景观及相应的科学解说对于提升区域生态和文化景观价值及地学旅游路线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7.
根据长江三角洲南部平原12个柱状样(各柱样长2.5m)沉积物中总硫(TS)、总有机碳(TOC)含量、Cl-浓度及pH值,计算湖沼平原、三角洲平原和现代潮滩3个沉积地貌区TS/TOC散点回归线的斜率,并分析长江口硫元素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检验TS/TOC在研究区识别咸水、淡水沉积环境的可行性。研究结果显示,三角洲平原的 7个剖面(H2~H8)TS/TOC平均值0.026~0.044,TS与 TOC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回归线斜率0.027;湖沼平原区的3个剖面(H10~H12)TS/TOC平均值为0.029~0.032,TS与TOC回归线斜率为0.037。而位于杭州湾现代潮滩的H9剖面TS/TOC呈现显著高值,平均值为0.130,回归线斜率达到最大值0.117;崇明岛现代潮滩的H1剖面TS/TOC平均值为0.055,回归线斜率为0.054,明显高于前述淡水环境,反映了海水对TS的影响,也显示了TS/TOC指标可能是该区比较有效的咸淡水环境判别工具。另外,长江口的TS/TOC比值和TS-TOC散点回归斜率明显低于世界其他半咸水海岸带沉积,指示了大河口淡水径流作用强烈的区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58.
通过长江河口地区水下表层沉积物样品多种化学元素的赋存形态分析测试数据,综合分析重金属元素的赋存形态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镉、汞、铅残渣态所占比例均小于50%,锌、砷、铬、铜、镍残渣态占比均大于50%;8个元素的残渣态与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粒径对重金属元素赋存形态具有重要影响。沉积物的物质来源、矿物组成特征、水动力作用与沉积物粒度和物理化学条件等是长江口地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赋存形态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59.
长江口区晚新生代沉积物粒度特征和沉积地貌环境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战庆  王张华  王昕  李晓 《沉积学报》2009,27(4):674-683
对长江河口区的三个晚新生代钻孔作了地层对比和粒度分析,据此探讨晚新生代长江河口的沉积地貌环境演变过程。结果表明,SG6和J18A孔上新世厚层含砾砂质沉积物粒度特征,反映了洪积扇和冲积扇相沉积环境,沉积物搬运距离短;而SG13孔缺失上新世沉积,反映古地势较高,以剥蚀为主。因此上新世长江三角洲地区古地势高差较大,侵蚀区和沉积区共存。早更新世,本区继承了上新世的冲、洪积扇沉积环境,但SG6孔泥质沉积明显变厚,J18A孔此时则以厚层含砾砂沉积为主,SG13孔也开始接受泥质沉积,反映在构造沉降作用下,冲、洪积扇体向西、南部迁移,沉积盆地范围扩大。中更新世,沉积物普遍变细且以悬浮沉积为主,显示了曲流河或曲流河冲积平原的沉积环境。晚更新世初,本区又发育含砾砂层,特别是SG13孔出现厚层含砾砂,但是粒径显著小于上新世和早更新世沉积物,反映本区再次发生显著构造沉积,河流地貌广泛发育。晚更新世中晚期和全新世沉积物以粘土和粉砂质粘土为主,悬浮沉积占优,说明本区已演变为滨、浅海沉积环境。因此在构造沉降、剥蚀和沉积的共同作用下,本区的地貌演变经历了自上新世至中更新世和自晚更新世至全新世的两次准平原化过程。  相似文献   
60.
太湖流域公元960年以来的气候干湿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11,他引:7  
王张华  陈中原  寇莹  陈宇 《地理科学》2002,22(5):546-551
利用史料和文献建立了太湖流域公元960-1992年的逐年干湿等级序列,对此序列进行了周期分析和突变分析。分析表明,本区近千年来的历史干湿气候变化是一种复合振动,其主周期是准100年,另外还有多个周期,这些周期与天体活动密切相关。统计还发现1247-1263年附近由干变湿和1618-1635年附近由湿变干的两次非局地性气候突变事件。其中,14、15世纪是太湖流域近千年来最湿润的时期,它可能是东亚地区大范围气候变湿波动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