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6篇
  免费   152篇
  国内免费   247篇
测绘学   66篇
大气科学   108篇
地球物理   159篇
地质学   548篇
海洋学   191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75篇
自然地理   89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993.
994.
南海潮汐数值计算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南海水域广阔,潮汐现象十分复杂。已有一些研究南海潮汐的文章和成果,如(1964)、(1975)、叶安乐(1983)等。但是,比较各作者的成果和结论,发现对南海潮波系统的分析、阐述差异甚大。国内书刊关于南海潮亦众说不一。本文期望进一步探索南海潮的传播与分布规律,供南海区域海洋学参考,并愿能为南海开发者提供一点潮汐信息。本文用边值方法数值求解四个主要分潮(M_2、S_2、K_1、O_1)潮波运动方程,依计算结果绘制出各分潮等潮图,探讨了主要全日和半日潮波在南海传播、分布的规律。  相似文献   
995.
由于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的胁迫,近年来海州湾渔业资源严重衰退.为了解海州湾鱼类β多样性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根据2013?2017年秋季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采用S?renson相异性指数等方法计算了调查站位间以及海州湾海域整体的鱼类β多样性,并将β多样性分解为周转和嵌套两个组分,分析...  相似文献   
996.
以自然成熟的亲虾为材料,观察并描述了墨吉明对虾(Fenneropenaeus merguiensis)从受精卵到幼体孵化出膜的胚胎发育过程。结果显示,在水温29°C,盐度28的条件下,墨吉明对虾整个胚胎发育过程需要11h左右。水温和盐度对幼体出膜时间和受精卵的孵化率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孵化水温从32°C下降到23°C时,幼体出膜时间由555min(9.25h)增加到1108min(18.46h)。胚胎发育的最适水温为26—32°C,在此温度范围内,墨吉明对虾的幼体出膜时间与水温呈负相关。胚胎发育的最适盐度25—35,在此范围内,墨吉明对虾的幼体出膜时间和孵化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墨吉明对虾的胚胎发育的盐度范围较广。  相似文献   
997.
为了开发保护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增养殖业,保护菲律宾蛤仔资源,本文利用组织学手段对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的性腺发育及生殖周期进行了研究。通过组织切片观察,确定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除5~6月份为繁殖期之外,9~10月为另一繁殖期。根据性腺细胞在生殖滤泡中的比例,将其第二繁殖期内的生殖腺发育过程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五个阶段。结合自然海区调查观测。确定海区水温15℃以上时,蛤仔排放精、卵,且在繁殖盛期至少有两次集中排放的过程。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的性腺发育和生殖周期与自然野生种群的情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98.
摘〓要:[HT5K]利用阴极发光和LA ICP MS微区定年分析方法,对甘肃天水地区百花岩浆杂岩中的辉长岩进行了单颗粒锆石U Pb同位素分析。百花岩浆杂岩体主要由辉石岩—辉长(闪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组成,构成较完整的同源岩浆演化序列,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其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对百花岩浆杂岩中辉长岩的LA ICP MS锆石U 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其同位素年龄为(449.7±3.1)Ma(MSWD=1.9),形成于晚奥陶世,表明西秦岭北带岛弧型岩浆岩的形成时代为晚奥陶世,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揭示出以西秦岭北缘关子镇蛇绿岩为代表的古洋盆的俯冲作用及产生岛弧型岩浆活动的时限为中晚奥陶世。   相似文献   
999.
平泉县生态功能区划与主体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生态功能区划和主体功能区划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对主体功能区划的思路、指标、技术方法等进行探索性研究,并应用于县级区划实践。结论如下:1)生态功能区划与主体功能区划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前者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功能,后者以调控和规范区域开发行为为主要功能,作用范围更广且作用力更强。2)建立主体功能区划的5个约束性指标,即生态系统弹性力、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潜力;提出"反规划"的区划方法和技术路线,即按照禁止开发、限制开发、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的顺序进行主体功能区划。3)首次对平泉县进行两区划的同步编制,将全县划分为2个一级生态功能区和7个二级生态功能区,在此基础上进行4类主体功能区划分,并提出相应的空间管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00.
新疆及周边地区强震成组活动及其预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统分析了1900年以来新疆及周边6级以上地震成组活动基本特征。 结果表明, 新疆及周边地区6级以上地震成组活动明显, 并具有持续时间短、 地震强度大、 频度高的特点。 新疆及周边地区7级以上地震有95%发生在地震成组活动期间, 地震成组活动是该区域发生7级以上强震的中期预测指标之一。 地震成组活动一般出现在低活动水平背景下, 而且成组地震活动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分布, 在地震活动期间强震存在由新疆西南向北东迁移的特点, 其中天山地震带尤其是南天山西段为强震主要的活动区域。 地震成组活动伴随地震条带图像的出现; 在地震成组活动前或活动中新疆地区前兆测项异常明显增加, 具有群体异常的起伏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