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28篇 |
免费 | 528篇 |
国内免费 | 64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94篇 |
大气科学 | 374篇 |
地球物理 | 427篇 |
地质学 | 1651篇 |
海洋学 | 372篇 |
天文学 | 24篇 |
综合类 | 243篇 |
自然地理 | 4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7篇 |
2023年 | 130篇 |
2022年 | 159篇 |
2021年 | 157篇 |
2020年 | 134篇 |
2019年 | 169篇 |
2018年 | 137篇 |
2017年 | 105篇 |
2016年 | 113篇 |
2015年 | 171篇 |
2014年 | 222篇 |
2013年 | 156篇 |
2012年 | 186篇 |
2011年 | 154篇 |
2010年 | 160篇 |
2009年 | 146篇 |
2008年 | 140篇 |
2007年 | 132篇 |
2006年 | 146篇 |
2005年 | 112篇 |
2004年 | 112篇 |
2003年 | 97篇 |
2002年 | 76篇 |
2001年 | 81篇 |
2000年 | 77篇 |
1999年 | 65篇 |
1998年 | 41篇 |
1997年 | 48篇 |
1996年 | 60篇 |
1995年 | 51篇 |
1994年 | 50篇 |
1993年 | 52篇 |
1992年 | 43篇 |
1991年 | 39篇 |
1990年 | 39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23篇 |
1987年 | 22篇 |
1986年 | 18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18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5篇 |
1978年 | 4篇 |
1965年 | 3篇 |
1959年 | 4篇 |
1958年 | 5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双壳类分子生物标志物对海水重金属的响应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双壳类动物的组织和器官对微量重金属具有高富集能力,诱导机体内的某些分子生物标志物(molecular biomarkers,MBMs)发生变化,可用于指示海水中的重金属污染水平。近10年来,许多学者在双壳类MBMs对海水重金属的响应规律方面进行了研究,其中,金属硫蛋白(MTs)、热激蛋白70(HSP70)、抗氧化防御系统等受到了较多的关注。本文在介绍这些MBMs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重点评述了各种MBMs对海水重金属的响应特征,并提出了影响双壳类MBMs应用于海水重金属监测的因素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2.
南黄海海域的中、古生代海相油气前景广阔,是重要的油气战略接替基地。由于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作用,原型盆地遭受强烈破坏,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物理勘探精度低,造成对地层与构造认识不清,油气分布规律不明。针对勘探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的主要对策是:重点开展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创新研究与攻关试验工作,提高方法技术的适用性与有效性;在大地构造理论的指导下,重点开展多期构造活动背景下有效烃源岩、储层、保存条件等因素的研究工作,对区域油气地质条件优越且地层、岩性等特征存在争议的局部构造实施科学钻探等。 相似文献
53.
我国土壤中铜的污染现状与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铜是动植物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但过量的铜会严重影响动植物的生长。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土壤铜污染已成为重要的土壤环境污染问题之一。土壤铜污染不仅降低土壤环境质量,而且影响植物、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等的平衡稳定发展,并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文中综述现阶段我国土壤铜污染的来源、污染现状,分析了土壤铜污染的特点及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危害,介绍土壤铜污染的预防方法,分析并总结目前用于治理土壤铜污染的修复技术原理、适用性及其国内外研究与发展动态,进一步提出未来我国土壤铜污染修复技术有待深入研究的相关问题,以期为我国土壤铜污染的研究和修复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4.
高精度的室内定位技术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位置服务需求逐渐增加,技术不断发生迭代,室内定位向着高精度和无缝持续发展。在卫星信号无法覆盖室内的情况下,高精度室内定位技术成为研究热点,发展出多种定位源和对应的定位原理。针对高精度室内定位技术的最新发展现状,依据不同定位原理分为基于几何关系、指纹匹配、增量估计和量子导航的高精度定位方法,并对各类方法的定位原理进行了介绍,对当前技术发展进行探讨和分析,总结出高精度室内定位技术的特点,探讨出多源化、智能化、大众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5.
四株鳖源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表型、分子鉴定及其毒力基因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生态毒理学、表观分类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具白底板病典型症状濒死中华鳖内脏中分离获得的4株病原菌开展了以致病性、表型分析、分子鉴定及毒力基因检测为内容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4株病原菌均具致病性,致死力由大到小依次为ZHYYZ-2、ZHYYZ-4、ZHYYZ-1、ZHYYZ-3;(2)4株病原菌均为呈短杆状、具溶血活性的革兰氏阴性细菌,VITEK2型全自动细菌鉴定与药敏系统和ATBExpression型细菌鉴定与药敏智能系统均显示为嗜水气单胞菌;(3)ZHYYZ-1、ZHYYZ-2、ZHYYZ-3、ZHYYZ-4的16SrDNA序列长度分别为1460、1464、1466、1461,经Blast同源性检索表明它们所扩增的16SrDNA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登记的71株嗜水气单胞菌的相似性均为99%;(4)经PCR特异性检测,各实验菌均含有Aha、AHH、AerA和OMP。根据4株实验菌的表型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判定它们均为气单胞菌属的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 相似文献
56.
57.
58.
赵迺淼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3,(2)
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中国声学学会和中国海洋物理学会为配合石油攻关,开展海洋油田勘探、开发和海洋工程工作于1983年3月1日至4日在广州召开海底沉积层声学讨论会.来自科学院、国家海洋局、高等院校、石油部和地质矿产部等30个单位的55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国海洋学会理事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罗钰如,中国科学员学部委员、声部研究所所长汪德昭教授等,在开幕式上讲了话.他们指出:近几年来海底沉积层声学的研究在国际上普遍受到重视,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也取得进展,这次召开海底沉积层声学讨论会,围绕着如何为海上石油开发中的科学技术问题开展讨论,是很适宜的.会议组织了个几个学术报告,探讨了有关海底沉积层的声遥测识别,海底沉积物声学与力学特性的关系、非线性声学在海底探测中的应用、海洋声学仪器设备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等问题,并且交流了近几年对海底沉积层声速和衰减系数等方面取得的一些测量结果.会议归纳了以下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