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36篇 |
免费 | 525篇 |
国内免费 | 65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84篇 |
大气科学 | 371篇 |
地球物理 | 427篇 |
地质学 | 1665篇 |
海洋学 | 368篇 |
天文学 | 24篇 |
综合类 | 252篇 |
自然地理 | 4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5篇 |
2023年 | 127篇 |
2022年 | 158篇 |
2021年 | 154篇 |
2020年 | 135篇 |
2019年 | 170篇 |
2018年 | 139篇 |
2017年 | 105篇 |
2016年 | 113篇 |
2015年 | 171篇 |
2014年 | 224篇 |
2013年 | 160篇 |
2012年 | 186篇 |
2011年 | 156篇 |
2010年 | 159篇 |
2009年 | 146篇 |
2008年 | 140篇 |
2007年 | 135篇 |
2006年 | 151篇 |
2005年 | 114篇 |
2004年 | 113篇 |
2003年 | 98篇 |
2002年 | 76篇 |
2001年 | 82篇 |
2000年 | 78篇 |
1999年 | 66篇 |
1998年 | 41篇 |
1997年 | 49篇 |
1996年 | 57篇 |
1995年 | 50篇 |
1994年 | 50篇 |
1993年 | 50篇 |
1992年 | 42篇 |
1991年 | 39篇 |
1990年 | 39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23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19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18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5篇 |
1978年 | 4篇 |
1966年 | 3篇 |
1965年 | 3篇 |
1959年 | 5篇 |
1958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天然水体中的胶体粒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天然水特别是海水中胶体粒子的基本特性和最新研究成果,如胶体粒子的大小组成、粒径分布情况、逗留时间、对痕量金属的吸附、一些相关的分析分离方法以及在生态环境中的可能作用等,并对今后的有关研究方向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42.
43.
含沙浑水体的高速冲击会对海底构筑物造成破坏,在计算浑水体对构筑物的作用力时,黏度是一项重要参数。本文利用落球试验和流变仪测试试验,测定了不同浓度含沙浑水体的黏度,给出其起始黏度与动力作用后的稳定黏度。结果表明:含沙量在大于400g/L时,浑水体为可用赫巴模型描述的非牛顿流体,并可简化为宾汉体;在含沙量小于400g/L时,浑水体仍可用宾汉体模型描述,在忽略较小的初始剪切应力时,可简化为牛顿流体。浓度大于400g/L的浑水体的起始黏度约为稳定黏度的100倍。文中讨论了含沙浑水体起始黏度与稳定黏度在工程计算应用中的适用情况。 相似文献
44.
我省滨海地区分布着相当大面积的海滩盐碱地。由于土壤含有过多的盐分,因而成为整片荒滩。荒滩中就有零星分布的耕地的话,也由于盐碱过多,造成作物减产,甚至不能耕种。因此全面改造海滩,综合利用,变荒滩为良田,使栽培面积扩大和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有其重要意义。现在有了人民公社,并且在农业为基础的思想指导下,全面改良海滩盐碱地有实现的可能。 相似文献
45.
震中距大于105°的地震称之为极远震。这时,地震波射线在地球内部所走的路径、记录图上出现的震相类别和记录特征,都回然不同于近震和远震;相应地在处理资料的方法上也应有所不同。从震图分析和解释学的角度来看,极远震较难;对单台而言,尤其如此。对单台报告逐月进行的统计表明,漏分错分这类差错发生率最高的就是极远震部分。究其原因,一方面, 相似文献
46.
47.
48.
利用中美德INDEPTH IV合作项目2007—2009年间布置于青藏高原中、北部140个宽频地震台站记录到的天然地震数据,经过接收函数成像处理,获得了3条穿过昆仑—阿尼玛卿缝合带清晰的壳幔结构图像.结果显示柴达木南缘莫霍面位于约50 km深度,羌塘地块、可可西里地块、东昆仑造山带莫霍面位于约65 km深度,昆仑—阿尼玛卿缝合带以北约50 km存在莫霍面深度突变.在可可西里和柴达木岩石圈地幔之间观测到北倾界面,这可能是可可西里岩石圈向北俯冲到柴达木地幔之下的证据.可可西里地块地壳内宽缓的负转换震相带是低速带的反映,其向北挤入到东昆仑山下发生挤压增厚,可能是东昆仑山隆升的原因;由于刚性柴达木岩石圈的阻挡,物质向东改向,则可能是该地区向东旋转的构造应力场产生的原因.本文研究结果不支持亚洲岩石圈地幔在东昆仑—柴达木交界处向南俯冲,据此,我们提出了新的东昆仑造山模式.
相似文献49.
50.
Green tides have occurred every year from 2007 to 2014 in the Yellow Sea. Ulva prolifera(Müller) J. Agardh has been identified as the bloom-forming alga,co-occurring with U. intestinalis. We observed distinct strategies for both algal species during green tides. U. prolifera exhibited a high abundance initially and then decreased dramatically,while U. intestinalis persisted throughout. The antioxidant system responses of these two macroalgae were compared in the late phase of a green tide(in-situ) and after laboratory acclimation. Lipid peroxidation and antioxidant system response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two. Malondialdehyde and hydrogen peroxide content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situ in U. prolifera,but not in U. intestinalis. In U. prolifera,we observ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otal antioxidant ability(T-AOC),antioxidant enzymes(SOD and Apx),and non-enzyme antioxidants(GSH and As A) in-situ. U. intestinalis showed the same pattern of T-AOC and SOD,but its Gpx,Apx,and GSH responses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U. prolifera was more susceptible than U. intestinalis to the harsh environmental changes during the late phase of a Yellow Sea green tide. The boom and bust strategy exhibited by U. prolifera and the persistence of U. intestinalis can be explained by differences in enzyme activity and antioxidant system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