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30篇 |
免费 | 827篇 |
国内免费 | 54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15篇 |
大气科学 | 381篇 |
地球物理 | 434篇 |
地质学 | 1694篇 |
海洋学 | 381篇 |
天文学 | 25篇 |
综合类 | 248篇 |
自然地理 | 4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1篇 |
2023年 | 140篇 |
2022年 | 167篇 |
2021年 | 157篇 |
2020年 | 150篇 |
2019年 | 170篇 |
2018年 | 144篇 |
2017年 | 110篇 |
2016年 | 117篇 |
2015年 | 172篇 |
2014年 | 224篇 |
2013年 | 160篇 |
2012年 | 188篇 |
2011年 | 156篇 |
2010年 | 157篇 |
2009年 | 146篇 |
2008年 | 140篇 |
2007年 | 133篇 |
2006年 | 146篇 |
2005年 | 111篇 |
2004年 | 112篇 |
2003年 | 98篇 |
2002年 | 76篇 |
2001年 | 81篇 |
2000年 | 77篇 |
1999年 | 64篇 |
1998年 | 41篇 |
1997年 | 46篇 |
1996年 | 57篇 |
1995年 | 50篇 |
1994年 | 51篇 |
1993年 | 50篇 |
1992年 | 42篇 |
1991年 | 39篇 |
1990年 | 40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23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18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18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5篇 |
1978年 | 4篇 |
1966年 | 3篇 |
1965年 | 3篇 |
1959年 | 4篇 |
1958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本文在多年资料分析工作的基础上,总结、确认了sPn波的特征和时速性质,并利用sPn波随震中距变化甚小而随震源深度变化较大的特点,确定了观测台地区的地壳厚度。为浅源地震确定地壳厚度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32.
大地测量Web服务框架及其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定位技术的大众化和数据应用的广泛化正让传统大地测量模式悄然改变。本文从分析大地测量信息系统计算模式的发展过程入手,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大地测量信息服务的总体框架,重点分析了以定位服务、控制点服务和数据服务为核心的服务内容,并对构建服务所要应用的XML、数据标准和元数据三个关键技术进行阐述,最后还对基于框架的大地测量过程进行了研究,实现了基于Web服务技术的大地测量生产和服务,为实现大范围跨系统的大地测量信息集成应用提供就新的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33.
34.
道路场景作为人类发展演变中最重要、最复杂、最典型的载体之一,是道路基础设施与活动行为共同构成的综合体,链接和构建“人地关系”。道路场景感知从二维抽象简略到三维精细丰富、从静态过去式向动态现在时发展,成为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无人驾驶的关键技术支撑,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交通强国战略的核心技术保障。本文立足于时空交通大数据,提出基于道路场景静态基础设施“形”和动态活动行为“流”的高时空分辨率道路场景感知方法。该方法从静态路网“形”角度,以“点-线-面-体”等要素为研究脉络,构建高精度道路地图众包感知的理论体系;在活动行为“流”感知上,突破传统的点模式分析局限,发展了道路网络空间活动流的时空建模与多尺度分析方法。本文揭示了静态基础设施“形”结构与动态活动行为“流”模式交互作用下的道路场景演化规律,形成以“形”控“流”、借“流”定“形”、“形”“流”叠置的高时空精度道路场景众包感知理论体系,为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的发展提供核心技术与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35.
以漳江口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九龙江口省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泉州湾省级湿地保护区3个红树林分布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底栖软体动物在中等尺度下的共存格局及机制。利用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基于蒙特卡洛的零模型和网络分析探讨底栖软体动物的共存格局,利用raup-crik零模型识别决定性过程和随机过程测定底栖软体动物的相对重要性。结果显示,漳江口、九龙江口和泉州湾湿地共发现37种底栖软体动物,底栖软体动物的平均密度、物种数及群落物种组成差异显著。软体动物的共存格局呈现非随机分散和模块化,这些格局同时受到决定性过程和随机过程的调控作用,其中,物种竞争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6.
Green tides have occurred every year from 2007 to 2014 in the Yellow Sea. Ulva prolifera(Müller) J. Agardh has been identified as the bloom-forming alga,co-occurring with U. intestinalis. We observed distinct strategies for both algal species during green tides. U. prolifera exhibited a high abundance initially and then decreased dramatically,while U. intestinalis persisted throughout. The antioxidant system responses of these two macroalgae were compared in the late phase of a green tide(in-situ) and after laboratory acclimation. Lipid peroxidation and antioxidant system response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two. Malondialdehyde and hydrogen peroxide content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situ in U. prolifera,but not in U. intestinalis. In U. prolifera,we observ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otal antioxidant ability(T-AOC),antioxidant enzymes(SOD and Apx),and non-enzyme antioxidants(GSH and As A) in-situ. U. intestinalis showed the same pattern of T-AOC and SOD,but its Gpx,Apx,and GSH responses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U. prolifera was more susceptible than U. intestinalis to the harsh environmental changes during the late phase of a Yellow Sea green tide. The boom and bust strategy exhibited by U. prolifera and the persistence of U. intestinalis can be explained by differences in enzyme activity and antioxidant systems. 相似文献
37.
白中科周伟王金满赵中秋曹银贵周妍 《浙江国土资源》2019,(1):20-20
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消耗所致的生态系统退化与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对永恒矛盾。多年来,矿区土地复垦仅局限在狭义上的矿区概念来开展的,即以矿山生产作业区为核心的小区域,一开始是零散分布,后来演变到集中连片。这种狭义上 相似文献
38.
科尔沁沙地杨树苗木生长过程中蒸腾耗水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应用热平衡茎流测量技术,Li-6400光合作用测量系统和自动气象站,对科尔沁沙地杨树苗木生长过程中的蒸腾耗水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杨树液流日变化曲线根据天气条件的不同呈现为多峰或宽峰状态,液流启动时间为04:30,并在21:00达到最低值。液流通量密度变化趋势与环境因子变化趋势相吻合,液流的变化是受各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光合有效辐射(Q)和空气水蒸汽压亏缺(D)是杨树苗木蒸腾耗水的主要驱动因子,它们对于液流变化的影响快速而直接。杨树属于高耗水低水分利用型植物,适合在水分条件较好的立地条件下进行栽植。 相似文献
39.
ObservationandresearchonULFandVLFseismo-electromagneticradiationJIA-ZHIYUAN(袁家治);KozoTakahashi;SHU-QINGQIAN(钱书清),YokioFujinaw... 相似文献
40.
基于机器学习分类器的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影像水体提取方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其通常依赖于大量的训练样本,利用该方法进行多时相极化SAR影像的水体提取时,在每一景影像上都人工标注足够数量的训练样本是十分困难且耗时的。同时,SAR影像上固有的相干斑点噪声会进一步加剧样本标注的难度。对此,引入迁移学习方法,利用其知识迁移能力将已有的训练样本的类别标签信息迁移至未标注的样本,以降低获取新样本所需的人工代价,提高水体提取的时效性。使用6景极化SAR影像和4种迁移学习方法进行最佳源域影像选取、样本标签迁移和水体提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迁移学习方法可以准确地将源域影像上的训练样本的标签信息迁移至其他影像,有效减少其他影像进行水体提取需要的人工标注样本的数量,同时能够维持较高的水体提取精度,在洪涝灾害应急响应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