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6篇
  免费   529篇
  国内免费   649篇
测绘学   483篇
大气科学   419篇
地球物理   430篇
地质学   1644篇
海洋学   375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244篇
自然地理   425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28篇
  2022年   158篇
  2021年   155篇
  2020年   137篇
  2019年   168篇
  2018年   138篇
  2017年   105篇
  2016年   116篇
  2015年   171篇
  2014年   222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187篇
  2011年   155篇
  2010年   156篇
  2009年   145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110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4篇
  1966年   3篇
  1965年   3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多参数叠加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类不依赖于速度模型的数据域驱动的地震成像方法,该方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共反射面元(Common Reflect Surface,CRS)叠加。在二维非均匀介质中,利用地下某点绕射波的运动学响应,推导出一种新的多参数叠加算子,并借助与CRS叠加相类似的数据域参数搜索优化策略,最终得到反映地下复杂构造信息的零偏移距时间剖面。运用Sigsbee 2a模型试算,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2.
中国古代农业的形成过程——浮选出土植物遗存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是世界古代农业起源中心区之一。一般认为,中国的农业起源可以分为两个发展脉络,一是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稻作农业起源;二是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旱作农业起源。近些年来由于浮选法的普遍应用,从全国各地考古遗址浮选出土了数量惊人的植物遗存,其中包括稻、粟、黍、大豆、小豆、小麦、大麦、荞麦等各种农作物遗存,为探讨中国古代农业的形成过程提供了直接的实物资料。研究结果显示:距今10000年前后,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同时出现了植物耕作行为,标志着农业经济已经在孕育中;距今8000年前后,在中国南方和北方都发现了早期农业生产的考古证据,当时的生业形态表现为以采集狩猎(或采集渔猎)为主、以农耕生产和家畜饲养为辅的特点;距今6500年前后,北方旱作农业率先完成了由采集狩猎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过程;距今6000~5000年间,长江中下游地区也相继完成了向稻作农业的转变;距今4000年前后,北方旱作农业又发生了一次重大转变,外来的小麦逐步取代本土的小米成为旱作农业的主体农作物,从此奠定了“南稻北麦”的中国农业生产格局。  相似文献   
33.
在充分分析珠海市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采用AHP-信息量结合的方法对珠海市地质灾害进行风险评价。首先选取7 类崩塌、滑坡评价因子和2 类地面沉降评价因子,利用ArcGIS 软件进行叠加运算形成易发性评价图,其次叠加降雨量、沉降速率形成危险性评价图,最后在危险性评价图的基础上叠加承灾体易损性形成地质灾害风险分区。结果表明,地质灾害风险评价过程中针对不同地质灾害类型采用不同评价模型和方法行之有效,且评价结果与实际相符。该成果可提高珠海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效率。  相似文献   
34.
利用阿克达拉大气本底站基准辐射观测站紫外辐射UV-A和UV-B数据,分析阿克达拉大气本底站紫外辐射和UV-B在不同时间尺度、云量和降水过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阿克达拉大气本底站全年紫外辐射年总量达到321.1 MJ/m2,年均日曝辐量为0.88 MJ/m2,UV-B年曝辐量为5.3 MJ/m2,紫外辐射年平均值占总辐射年平均值的比例为5.6%。紫外UV和紫外UV-B的辐射强度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夏季紫外辐射曝辐量是冬季的2.79倍;UV-B夏季平均日曝辐量是冬季的8.10倍。积雪导致紫外辐射及占总辐射比值增大,积雪期与非积雪期紫外辐射占总辐射比值均值分别为6.53%和5.83%,积雪使地面紫外辐射增加25.89%。在多云与阴雨时可能由于水汽作用大量吸收波长较大的红外辐射致使紫外辐射与总辐射的比值较大。  相似文献   
35.
Using interpolation and averaging methods, we analyzed the sea surface wind data obtained from December 1992 to November 2008 by the scatterometers ERS-1, ERS-2, and QuikSCAT in the area of 2°N–39 °N, 105°E–130°E, and we reported the monthly mean distributions of the sea surface wind field. A vector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VEOF) method was employed to study the data and three temporal and spatial patterns were obtained. The first interannual VEOF accounts for 26% of the interannual variance and displays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The second interannual VEOF accounts for 21% of the variance and reflects the response of China sea winds to El Nio events. The temporal mode of VEOF-2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curve of the Nio 3.4 index with a four-month lag. The spatial mode of VEOF-2 indicates that four months after an El Nio event, the southwesterly anomalous winds over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the East China Sea, the Yellow Sea, and the Bohai Sea can weaken the prevailing winds in winter, and can strengthen the prevailing winds in summer. The third interannual VEOF accounts for 10% of the variance and also reflects the influence of the ENSO events to China Sea winds. The temporal mode of VEOF-3 is similar to the curve of the 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 The spatial mode of VEOF-3 shows that the northeasterly anomalous winds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East China Sea can weaken the prevailing winds, and southwesterly anomalous winds over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East China Sea, the Yellow Sea, and the Bohai Sea can strengthen the prevailing winds when El Nio occurs in winter. If El Nio happens in summer, the reverse is true.  相似文献   
36.
通过对中国东部金成矿区域地质特征的分析,根据氢氧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数据特征,表明中国东部金矿床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其次为变质作用过程释放的水和岩浆分异水;成矿金属组分主要来自太古宙变质岩系。  相似文献   
37.
以国内外20篇海事声明作为语料,运用语料库分析软件进行体裁分析,归纳出海事声明体裁六大语步的功能和语步结构;并对其语言特点进行分析和解读,以加深从业人员对海事声明体裁的理解,熟练拟写海事声明。  相似文献   
38.
根据枣庄市薛城区辖区内煤矿开采资源储量将近枯竭的现状,阐述了实施规范化管理,增强矿井发展潜力的必要性。针对矿井实际情况,建立了一整套的管理制度考核机制,并通过实施规范化管理,促进矿井的安全生产,使该矿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9.
地幔橄榄岩中橄榄石的指示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橄榄石是地幔橄榄岩和辉石岩的主要组成矿物,但也经常以斑晶和捕虏晶的形式出现在玄武质岩石中。结合近年来在地幔橄榄岩的主要元素(如Mg和Fe)组成特征以及Li、Mg和Fe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重点对橄榄石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演化过程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讨论,旨在加深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演化过程的理解。现有研究表明:地幔橄榄岩中橄榄石的矿物学特征、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能够很好地指示岩石圈地幔的特征及其演化过程,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克拉通地区的地幔橄榄岩来说,橄榄石的Mg#通常可以指示岩石圈地幔的属性,古老、难熔的地幔橄榄岩中的橄榄石一般具有较高的Mg#(>92),而新生的岩石圈地幔橄榄岩中的橄榄石则具有较低的Mg#(<91)。因此,地幔橄榄岩中橄榄石的Mg#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年龄意义。橄榄岩中橄榄石的Li、Mg和Fe同位素组成也可以明确指示岩石圈地幔的属性及其所经历的演化过程,正常地幔的δ7Li、δ26Mg和δ57Fe组成相对均一,如果上述同位素组成偏离正常地幔值,则说明岩石圈地幔经历了熔体/流体的交代作用。华北克拉通地区地幔橄榄岩捕虏体中橄榄石的Li、Mg和Fe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该区的岩石圈地幔经历了多个阶段、不同来源的熔体/流体的改造过程。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低磷饲料中添加谷氨酸对松浦镜鲤肠道消化酶活性及肠道形态的影响。【方法】将初始体质量(5.07±0.02)g的松浦镜鲤450尾随机分为5组,其中4个实验组在低磷(NaH_2PO_3质量分数1.5%)饲料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0%、0.5%、1.0%和2.0%的谷氨酸(Glu),分别为G0、G0.5、G1.0、G2.0组,同时以正常磷饲料(2.0%NaH2PO3)为对照(C组),实验周期为8周。【结果】G1组前肠和后肠的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G0组,与C组差异不显著;G1前肠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G0、G0.5和G2组,C和G1组中肠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G0组;C和G1组中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0.05),各组间前肠和后肠淀粉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 0.05)。各添加组的松浦镜鲤幼鱼前肠和后肠的皱襞高度显著高于G0组,且前肠的皱襞高度与C组相比差异不显著;C组后肠的皱襞高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0.05)。G2组前肠的绒毛宽度与C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各组的松浦镜鲤幼鱼前肠的绒毛宽度显著低于C组(P0.05);中肠和后肠的绒毛宽度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 0.05)。各添加组的松浦镜鲤幼鱼前肠的基层厚度与C组比没有显著差异(P 0.05)。中肠和后肠的基层厚度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 0.05)。肠体指数和肠长指数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 0.05)。添加Glu组的前肠绒毛高度及密度均显著增加,且排列整齐。【结论】低磷饲料中添加谷氨酸可以增加松浦镜鲤幼鱼肠道消化酶活性并改善肠道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