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9篇 |
免费 | 72篇 |
国内免费 | 5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2篇 |
大气科学 | 77篇 |
地球物理 | 98篇 |
地质学 | 165篇 |
海洋学 | 23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27篇 |
自然地理 | 3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24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21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22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56年 | 2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41.
利用1975—2013年国家气候中心160站气温资料、逐日的ERSST和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3年7—8月中国南方地区的高温热浪事件的异常环流形势以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南方地区2013年夏季是自1975年以来最热的一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且稳定少动是造成高温的主要原因,7月上旬的高温时段对应副高脊线偏北,7月中旬至8月中旬对应副高脊线偏南,其中后一时段副高偏南、西伸、加强且稳定少动对整个夏季的高温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造成副高异常的原因主要在于:(1)西太平洋赤道地区热源加强,强烈的异常上升气流通过Hadley环流,造成南方地区的下沉运动加强,副高亦加强;(2)南北半球海温梯度加大,使得海洋性大陆区域的两支越赤道气流减弱,不利于副高的北抬活动,使得副高在南方地区稳定少动。 相似文献
442.
本文选用中国气象局下发的0.05°×0.05°的国家级格点预报指导产品和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LDAS)逐时实况数据资料,使用三种平均滤波方法分别订正北疆地区08时、20时起报的240h内逐24h 最低气温的格点预报指导产品,并分别对比检验订正前后共8种产品的预报效果。检验结果表明: 订正后的预报产品相比原始格点预报指导产品的均方根误差均明显降低,气温预报准确率及稳定性均显著提高。三种订正算法均随着海拔高度越高订正效果越好,且随着预报时效延长订正效果减弱。三种算法中集成订正效果略优。 相似文献
443.
444.
计算机视觉中摄像机标定精度评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两种经典的摄像机标定精度评估方法:Tsai提出的测量3维世界精确程度的准则和Weng提出的NSCE、NCE准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棋盘格长度的标定精度评估方法.该方法通过交会测量得到的多个棋盘格的边长与实际边长的误差量来衡量摄像机标定的精度,能够比较形象地描述标定结果的精度. 相似文献
445.
在河北省遥感地质解译和化探信息的基础上,对区内线、环形构造分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线环构造带、环形构造体系等概念,化探信息的提取主要是运用迭代法、主因子分析等方法来确定地球化学背景值和快速提取化探异常信息。通过对遥感和化探异常信息与成矿的相关分析,圈定找矿靶区,并对其控矿特征进行总结,指出了寻找大矿、特大矿的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446.
447.
448.
以渤海湾盆地某凹陷为例,介绍下延一定深度的垂直二次导数、三维视密度反演、在LCT平台上的重、磁、地震正反演等新技术在寻找一些小规模、低幅度、大埋深的古潜山构造的应用效果.下延一定深度的垂直二次导数异常比常规的重力处理技术,即常规的垂直二次导数异常,从平面上能更好、更直观地反映小规模、低幅度、大埋深的古潜山构造;三维视密度反演技术反映地质体的横向密度变化情况,从纵向上为潜山研究提供证据;利用LCT平台上的重、磁、地震联合正反演技术可以定量地确定潜山埋深、幅度等. 相似文献
449.
450.
Seismic gap method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earthquake prediction methods using seismicity patterns. However, this method has some limitations and uncertainty when using it singly in predicting earthquak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ediction method using the dynamic seismicity pattern with dynamic implications. This method considers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seismic gap on the basis of plate movement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analysis of 26 cases of earthquakes of MS≥5.0 occurring in East China and South China, this paper obt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in shock with seismic gap and active fault's location,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ismic gap and location and strike of active faults. Meanwhile, this paper provides a dynamic explan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i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patterns of the seismic gap between the two regions, thus providing the physical basis for and reducing the uncertainty of predicting earthquakes using the seismic gap method. 相似文献